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下午,由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东阳欢娱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和北京爱奇艺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影视剧的文化使命——电视剧《延禧攻略》专家研讨会”在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召开。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以及人民日报、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中国文艺报、中国文化报等机构的专家和资深评论人参加了研讨。电视剧《延禧攻略》出品方和播出平台的负责人也参加会议,并与专家们进行了交流。
电视剧《延禧攻略》播出以后,市场反响热烈,在网络平台中取得收视记录的新高。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对《延禧攻略》热播后产生的传播现象及所包含的文化内涵进行了分析,并就“文艺作品要讲好中国故事”“影视剧的文化使命”等相关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
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影视剧让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
据制作方介绍,在《延禧攻略》剧中,使用了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将非遗文化和历史进行有机结合,使观众充分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故宫延禧宫也在影视剧热播后,成为各地游客参观的热门景点。研讨会上,专家对《延禧攻略》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有机融合表达了肯定和赞许。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张卫认为,中国故事与青年文化要有一种巨大的联系,现在院线、电视和网络收视主流观众是青年人,中国传统文化故事和青年文化的接轨很重要。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尹鸿表示,《延禧攻略》在新的文化因素、戏剧设置上很大程度地满足了现代青年的兴趣观念,同时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这样的作品能够唤起很多青少年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兴趣,这样的节目播出后,对现代青少年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会有很大的积极影响。
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李舫认为,这部剧其实是对于传统文化的一种“双创”,是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化,把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五千年文明表达给了现代的观众。
会上,欢娱影视联合创始人、《延禧攻略》总制片人于正介绍说,为了做好这部剧,制作团队查阅了大量的档案,请了多位清史专家进行指导,所有的资料整理花费了四年时间,努力使作品主要情节最大程度接近历史的真实。
传统文化推动文化自信 影视作品的全新表达
《延禧攻略》在制作及传播方面广受关注外,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解读也是专家学者关注的重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媒体学院执行院长漆亚林认为,《延禧攻略》可以看到中国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之间的关系,《延禧攻略》体现了一定的文化自觉,同时对于本民族的文化认同,这体现了文化自信,在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文化传播效果,包括社会影响力、价值引导力、文化产业力、跨文化传播中获得的传播效果等都体现了影视剧的文化自强。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胡智锋表示,《延禧攻略》中饱满的文化元素,也是该剧成为现象级作品的一个重要因素。剧中的文学元素,中华传统文化的服饰、建筑等等,给人带来的是对传统文化精华的享受,或者称之为一种满足。
厦门大学教授邹振东提出“弱传播”舆论体系的“舆论的次理论”和“舆论海拔分析法”,对《延禧攻略》的影视表达和传播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延禧攻略》的成功在于它的价值落点是主流价值,但是表现方式却与众不同,有“小小的叛逆”,这些也正是国内影视剧逐渐自信起来后的不同表达。
与时俱进 担起影视剧文化使命
努力创作体现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的优秀作品,是当下影视剧创作的文化使命。《延禧攻略》也对这一目标进行了有效探索。
中国文艺报文艺评论部主任高小立从“视觉、叙事节奏、爱情”三方面分析《延禧攻略》在体现价值观念、文化精神、审美追求上的独特价值,她认为《延禧攻略》对于服装道具的用心是值得肯定的;在叙事策略上《延禧攻略》台词简练、干脆,人物性格突出;剧中塑造的爱情故事,也十分成功地锁定了目标观众。
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研究员、硕士生导师赵敬则认为,第一代的文艺创作核心都是为了讲好故事,在第二、第三阶段,除了传统的讲故事,更要做参与式的故事、应该有更广阔的胸怀和视野,而《延禧攻略》正是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
在《延禧攻略》的情节设置、结构和价值内涵上,与会专家也与主创团队进行了深入交流。与会专家也表示,结合国际影视创造日益精良的趋势,这部剧有很多方面做得不错,但在制作及满足更多层次观众需要方面,也有一些可以继续努力的空间。
爱奇艺首席内容官王晓晖提出,如何让娱乐产品更具有内涵,尤其是在影视剧制作行业,如何以改革开放的精神来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也是在影视制作中应该思考的问题。
会上,出品方负责人也表示,专家们的建议很有启发性,这些意见建议对欢娱影视以后的作品定会有所借鉴,创作团队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有着浓厚的兴趣,正在筹备中的几部作品,也会陆续通过讲京剧、美食、建筑、中医等内容,传播各种各样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担起属于影视剧人的文化使命。
会后,与会嘉宾进行合影留念。
(新媒体责编:shang080503)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