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商业

    解码苏宁双十一暴增:双线融合预示消费新趋势

    双十一狂欢落下帷幕,除了眼花缭乱的数据和爆仓的物流,零售行业也瞄准这个时间节点预测下一轮消费市场以及商业模式的变化。从国内零售巨头苏宁双十一的新玩法及最终暴涨的业绩来看,双线融合的智慧零售或将成为未来零售模式的标准模型。

    两大一小多专 双线融合爆发

    “上网上街上苏宁”,这是苏宁今年提出新玩法——从线上到线下,从城市到县镇,苏宁通过全渠道、全场景、多业态的全民嘉年华,重新定义双十一。而这套组合拳模式也得到了有效的验证。数据显示,双十一期间,苏宁易购全渠道销售同比增长132%。其中,零售云门店销售同比增长3308%,苏宁易购直营店销售增幅达84%,苏宁小店订单量环比日常暴增10倍,苏宁拼购订单突破8000万单。

    (图:苏宁双十一期间全渠道订单量增长132%)

    所谓消费升级就是消费场景的多样化和消费质量的高品质,苏宁瞄准一二线城市商圈、核心社区以及四至六级市场,针对不同场景满足消费者的吃喝玩乐、衣食住行、金融等多方面的需求。

    双十一期间,苏宁易购门店超过5000万人次进店购物,苏宁小店为500万人提供邻里服务,苏宁酒店为超过10万人次提供服务,超过20万人进入苏宁影城看电影,苏宁广场为1500万人次提供购物。此外,苏宁易购APP连续10天荣登Apple Store应用榜单NO.1,为线上线下打通提供充足流量;而苏宁金融支付处理订单峰值同比增长超200%,提供现金红包和银行立减优惠名额达200多万,任性贷累计授信申请150万人次,为消费者共计提供6亿元预授信额度,建立了苏宁双线融合的支付闭环。

    (图:苏宁各业态承包消费者的衣食住行购)

    融合升级 智慧零售创造高效率

    大部分人对于消费升级的理解就是消费者的口袋越来越鼓,对商品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其实消费升级不只是客户端的消费能力升级,对应的品牌商在渠道、服务、场景化也在升级跟进,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消费体验。

    近年来,线上红利减少,阿里、京东等无不将目光聚焦线下寻找增量。而在坐拥庞大体系的苏宁来看,零售是一个大的流量池,既有线上也有线下,关键是如何融合线上、线下渠道,以及供应链、仓储物流、营销、支付等各个环节,形成规模效应,这样才能不断提升零售效率、改进购物体验,从而在智慧零售时代获得更多的消费者,引领零售行业的发展。

    (图:苏宁全民嘉年华战绩背后)

    以苏宁零售云为例,在今年的双十一中,苏宁零售云门店背靠苏宁的仓储、物流、供应链和IT优势,采用小件少量备货、大件仅放样机的极低库存模式,以信息化系统、技术化工具,实现拥有4到8倍于传统门店的周转速度,并配以爆款产品+盈利产品的组合,以几乎零库存的模式满足了消费者和经营者的需求耦合。这个双十一,苏宁零售云门店达到1666家,销售同比增长3308%。数据验证了零售云店铺运营的巨大成功。

    此外,在商品的供应、销售、流通过程中,苏宁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带给了用户良好的线上线下购物体验。更为重要的是,双线融合的智慧零售模式已经得到大力推行,让苏宁实现了全渠道、全场景、多业态的布局,使得数字化的智慧零售服务深入到核心商圈、社区以及各级城市和县镇市场,惠及更多县镇消费者,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苏宁持续的渠道下沉颇具意义。

    (图:央视财经聚焦双十一网购狂欢节)

    今年双十一,线上和线下的联动愈发明显。传统的线下零售行业在标准化之后形成了一个中央供给的系统,在线下回暖之际体现出优势。苏宁双线融合,实际上也是体验式消费的升级。目前看来,苏宁双线融合智慧零售已经得到了市场的验证,未来将有望在更大范围内被复制推广,成为未来零售业态的参考典范。

    (新媒体责编:shang080503)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