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商业

    酒驾新规已全面实施!森尔Senseair高精度酒精检测仪精准打击“隔夜酒驾”,筑牢公交与出行安全防线

    2024年3月1日起,我国酒驾新国标正式实施,酒驾上限从50mg/100ml降至20mg/100ml。然而交管部门数据显示,2024年第一季度仍有35%的酒驾案件在上午10点前被查获,多数为“隔夜酒”引发。城市公交作为民生服务行业,行车安全至关重要。因此,通过采用先进酒精检测技术,实现快速精准上岗筛查,是公交行业的安全保障关键。传统酒精检测技术存在效率低、精度不足的问题,难以满足新国标的安全要求。瑞典森尔Senseair公司凭借高精度非色散红外线(NDIR)技术,显著降低了误判风险,其酒精检测系统已应用于德国部分公交车系统,广泛应用于瑞典的公交车、机场、医院以及消防站等,为公众出行筑起安全防线。这为国内引入新型酒精检测技术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借鉴。

    依法严惩隔夜酒驾

    2024年12月20日9时,广西某地交警开展交通违法整治行动,期间检查到一名客运车辆的驾驶员体内酒精含量为30mg/100ml,属于饮酒后驾驶机动车。事后依法处以拘留15日,罚款5000元,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驾驶证的处罚。这一案例清晰表明,即便是隔夜饮酒,只要体内酒精含量超标,法律也绝不会因“隔夜”而减轻惩罚。

    人体对酒精的代谢是一个复杂且缓慢的过程,科学研究显示,一般情况下,人体每小时仅能代谢大约10至15毫升的酒精。举例来说,如果饮用了一瓶500毫升、酒精含量为4%至5%的啤酒,完全代谢其中的酒精大约需要15至20小时,甚至更长。根据相关规定,酒驾事故严重将面临最高15天行政拘留或最高6个月拘役的刑事处罚。即使面临严苛的法规,仍有部分资深驾驶员常存侥幸心态,通常认为隔夜酒驾难以被察觉,加之传统检测方法可能存在疏漏,进一步助长了这种错误观念。

    传统酒驾检测弊端多,公交引入新检测方式

    隔夜酒驾因其隐蔽性,成为了交通安全领域的“隐形威胁”。驾驶员常因自认为清醒,且酒精浓度较低而忽视其危害,传统检测手段对此类情况识别效果不佳。尤其在郊区或偏远地区,交警设卡检查的频率较低,导致隔夜酒驾难以被及时发现和惩处。传统酒驾检测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 检测效率低 :需近距离接触,检测速度慢,难以满足大规模筛查需求。

    ● 检测精度不足 :部分低浓度酒精残留可能被忽略,导致漏检。

    ● 执法成本高 :人工设卡检查需要大量人力物力,难以实现全面覆盖。

    鉴于交警执法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为了确保公交运营安全,防止驾驶员酒后上岗或携带隔夜酒驾驶的风险,我国多地公交集团公司已经主动采取了预防措施。通过引入了酒精检测仪,在每天出车前对所有驾驶员进行严格的岗前酒精测试。这一举措从源头上严格把控,有效避免了驾驶员酒后驾驶及隔夜酒等违法行为的发生,降低交通事故的隐患,为出行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Senseair Safe Start酒精检测系统安全、高效

    Senseair酒精检测仪采用先进的NDIR技术,具备高精度、高速响应、免接触式低干扰等优势。Senseair产品的核心是与美国DADSS共同开发的独特传感器,依托30余年红外气体检测技术的深厚积累与持续创新,Senseair酒精检测仪已在多地成功应用,深受客户信赖与好评。

    作为全球气体传感技术领航者,Senseair Safe Start酒精检测系统操作简便、精确度高,并支持兼容公交、地铁等车队管理系统,可保证驾驶员在工作场所中体内无酒精,保持清醒状态。通过实现全面实时监控,Senseair Safe Start能灵活适用于多种场景,显著提升管理效率。该系统配备基于Web的仪表板,便于管理连接设备、生成报告及定制专属配置文件,并支持多设备网络连接,适用于大批量环境的完整测试。同时,通过RFID卡或标签注册员工,Senseair Safe Start确保了检测操作的专属性与安全性,且可按需调整协议向管理系统发送信息,集成自动检测及其他相关自动化功能,为车队的管理流程提供了便利。

    瑞典森尔(Senseair)凭借其先进的酒精检测技术,不仅解决了隔夜酒驾筛查的难题,同时也打破了传统酒精检测技术精度低等局限。Senseair将持续致力于酒精检测技术的优化与创新,推动酒精检测技术的多元化应用与广泛普及,为出行与公交安全构筑防线。请前往瑞典森尔官网了解更多资讯。

    (新媒体责编:wa12)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