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肇庆,历史悠久,风景优美,古迹众多,尤其七星岩、鼎湖山等名胜,是国家级景区,吸引许多历史名人、美术大家到此采风、写生和创作,创作了经典作品。值此“山水砚都 多彩肇庆——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将于10月28日在肇庆美术馆(肇庆学院内)展出之际,我们对跟肇庆相关的著名画家进行报道介绍,从而让人们更好的了解这一文化盛宴。
黎雄才先生是中国近现代杰出的国画家、美术教育家、岭南画派最具影响力的传人之一,与赵少昂、关山月、杨善深并称为岭南画派第二代四大著名画家(又称“岭南四君子”)。
与岭南画派其他画家一样,黎雄才先生致力于中国画的创新与改革,他将传统国画技法与西洋画技法相融合,呈现出鲜明的“折衷中西”特色。黎雄才先生擅长巨幅山水,画作气势雄浑,自成一格,其画松亦为一绝,被评论界称之为“黎家山水”“黎家松”。
为人赞誉的“黎家山水”一词,是指黎雄才先生在山水方面的绘画风格。通常理解为黎雄才创作的绘画意境清华,特别是以形象美、色彩美见胜。黎雄才在晚年对“黎家山水”又有新的突破:成功地糅合了厚重的青绿和粗笔深墨。
黎雄才先生的山水画是意境深邃的纯臻艺术作品。他创造的艺术高峰,令世人瞩目。他对中国画,尤其对中国山水画的探索和实践具有很大的突破性,主要表现在:一、继承和拓展了岭南画派的笔墨意趣;二、创作了《武汉防汛图》《朱砂冲哨口》等标识20世纪中国画成就的经典作品;三、以富于个性特征的笔墨语言丰富了20世纪山水画的表现力;四、为山水画教育体系提供了新鲜而重要的经验。
黎雄才先生在山水画的创作上以写生为主,因此他笔下的景色,给人一种很“实在”的感觉。以画作《山村暮雪》为例,他采用墨和赭石,却把寒天的意境带出。即使他所描绘的不是荒凉的冬景,观赏者仍可感到冬寒中的暖意,这大概就是画者个性在作品中的流露。黎雄才先生着意以笔墨书写来表达他所见的景物,作品具有浓郁的“挥写”之趣。他的山水画独树一帜,荡气回肠,品位高雅,情趣盎然,用笔、用墨让画坛同仁赞不绝口,许多作品气势宏大,用笔飘逸,焦墨(指国画的枯笔技法)的运用也是栩栩如生。其挥写之青山绿水,气势清旷绝俗,千峰竞秀,烟云氤氲,瞩目咫尺,意在千里。
画界人士评说,黎雄才的山水画还有一个特征:善于以干擦法处理石青石绿的重色,并配合飞白相间的互通互动画面效果,这是对传统水墨画的一种创新和突破。他的画作多以单纯的墨色制造多层面的山水绘画效果,尤其是以焦墨渴笔写生独胜,风格老辣而雄劲。青绿山水特点鲜明地改变了过去传统设色山水的半面处理法,把难度很高的渐次渲染法应用到传统中国画的画面创作上来。
黎雄才先生主张作画时“不管重彩还是淡彩,务须以墨为主。”这在他的多幅作品中得到印证。他在墨稿的基础上,再敷上石青和石绿,颜色都是混合的,可以看出黎雄才已变化了对青绿的运用。他在描绘景色的同时,还表现出一种幽光,因而弥漫着氤氲的气象。黎雄才作出的努力,使山水画不再停留在表达社会背景的层面,而是在艺术上的推陈出新。
黎雄才画作中的青绿山水既有传统的笔墨、传统的散点透视,又有现代的光影色彩,画作中的山水多与挺拔的青松翠柏互相组合,雄健有力,意境深远。一眼望去,山上与山前的松树舒展伟岸。在他的画中,高山孕育了青松,青松又让高山有了无限的生机。
在岭南画派创始人“二高(高剑父、高奇峰)一陈(陈树人)”所奠立的基本规范的基础上,“黎家山水”更重视中国传统的笔墨,这种历史性的回归表现在“黎家山水”中,就是墨重于色。在浓重的笔墨关系中,“黎家山水”画作中原本属于基本构件的树石,有时会戏剧性地被独立出来,成为一种以树石为主体的作品,这在黎雄才的后期作品中成为一种标志,被他反复描绘。在创作《江西行淮河畔》一画中,黎雄才的创作已形成一套成熟的、建立在个人风格上的笔墨语言,如他对水分的控制;而他的笔法,更是极尽挥洒之意。黎雄才先生绘画创作追求表达真实情怀,这一创作取向,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族气息,极大地丰富了20世纪中国画的绘画语言。
黎雄才先生从艺80多年,其“气势恢宏、沉雄朴茂”的绘画特色,赢得了极高的赞誉。2001年6月荣获首届中国美术金彩奖终身成就奖。出版有《黎雄才山水画谱》《黎雄才画选》《黎雄才画集》《黎雄才佳作赏析集》等画册。其代表作品有《潇湘夜雨图》《寒夜啼猿》《一览众山小》《森林》《武汉防汛图卷》《万古之春》等。其中三十年代初创作的绘画作品《潇湘夜雨》荣获比利时国际博览会金奖,1954年创作的《武汉防汛图卷》被美术评论界誉为“抗洪史诗”。
有人说:“张大千的山水画以泼墨泼彩取胜,李可染的山水画以用墨厚重夺人眼球。”而青松环绕的“黎家山水”在中国绘画史上一样有着里程碑的意义,其影响是全国性、世界性的,并不止于地方画派。在一篇谈及黎雄才弟子的文章中,学者以“黎家门下”借指他的追随者,因而可以说黎雄才不仅让自己的画风在岭南画派中高扬,也把弟子带到岭南画派之外的广阔天地。
(新媒体责编:shang080503)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