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京沪高铁开通运行十三周年。十三年来,我们在京沪高铁见证了许多中国铁路的大事迹,比如说CRH380A长编组,在这里冲出486.1公里的最高时速,以及中国标准复兴号动车组的首发;见证了众多历史之最,比如最短4分钟发一班车,是国内运量最大、运输最繁忙的高铁,2023年发送旅客2.26亿人次,超过了2019年的水平,创下开通后的历史最高记录。
京沪高铁背后的意义已经不只是一条高速线路,而是构建了中国高铁标准体系和技术体系,打造了技术先进、安全可靠、性价比高的中国高铁品牌名片。作为京沪高铁供电系统的建设者、维护者,中铁电气化局京沪高铁维管公司持续创新高铁供电系统维管模式,着力推进专业化、信息化向数字化、智能化维管转型升级,让这张中国高铁品牌名片愈发耀眼。
AI加持,为高铁检测练就“慧眼”
接触网是为动车提供电能的装置,它的状态决定着动车是否能够安全运行,而接触网检测监测装置是保障接触网设备正常运转的关键。在以前,京沪高铁的巡检列车每季度采集的接触网设备图片可达300万张,若每人每天要判定8000余张图片,20余人加班加点需要20天才能完成,海量数据,人工分析周期长、判定标准差异性大、质量无法保证……成为高铁接触网检修过程中“一眼难尽的痛”。
基于此,公司创新性地将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于高铁供电检测,研发了“星空”接触网4C检测数据智能分析系统。基于AI大装置优秀算法生产能力,能够对接触网检测监测装置产生的海量数据进行智能分析,解决了原来接触网4C数据分析中存在的工作量大、分析质量低、隐患漏检率高等问题,实现了高铁4C数据即时分析、智能研判、智能预测的目标。
“如果4C设备让高铁长了一双‘眼睛’,那么‘星空’接触网4C检测数据智能分析系统则无异于将这双眼睛锻炼成了‘火眼金睛’。”公司副总工程师缪弼东这样说到。目前,该系统已在全国约70余条高铁应用,可识别缺陷已涵盖全路不同高铁制式514类接触网零部件,2160类缺陷种类,同时系统发现有效隐患数量较人工提升10倍,识别准确率高于95%,分析效率由人工2.5公里/人天,变为50公里/人天,效率提升20倍,分析周期由原来的20天提升到3天以内。
该系统先后斩获2022年 IDC中国未来企业大奖运营领军者优秀奖、中国区卓越奖、亚太地区卓越奖,获评北京市总工会首都职工自主创新成果一等奖、第18届北京发明创新大赛银奖、中国中铁科技创新大赛特等奖,为中国乃至世界范围的高铁运维数智升级和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示范。
精准定位,为高铁故测填“法眼”
公司针对高铁故障测距系统测距误差较大的行业难题,自主研发了“AT供电方式故障测距精度校正系统”。通过利用机车模拟法获得海量特征数据,建立高铁供电数据模型,进行数据模拟和智能分析,应用等效法、模型法等10余项科学方法,持续修正故障测距装置中的关键测距参数,使传统故障测距误差由900米缩减至300米以内。
该系统的成功研发显著提升了中国高铁的故障测距水平,打破了传统AT供电方式测距依靠国外经验值计算的僵局,实现了从国外引进到自主研发创新的转变。该成果先后完成了京沪高铁、沪昆高铁、大西客专、渝万铁路等数十条高铁应用,先后获得了全国铁路青年科技创新奖、中国铁道学会科学进步奖等荣誉。
无人机赋能,为高铁巡检开“天眼”
目前高铁供电检测方面虽配备了牵引供电安全检测监测系统,但在检测面上仍然受到检测周期、视角盲区、检测时间受限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为提升智能检测水平,公司探索开发基于北斗+5G的铁路全自动无人机智能巡检。在确保行车安全前提下,可以实现白天列车运行期间和夜间天窗对线路、桥梁、边坡、接触网等设备和大范围环境隐患的全天候巡检、多角度巡检,以及4C盲区补强和供电单项设备定点监测等工作,大幅提高了巡检效率,同时也摆脱了对GPS定位的依赖,运用北斗+5G技术实现了精准定位、自动巡检、多机联飞、智能分析、缺陷识别和风险预警,强化了高铁安全技防手段。
地上跑,天上飞。无人机智能巡检为设备巡视检查提供了新思路,插上了翅膀、打开了“天眼”,解决部分供电设备检查巡视难的问题,有效提升供电维管科技化运用水平。
此外,公司坚持科技创新服务生产,深耕运维技术创新,开展了移动智能巡检系统、吊弦震动疲劳寿命、变电所无人值守、电缆中间头监控等相关研究;参加第十七届中国品牌节,获评“2023中国品牌节金谱奖·高铁智慧运维领导品牌”荣誉称号,树立了行业标杆。
在全面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大背景下,京沪高铁维管公司坚持面向应用促进数智技术向高铁维管领域的深入渗透,构建多专业、一体化的智能运维典型场景,逐步形成“让高铁数据发出智能声音”的高铁智能运维新理念,推进高铁运维由“故障修”“计划修”转向“状态修”“预测修”的智能化新模式,打造独具京沪高铁特色的智能运维平台,做强“高铁智慧运维”品牌,擦亮中国高铁品牌名片。
(新媒体责编:wa12)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