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这一举措犹如一场及时雨,滋润着奋战在一线的基层乡镇干部。一直以来,乡镇干部身处基层治理的最前沿,承担着大量繁琐而艰巨的任务,却常常被形式主义的枷锁束缚,难以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服务群众和推动发展的工作中。如今,这份规定的出台,为他们带来了希望和动力,让我们一同探讨它将如何改变乡镇干部的工作生态。
过去,“文山会海”是困扰乡镇干部的一大难题。文件层层转发,会议接连不断,占用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些文件内容空洞,缺乏实际指导意义;有些会议冗长拖沓,效率低下。乡镇干部在疲于应付文件和会议的同时,却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深入基层、了解群众需求、解决实际问题。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明确提出,切实精简文件,严格精简会议。规定要求严控文件数量,提升文件质量,文件要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着重提出贯彻落实的政策措施;严格控制会议数量,控制规模规格,提升质量效率,地方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同时参加的会议一般不同时讲话,主要负责同志讲话或者会议主报告不超过1小时 。这些规定的出台,让乡镇干部看到了摆脱“文山会海”的希望,他们将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实际工作中,真正做到实干担当。
督查检查考核本是推动工作落实的有效手段,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常常出现过度考核、形式主义考核的问题。各种督查检查考核频繁来袭,让乡镇干部应接不暇。一些部门为了追求形式上的“完美”,过分注重是否开会、发文、拍照留痕等,而忽视了工作的实际成效。乡镇干部为了应对考核,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准备各类材料,甚至出现“材料出政绩”的怪现象。
如今,《规定》要求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严格计划和备案管理,改进方式方法,严控对基层督查检查考核总量,不搞月度、季度排名,不把是否开会、发文、拍照留痕等作为评判工作优劣的标准 。这一规定的实施,将让督查检查考核更加科学合理,真正发挥其推动工作的作用,激励乡镇干部的干事热情。
在基层工作中,职责边界不清、权责不一致、责能不匹配的问题时有发生。一些工作任务下派到乡镇,但相应的权力和资源却没有同步下放,导致乡镇干部在工作中常常面临“小马拉大车”的困境。同时,由于职责不清,一些部门之间还存在推诿扯皮的现象,使得问题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规定》提出,要规范明晰基层权责,建立健全职责清单。省级党委和政府指导本地区立足实际建立健全乡镇(街道)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并开展清理规范,加强清单动态管理,推动责权一致、责能一致 。通过明确职责清单,乡镇干部将清楚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能做什么,避免了因职责不清而导致的推诿扯皮现象,提高了工作效率。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的出台,为基层乡镇干部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好。它让乡镇干部从形式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轻装上阵,有更多的精力去服务群众、推动发展。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期待看到乡镇干部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投身到基层治理的伟大实践中,为实现乡村振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们也希望各级各部门能够严格执行《规定》,确保各项减负措施落到实处,让基层减负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霍翠翠)
(新媒体责编:wa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