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学生创新团队宣布其自主研发的 "交通信号灯智能运维管理系统 2.0 版本" 完成技术迭代,该系统融合 5G 物联网与动态自适应算法,实现信号灯故障秒级预警与智能调度,为城市智慧交通治理提供了更高效的解决方案。这一成果标志着高校学子在交通智能化领域的创新实践迈向新台阶。
随着城市交通数字化转型加速,传统信号灯系统面临设备老化监测难、异常状态响应慢等挑战。据市政部门统计,部分老旧城区信号灯故障平均处理时长超过 2 小时,严重影响道路通行效率。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团队于 2024 年启动系统升级计划,针对 "多场景适应性、跨平台兼容性、低功耗运行" 三大核心需求,构建了 "边缘计算 + 云端协同" 的新一代技术框架。目前该系统已在上海浦东新区等多地启动规模化试点应用。
研发历程中,团队历经 18 个月技术攻关:2024 年第三季度完成多传感器融合模块开发,实现信号灯亮度、色彩、时序三维数据同步采集;2025 年第一季度引入深度学习动态模型,攻克隧道、高架桥等特殊场景的识别难题,复杂环境下检测准确率提升至 96.3%;2025 年 6 月完成系统 2.0 版本部署,新增能耗监测与绿波带智能优化功能,在试点区域使信号灯能耗降低 18%,主干道通行效率提升 25%。其创新的 "四维感知网络"(图像识别 + 电流监测 + 环境传感 + GPS 时钟同步)实现了从故障预警到运维策略优化的全链条智能化。
从应用价值看,该系统具备三大核心优势:一是采用非侵入式部署方案,无需改造原有信号灯设备,成本较传统方案降低 60%;二是集成 AI 预测性维护功能,可提前 72 小时预判设备潜在故障;三是开放数据接口,已与多地 "城市大脑" 平台完成对接,为交通综合治理提供实时数据支撑。某试点城市交警支队反馈,系统投入使用后,信号灯故障导致的拥堵报警量下降 75%,运维人力成本节约 40%。
"这次技术升级不仅是算法的优化,更是治理理念的创新。" 团队技术负责人王骥骋表示,下一阶段将聚焦新能源汽车通行需求,开发车路协同专用模块,计划在长三角智慧城市群开展跨区域联动测试,并推动系统向 "一带一路" 沿线智慧城市输出中国方案。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项目是学校 "新工科" 人才培养模式的典型成果,学生团队在真实场景中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累计申请发明专利 5 项,培养出 12 名复合型技术人才。业内专家指出,这种 "高校创新 + 市政应用" 的产学研模式,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青年智慧样本,将有力推动交通治理向精准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新媒体责编:wa12)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