•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商业

    十年京津冀:氢能产业协同,未势能源助力区域绿色低碳发展

    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周年。

    十年风雨同舟,三地携手共进,京津冀区域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协同创新取得重大突破。这其中,就包括氢能产业的跨区域协同取得的重大突破,实现区域乃至全国氢能产业引领性发展。

    在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更是将氢能作为新质生产力重要方向之一,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提案,让“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成为热议话题,同时引发了各界对“京津冀氢能发展”的特别关注。

    培育氢能产业,成京津冀协同发展新质生产力

    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经济发展优势地区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同时,氢能也被列入新质生产力的范畴,这足见国家对氢能产业发展的重视与关注。

    北京市人大代表、可持续交通创新中心国家高端智库研究员张夕勇提出:依托京津冀城市群较好的氢能产业基础,加强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充分发挥氢燃料电池商用车清洁、高效、续驶里程长等优势,加快氢燃料电池商用车从城市内向城市群推广。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荣程祥泰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张荣华提出多项建议,包括进一步增加氢能重卡产业生态的覆盖范围,支持扩大优先使用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场景,加快加氢基础设施建设,将氢能项目开发的碳资产纳入碳市场交易范围等。

    全国人大代表、沧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梁英华建议,三地要深化产业链区域协作,协同培育氢能、生物医药、网络安全和工业互联网、高端工业母机、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六条重点产业链,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工商联主席娄杰委员表示,京津冀三地要把握战略定位,瞄准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先行区、示范区,用好各自资源优势,推动区域一体化和京津同城化发展取得更大进展。

    从中可以窥见,氢能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已经再次成为三地合力实现区域能源结构绿色转型、打造区域未来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选择,一系列重磅提议的推出,将进一步推动京津冀氢能产业高质量、规模化发展。

    氢能建设成果显著,未势能源带动产业链发展

    十年来,作为氢能产业发展的前沿阵地,京津冀携手并进,集聚三地科研、产业、环境、区位等优势,积极推动氢能产业跨区域、集群化协同发展,让京津冀氢能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多的突破性创新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氢能产业链,成为国内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规模化示范推广的先行区、示范区和引领区。

    同时,从技术研发到成果转化,从氢能供应到商业化运营,从零部件生产到整车产品落地应用,尤其是在交通领域,京津冀地区氢能产业链已基本贯通,实现跨区域产业协同,产业链上下游涌现出一批具有代表性、创新性的典型案例,带动区域绿色低碳发展。

    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企业就是未势能源。身处京畿腹地以及京津冀、河北两大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以氢能商用车为突破口,推动氢能在交通领域的示范应用,切入产业链“制-储-运-加-应用”各关键环节,并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果。

    在物流运输领域,未势能源积极推进氢燃料电池重卡落地应用,聚焦碳排大户,积极布局钢铁、港口、煤炭、沙土运输等碳排大户运输,赋能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相继落地了雄安新区百辆氢能重卡砂石骨料运输、长城蚂蚁物流整车及零部件运输,以及河钢集团、津西集团、新天钢集团等多条钢铁物流运输示范专线,并在保定至天津高速路段率先开启“氢能高速”示范运营场景,带动了沿途高速公路加氢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助力京津冀打通氢能高速物流运输“大动脉”,为氢能车辆规模化推广,实现更长运距、更广场景的覆盖,提供了解决方案与参考样板。

    在产业协同方面,未势能源积极与京津冀地区的政府、企业、高校等各方合作,构建绿色协同可持续的“氢一色”( 氢车、氢站、氢场景、氢应用、氢基地)的氢能全产业生态,打造多个氢能应用示范标杆,以实际行动助推氢燃料电池汽车高质量发展。

    可以看出,企业的积极谋划、主动作为,对于推动氢能成为新质生产力、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也为区域及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按下了“加速键”。

    据了解,京津冀如今正在协同编制氢能等多个跨区域产业链图谱,将通过实施产业链“织网工程”,深化产业协作、区域协同,将进一步推动氢能产业健康高质量发展,着力壮大绿色能源产业。

    下一个十年,相信在产业链上下游更多企业的助力下,氢能也必将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关键引擎。

    (新媒体责编:wa12)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