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商业

    奔驰中美召回门齐发酵 最高或致1亿美元处罚

    近日,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以下简称“美交管局”)称,已就奔驰在过去18个月召回140万辆汽车过程中,是否遵守联邦法律以及是否存在执行过失展开调查。同时,该机构表示如果奔驰不提供或逾期提供信息,最高或将面临1.05亿美元的处罚。

    与此同时,在大洋彼岸因服务怠慢遭遇美国政府调查处罚的奔驰,在国内又因为硬件“可能未安装”不得已实施召回。

    日前,梅赛德斯-奔驰(中国)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备案了召回计划,自即日起,召回部分进口M级、GL级、GLE SUV、GLS SUV和S级进口车型,总数高达5559辆。

    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尽管召回频繁并不一定意味着质量问题,但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的数据显示,奔驰今年近几个月份的平均每万台投诉量已显著高于其他豪华品牌。

    140万辆汽车召回涉违规

    最高或遭致1亿美元罚款

    据《证券日报》记者了解,此次违规调查源于奔驰在召回140万辆车的过程中,并未按照规定时间向车主发送安全召回通知以及提交所需文件。“根据联邦法律,车企需要在60天内向车主发送召回通知。此次发送的问题清单,包括几次召回事件,梅赛德斯奔驰美国公司均未能按时通知车主。”

    美交管局在其网站上表示,在一次检查中发现奔驰美国公司晚于规定的时间才向车主发送通知。出于对于奔驰的召回和上报政府的流程和节奏持有疑问。 在对召回文件进行年度审计之后,该机构已经向奔驰发送了信件,并在信件中就2017年的召回提出了一系列问题。

    此外,美交管局还发现,奔驰很多次遗漏了车辆召回原因或召回计划的细节,包括召回规模以及召回开启时间等,导致奔驰在召回开始很久之后才上报信息。因此“未能尽到上报的责任,导致政府不能全面评估安全风险、未能履行监管职责。”

    美交管局表示,奔驰经常未能按规定向该机构的网络工具提交数据,导致消费者无法查询其车辆是否在召回范围。对此,美交管局要求梅赛德斯奔驰美国公司对过去三年的二十几起召回事件提供详细信息,包括安全气囊爆炸问题、转向动力缺失以及天窗面板脱落隐患。

    值得一提的是,在给梅赛德斯-奔驰的信函中要求其提供过去三年中20多起召回的详细信息,并表示梅赛德斯-奔驰如果不提供或逾期提供信息,最高或将面临1.05亿美元的处罚。

    对此,奔驰方面也发表了回应称,消费者的安全是重中之重。梅赛德斯-奔驰发言人罗伯特·莫兰(RobertMoran)称:“梅赛德斯-奔驰将努力确保召回得到及时执行并将就这项审查与NHTSA密切合作,以解决其目前的问题。”

    有关硬件或未安装

    国内召回5559辆进口车

    无独有偶,在大洋彼岸因服务怠慢遭遇美国政府调查处罚的奔驰,在国内又因为硬件“可能未安装”不得已实施召回。

    日前,梅赛德斯-奔驰(中国)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备案了召回计划,自即日起,召回部分进口M级、GL级、GLE SUV、GLS SUV和S级进口车型,总数高达5559辆。

    事实上,这是奔驰本月份的第4次召回,也是今年第16次(包含奔驰中国、北京奔驰、福建奔驰)。具体来看, 此次召回包括部分2011年10月6日至 2016年5月31日期间生产的M级、GL级、GLE SUV和GLS SUV汽车,共计2319辆。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奔驰系列旗舰车型,部分2017年9月5日到2018年2月8日期间生产的奔驰S级大型轿车也进入召回之列,共计3240辆。召回原因是上述召回范围的部分车辆上预熔保险丝盒中两个电极棒上的螺母可能未安装,可能导致电极棒之间的电阻增加,增加了起火的风险。

    此外,上述车型的电极棒之间的不稳定连接也可能影响车辆的其他功能,如发动机的运转等,存在安全隐患。对此,奔驰方面表示,会为召回范围内车辆检查预熔保险丝盒,如果缺少电极棒上的螺母则更换预熔保险丝盒。

    有业内人士表示,尽管召回频繁并不一定意味着质量问题,但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的数据显示,奔驰今年近几个月份的平均每万台投诉量已显著高于其他豪华品牌。那么奔驰国内市场的频繁召回,究竟是品控失当抑或是责任担当?又会对奔驰在华的品牌形象造成多大影响?《证券日报》记者将持续关注。

    (新媒体责编:wb001)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