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问在当下的中国,普及速度最快的体育项目是什么,那马拉松一定能排进前三位。
目前在中国田径协会登记在册的各类马拉松赛事已经超过了1000场,这个数字在2010年前后还只有两位数。除了因为高原不适合开展马拉松比赛的西藏,几乎全国所有省区市都有自己的马拉松比赛。
跑步,这个最简单、最容易开展的运动项目,在中国成为了一种覆盖全民的潮流。甚至走在街头,那些体育运动品牌的广告牌上,已经看不到以往那些三大球明星,而只是一位普通的跑者。
马拉松赛事参与人数多,赛事距离长的特点,令其所到之处,都会成为一座城市的全民嘉年华。马拉松赛事的蓬勃兴起,以及人们高涨的参与热情,让这项运动进入了一种良性发展状态。
在刚刚过去的10月28日,2018宁波国际马拉松在宁波杭州湾新区开跑。在这场比赛中,吉利汽车作为冠名赞助商,扮演者特殊的角色。
与企业通常的赞助方式所不同的是,吉利在甬马的角色不仅仅是赞助商,更是参与者。身为赞助商,赛事期间的保障车辆自然都是吉利出品,包括作为保障车辆的博瑞GE、博越,以及承担领跑车任务的路特斯跑车。
但全场最吸引人的,除了吉利旗下的车型产品,还有一支千人规模的吉利跑团,在这支由吉利员工、经销商、车主组成的队伍中,还出现了李书福、安聪慧等吉利核心管理层的身影。
熟悉吉利的人都知道,吉利可能是目前国内,在企业内部开展马拉松运动最广泛的企业之一。吉利不仅赞助了宁波国际马拉松、台州国际马拉松等许多马拉松赛事,还主办了吉利帝豪向上马拉松公开赛,在全国各地工作的吉利员工都会就近参与到这些赛事当中。
吉利的这种“马拉松文化”,不止局限于跑步本身,更贯穿于吉利的造车事业中。在李书福、安聪慧等高层领导的讲话中,常常将吉利所从事的造车事业,同马拉松联系起来。跑马拉松,于吉利人而言,不仅是一场锻炼身体愉悦身心的体育运动,更是从每一个向前奔跑的脚印中,汲取着在造车道路上不断向前的精神动力。
李书福董事长曾经这样阐述马拉松运动与造车事业之间的关系:“从事汽车制造业就是一场没有尽头的马拉松,不但需要具备远距离、长时间战斗的体能和技术,更应该拥有马拉松顽强拼搏、永不止步的精神。”
今年的甬马比赛路线设在宁波杭州湾新区,途径吉利(杭州湾)研发中心。这里是吉利新技术和新产品的摇篮。在研发中心一期投入运营后,这里还将建设投资额达到70亿元的二期和三期工程,世界领先的安全碰撞试验室、环境风洞实验室和动力新能源实验中心都将在杭州湾落成。
吉利跑团的成员中,有很多来自研发中心的员工,也有不少同在宁波的杭州湾公司、北仑基地、春晓基地的员工。而甬马的参赛选手在比赛过程中,可以近距离直观感受吉利的“智造”实力。这也是吉利23年来在汽车工业领域不断探索不断奋进的缩影。
吉利造车,始于1997年。彼时国内的汽车行业规模远不能和今天相比,汽车在普通民众眼里还属于奢侈品。吉利却以民营企业的身份,率先大胆尝试,喊出“造老百姓买得起的车”。李书福董事长那句“如果失败,请给我一次失败的机会。”在今天看来,可谓饱含着破釜沉舟的决心。
从“老百姓买得起的车”,到“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再到“每个人的精品车”。吉利从品牌1.0时代到品牌3.0时代,其间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这其中,经历了国内合资车企集中生长的年代,也遭遇过吉利收购沃尔沃初期的外界质疑,更曾有过产品型谱调整的阵痛,但是就像一场马拉松一样,谁能率先冲过42.195公里之外的终点,并不取决于出发时的速度亦或某1公里的冲刺。
马拉松,需要的是坚持,造车亦然。
如果说1997年第一台吉利汽车下线,靠的是破釜沉舟,那么多年间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过程,就绝不是靠一腔热情所能够达成的。
人们往往会看到吉利在收购沃尔沃、入股宝腾过程中的果决,却很容易忽略每一次跨出战略性脚步的背后都是长达数年的努力,期间政经大环境、行业竞争格局、企业人事更迭等等这些因素,无时无刻都有可能对最终的结果产生关键影响。就好比在一场马拉松赛跑中,你不知道恶劣的天气、呼吸的极限、肌肉的疲劳会在什么时候突然向你袭来。
应对变化的底气,同样来源于坚持。
近年来随着产品迈入3.0时代,吉利一方面在销量方面取得快速增长,新推出的车型几乎款款热卖,单个车型月销过万几乎成了“起步价”。另一方面,技术研发方面的成果同样层出不穷,开放融合的GKUI吉客智能车联系统、全面发力新能源技术的“智擎”新能源动力系统,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科技,正让吉利扮演着中国车企领军者的角色。
但是就像李书福说的那样,造车这场马拉松是没有终点的。坚持,可以让你成为跑道上的强者;坚持,同样是在造车这场马拉松上一直奔跑下去的动力之源。奔跑不息,是吉利的底色。
(新媒体责编:shang080503)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