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干年前,如果有人说,在波涛汹涌的伶仃洋上修建大桥,你可能认为这只是幻想。 转眼间,港珠澳大桥通车在即,往日的“幻想”成了一首真真切切的交响乐。这是一首由两万多个音符组成的、音色丰富的建设者之歌。为了这一首振奋人心的交响乐,为了这一场天堑变通途的奋战,多少建桥铁军云集伶仃洋,夜以继日地工作。
回望2016年4月12日青州航道桥合龙的那一刻,中交二公局第一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文德安仍历历在目。他感概道,青州航道桥就像他们的一个孩子,这4年来,他率领着团队决胜伶仃洋,为把青州大桥建设成为质量精品工程、安全环境友好工程而努力。2013年,项目成功荣获全国总工会“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建设青州航道桥的过程,可以说是一条荆棘遍布的建设之路,也是一次勇往直前的伟大征程。中交二公局这一群不惧洋阔海深的海上工匠,用劳动克服挑战、用创新突破极限,建造着继舟山西堠门跨海大桥、象山港大桥、马鞍山长江公路大桥等桥梁之后的又一“超级工程”。
青州航道桥建设历时4年多,每一个环节都充满挑战和突破,每一个突破背后都是一群人的艰辛付出。他们以勇气、担当、协作,锻造着“港珠澳精神”。
持家有道的“大管家”
万里海疆,潮起潮落。
400多年前,中西文化在伶仃洋交汇,使它成为国际贸易的前沿。此后,从“虎门销烟”到两次鸦片战争,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摇篮到改革开放的先行者,伶仃洋见证了太多的历史时刻。
如今,它拥有着世界最繁忙的航道,滋润着粤港澳三地。
“把桥做完很容易,但不同的管理者采取不同的管理手段其取得的管理效果是千差万别的。安全工作始终是工程项目建设的重中之重,加之港珠澳大桥有其特殊的政治意义和举世瞩目的设计标准,所以不能出半点纰漏。”倘若把港珠澳大桥CB03标二公局团队比作一个大家庭,那项目经理文德安绝对是一个持“家”有道的“家庭主妇”了。在他的带领下,大桥建设的安全管理工作有了铁的纪律,成本的控制上也找到了行之有效的办法。
文德安常说:“做项目离不开效益,因此管理中要善于做加减法。”他是如何玩转“加减法”的呢?
首先,质量和安全控制是企业的生命线,必须做加法。怎么加?就得时刻注重细节。多年的工作实践,文德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极善于观察和考虑一般人根本不会注意到的微小细节,小到一个零配件甚至是一个橡胶圈,都会去细心检查是否存在质量问题。
同时,文德安也注重在成本控制上做减法。怎么减?唯一办法是精打细算。他介绍说,项目有一项很大的成本消耗是油耗,所有船舶的往来、大量设备的运转都离不开油料,仅交通船每次往返作业区和陆地就要消耗将近1万元的油。文德安带领团队精心策划最经济的方案,一是在海上平台上为作业人员打造一个家,每半个月回陆地补给一次;二是出台规定严格控制油料的购买、贮存、领用等各个环节,杜绝超耗和浪费。
1996年从中南工业大学桥梁专业本科毕业之后,文德安就一直工作在桥梁一线上,毕业一年后就当了总工,再到如今。他负责过的十多个项目从未亏损,被业内人士称为“常胜将军”,已先后获得“先进工作者”、“技术创新带头人”、“全国加快交通基础建设重点工程劳动竞赛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2012年更荣获“第四届全国优秀建造师”称号,每一个奖项都是对他兢兢业业的肯定与鼓励。
回顾这些荣誉,他说:“我大学时想报建筑专业,但是后来被调配到桥梁专业了,一开始有点抵触,但是后来就爱上了。我想如果当时不干这一行还真会不习惯。”
每天清晨,看着工人们开工,听着对讲机里的工作安排,是他最踏实的时刻。在他看来,港珠澳大桥工程很宏伟,但也是由许多微小的细节堆积起来的。
这么多年的人生与桥相伴,文德安喜欢建桥时的挑战和难度,他热爱桥。每当建造完一座桥,他都会找机会回去看看,在桥上走一走,回想起过程的点滴,亲身体验一下自己的团队建造的桥梁。站在大桥上,感受桥之美,感受建设者们的大桥梦、中国梦。
深谙“燕子功”的测量者
2014年5月,骄阳炙烤着繁忙的港珠澳大桥青州航道桥塔柱施工现场。
面对163米高,从墩底到塔顶足足有60层楼高的庞让大物,初次见面,就连见多识广的测量队队员们也满是震撼。等待他们的,将是前所未有的测量挑战……
