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球植入式听力解决方案领导者,科利耳始终专注于帮助世界各地的听力损失人士重新获得聆听世界的机会。近日,科利耳在中国正式推出Nucleus™纤薄进阶系列精细直电极植入体CI622(以下简称"CI622"),通过创新设计与安全的核磁共振(MRI)技术相结合,满足听力损失群体的关键需求。这是科利耳旗下迄今为止最新一代精细纤薄的人工耳蜗植入体。
科利耳不断创新,将新产品、新技术带给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此次CI622获批进入中国市场,不仅凭借独特的产品设计理念有助于提升植入者的术后聆听体验,也为手术医生提供了便捷植入等福音。作为首个把多通道人工耳蜗产品与技术引入中国的行业先行者,科利耳持续研发创新产品,积极参与中国听力健康事业发展,以帮助越来越多的重度到极重度听力损失人士获得教育、就业和社交机会,享有美好人生。
技术革新,打破聆听"壁垒"
一直以来,科利耳通过不断创新为用户带来使其长久获益的听力解决方案,CI622带来再次全新突破。
核磁共振兼容:植入者在进行1.5特斯拉和3.0特斯拉核磁共振扫描时,无需移除CI622内部磁铁或用绷带包裹头部。这一独特的磁铁设计,为适应今后更大强度的核磁共振检查预留了技术拓展空间。
作为科利耳迄今为止新一代更纤薄的外侧壁电极植入体,CI622具有纤细、精细的独特设计:
纤薄:接收器刺激器厚度仅3.9毫米,贴合植入者头部的自然形状,光滑、流畅的外形设计方便手术植入。兼容圆窗、圆窗扩大和开窗等手术入路方式,并且磨骨量小,可降低感染风险,对于皮肤较薄、敏感的人来说尤为适合。术后外观更自然、隐蔽。
精细:搭配20mm和25mm的两个白色的植入深度指示标记,实现可控的植入深度,加上精细直电极顶端灵活软尖的设计,能够有效保护植入者的耳蜗精细结构。
可靠耐用:无论是为自己还是为所爱的人选择人工耳蜗,大家都非常看重方案的可靠性。科利耳植入体久经考验,CI622依托高可靠性报告记录,为听力损失群体带来可靠、安全的长久解决方案。
整体解决方案,打造"声"临其境高品质聆听
利用人工耳蜗重建听觉,需要体内的植入体和体外的声音处理器"里应外合"协同工作。然而,植入体和声音处理器如何组合可能会让人难以抉择。CI622与同样在中国最新推出的科利耳Nucleus™ 7声音处理器(以下简称"N7")配合使用,为听损人士提供更佳系统选择。
无论是幼儿、青少年,成人还是老年人,N7可满足多种年龄听损人士需求。采用SmartSound™ iQ智能声iQ技术和ForwardFocus前向聚焦技术,前者能够自动识别声音环境并智能调整到相应场景模式,为使用者听到清晰的声音提供保障;后者可以降低来自背后的噪音,当使用者在游乐场、操场、餐厅、聚会等更具挑战的听声环境中与他人面对面交谈时,增强其沟通效果。
低功耗蓝牙直连技术,稳定免扰的声音传输,不断提升聆听体验。双向蓝牙技术,便捷连接多种音频设备,支持多种应用程序下载,实现自我康复。使用者通过一机掌控,搭配Nucleus™ Smart App智能应用程序,可以轻松定制听力康复计划,高效管理自己或家人的听力表现。此外,贴心的定位查找功能,还能帮您找到"失踪"的声音处理器。
相比上一代产品,N7体积减小 25%,重量减轻 24%[1],佩戴更为舒适。电池长续航,机身高防水,让使用者在日常及运动中无后顾之忧。
释放科技力量,帮助听损人群重获新"声"
目前,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患有听力损失[2],预计到2050年,这一数字会上升到四分之一。听力损失的早期发现和干预可以大大改善治疗效果。但在可受益于植入式听力解决方案的人群中,只有不到5%的人通过植入式听力解决方案有效进行干预[2]。
科利耳在人工耳蜗领域深耕40余年,从第一代植入体到现在推出的第六代纤薄进阶系列植入体,从老式的声音处理器到最新一代智能小巧兼具直连功能的N7声音处理器,不断率先推出变革性的产品,引领和推动行业发展。为了让更多听力损失人士受益于创新科技的力量,科利耳自1995年在澳洲上市以来,每年约将销售收入的12%用于新产品研发,迄今已累计投入超过27亿澳元(约125亿元人民币)。
听力损失是全球重大健康负担之一,科利耳以实现让听损人群获得更好的聆听体验为己任,创新步履不息,变革求索不止,致力于帮助各年龄段的用户聆听世界,以可靠的植入式听力解决方案和企业担当助力听损人士拥抱有声未来,在全球范围内提供了约75万台植入式听力设备。并将继续通过先进的听力解决方案、专业的服务、持续的关爱和支持,努力践行对中国用户"聆听现在,韵律永恒"的承诺,致力于卓越创新的科利耳已帮助约5万名中国听力损失人士重新聆听世界,未来将努力帮助更多听损人群聆听世界,把握人生!
(新媒体责编:wa12)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