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高校毕业生多元化就业需求与市场结构性错配的挑战,职享未来今日在西安发布“职业动态适配系统”,首次将人工智能与职业生命周期管理结合,实现从“岗位匹配”到“能力成长追踪”的全链条服务升级。该系统上线首月,西安高校试点学员签约率同比提升35%,职业转型决策周期缩短60%。
一、三大创新破解就业困局
1、动态画像2.0
整合校园行为数据(实验报告、社团活动等)与市场岗位需求,生成动态能力图谱。例如:
1)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因新媒体运营社团经历,触发“文化传播+数字营销”复合岗位推荐
2)机械工程学生课程设计中的3D建模作品,自动关联智能制造企业技术岗
2、人岗共生算
突破传统单向匹配模式,系统可预判企业未来3年技能需求,反向规划学员学习路径。与比亚迪合作数据显示,提前6个月储备新能源车工艺知识的学员,转正率高出常规组42%。
3、风险预警机制
通过分析300万条职业发展数据,建立离职倾向、技能贬值等12项预警模型。西北工业大学试点中,83%学员在毕业前完成关键技能补足。
二、校企共育“π型人才”
职享未来联合西安交大、隆基绿能等本土企业与高校,推出“硬科技+软实力”双轨培养计划,比如,硬核实验室:模拟光伏电站运维、半导体封装等12个真实场景;柔性能力池:嵌入“冲突调解沙盘”“跨界协作工作坊”等非技能课程。2025届参与学员中,91%获评企业“高潜质新生代员工”,起薪较市场平均水平高18%。
三、西部人才振兴新范式
在西安国际港务区建立的“数字丝路人才中心”,正成为职享未来布局西部的战略支点:
向东输送:为中欧班列供应链企业定向培养138名国际物流人才
向西扎根:与榆林能源集团共建实训基地,破解“陕北籍毕业生返乡就业难”
系统显示,陕西籍学员留乡就业意愿从2021年的31%跃升至2025年的67%。
四、未来展望
2025年,职享未来将启动"根系计划",在AI大模型与元宇宙技术驱动下,把郑州模式复制到黄河流域20个城市。通过"学分银行"打通校企课程互认,构建"技能树+兴趣云"的动态评价体系,让农村学生的田间实践、艺术生的策展经历都能转化为职业竞争力。
预计到2026年,该系统将推动河南高校非对口专业就业率提升40%,并为中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输送5万名"数字候鸟"——既能扎根县域特色产业,又能驾驭全球产业链的复合型人才。正如李雨桐正在参与建设的智慧物流园,这里不仅是货物的中转站,更将成为新时代职业价值的孵化器。
(新媒体责编:wa123)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