港珠澳大桥作为一个各方面都具开创性的工程,在许多施工技术和环节,设计、施工单位都没有现成的经验。作为世界级的超级工程,青州航道桥对测量的精度也要求极高,建设者们必须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个细节,否则很容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随着主塔不断攀升,也意味着测量队队员们工作的危险性和难度也在增大。
2012年10月4日,海上试桩打设作业开始,为了保证施工质量,测量队必须在从平台搭设到承台施工前这段时间完全掌握观测平台的沉降数据。没有经验借鉴,怎么测?多方咨询,主管测量工作的副经理谭冬华通过网络找到了一款麻省理工大学开发的免费软件“gamit”。与需斥资上百万元购买的界面清晰的软件相比,这款软件极难上手,但谭冬华就认准了他,靠着英汉词典和网络两位老师,苦学半年,终于在承台施工前完全掌握了软件应用,顺利收集沉降数据13组,为施工数据的准确性提供了保障。
进入塔柱施工阶段后,为了使塔柱施工准确、及时,测量队副队长苏尕军必须每天带着小伙伴们按时来到测量点。队友将仪器架设于测量控制点上,他则需手拿测量棱镜到对面墩台乘坐电梯到塔柱模架下平台,再顺着阶梯爬过7层模架,上到十多米高的劲性骨架寻找站点。一般情况下,他只能用一块宽度约30cm的木板搭在骨架的定位框和平撑上作为站立点,立足点小也就罢了,更让人害怕的是从塔柱底部到站立点的高度有90米!他必须集中所有注意力,但凡重心往左或往右偏离一点点,就有可能掉下来。
桩位测量和钻孔平台放样绝不是一件轻松的活,打桩船的桩架会定期用黑机油养护,上面很滑而且唯一能够测量到桩的位置是离水面有10米高的抱桩器,且悬出桩架平台是活动的,掌握平衡需要技巧。“我们每次要同时上去2个人,一个读数一个测量,上去的人必须穿救生衣,所幸我们都有一身‘燕子功’,居然没有一次险情发生”,苏尕军形容起来很轻松,但背后的艰辛只有他们自己清楚。
最让谭冬华自豪的要数“中国结”吊装测量,吊装过程中,测量员们多次测量证明引测点并没有持续变化,但谭冬华仍然坚持每个小时都测,直恼得测量员们说他太苛刻,他却说“测量工作必须较真,凡事都要拿数据说话”。
听起来很简单,但那些“收集”、“筛选”、“反复测量”所蕴含的困难岂是文字能表述清的,唯有亲历者知晓。
在项目整个测量队看来,干这行就是要细心、耐心、责任心。仪器虽然都是高科技、高精度,但仪器不会自动工作,最关键还是人,因为再高精的仪器也有误差,而这个误差要靠人来发现。
“上天入海”的开荒者
为了这一场天堑变通途的奋战,中交二公局一公司的建设者们“上天入海”,插打深入海底100多米的桩基,在深海快速成岛,建起163米高的直耸云天的桥塔,他们用行动诠释了“世界工程需要的是付出”。
风高浪急、天堑险途,在工作之外的空余之间,他们唯有与朝升暮落的太阳、觅食高飞的海鸥作伴。
负责测量工作的谭冬华说:“来到海上平台,手机没有了信号,搞得家里人都以为我失联了。”可见,在伶仃洋上“开荒”,除了要先进技术、超级器械外,更少不了建设者们非凡的心志。
周树民是2012年10月份到的港珠澳项目,第二天便带着十几个工人出海了。吃住在一艘小船上三个月,施工平台在他们的手里象变魔术一般渐渐扩大。“飘泊的日子终于结束咯”,从小船搬到平台后,他想着至少每天可以安眠了吧。但实际上,外海施工,夏天台风袭击,冬天北风肆虐,海面风高浪急。“无风三尺浪,有风浪三丈”,难怪工人们如此形象地描绘海上作业难度。
负责海上6个平台上所有机械维修的老韩,今年已经快60岁了。回顾整个青州航道桥施工过程,最让他操心的是恶劣气候对设备的影响。还记得当时是台风“海燕”形成的第一天晚上,55#平台还在浇注砼,因担心塔吊的安危,他一夜未合眼守在现场,一会儿在下面指挥起吊,一会儿爬上操作室与操作手交流,哪怕是现场生产副经理周树民把他劝回了宿舍,他也隔一会就出来看看,直到塔吊停止作业。“我跟老韩住一个集装箱,对这个老汉真是又爱又恨!”周树民说。
在茫茫大海上联“珠”合“璧”,也牵动着建设者和家人日思夜盼的亲情。老韩53岁的生日就是在海上平台上过的,那是2013年春节后不久的3月18日,压根忘记自己生日的老韩忙碌了一天,傍晚时突然接到76岁老母的电话。他哽咽了,他已经不记得这是母亲第几次给自己电话庆生了,刚过去的春节自己也是在平台上过的,他带领二十几个机械人员没日没夜地忙碌,安装、检修、调试,一台台设备很快被调整到备战状态,终于在正月初八那天成功首演,实现了向业主承诺的主墩开钻……
青州航道桥合龙那天,项目总工孙鹏也哭了。4年来,从平台搭建、桩基施工,到承台浇筑、塔柱施工,再到中国结吊装、钢箱梁吊装,没有哪一个环节的方案没有优化,没有哪一次不是他亲力亲为……
同样的场景太多太多,在这批建设者的付出面前,任何文字的描述都略显苍白。惟愿大桥通车之时,将这一幅凝结着无数建设者辛勤汗水的宏伟画卷,化作一道靓丽的通途,惠及八方。
插图:
(新媒体责编:shang080503)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