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利用具有增强现实(AR)技术支持的在线通讯协作软件TeamViewer开展客船现场监督远程核查实践(相关介绍详见《中国船检》2020年第二期)的不断深入,发现该软件在具有增强现实AR特点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有必要予以再深入探讨以帮助读者进一步增强认识。
现实挑战下的思考和分析
1、远程核查实施软件的选择
利用微信、QQ等公众使用率高、操作简单的聊天工具中的视频聊天功能来实施,应该更容易上手,但不可忽略的是这些聊天工具的私人交流软件属性。考虑到执法的严肃性和相关取证要求,应该选取远程办公软件,而在这些远程办公软件中,目前唯有TeamViewer系列软件具备了增强现实(AR)功能,这一点符合海事执法的预期要求。为进一步说明,特比较如下表:
2、对远程核查的覆盖面的思考
远程核查的探索,目的就是为了从点到面,实现远程核查到远程监管的跨越。但相比较局限于客船的远程核查,远程监管很有可能会涉及到停泊在锚地的船舶,那么,网络支持这一核心要素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于船舶网络的配备,笔者通过调研了解到:我国部分国内航行船舶安装了较为昂贵的基于北斗导航的网络系统,也有部分船舶安装了4G网络系统并形成了船舶内部的局域网,有条件的船舶还安装了上述两套系统。看似网络资源充足,但随着调查的深入,我们发现能安装船舶局域网的国内航行船舶仍在少数。
同时在已经布设船舶局域网的情况下,船舶机舱的局域网布设还是受到限制,在船舶机舱主要通过有线网络连接,最多也就是在机舱集控室布设WiFi。这主要是因为船舶机舱诸多设备的屏蔽作用和机舱电动马达运转的电磁干扰较强这两个原因。并且,对人员较少进入的二氧化碳间等处所也不具备布设WiFi的基础。因此,海事远程监管在技术性较强的检查种类上受到的网络资源支持还是有一定局限性,就目前的网络技术发展阶段和船舶的实际配备,很难实现海事所有现场检查种类的全覆盖。
现实情况下所面临的挑战
在硬件的挑战方面,在实践中遇到较多的是:智能手机不再“智能”,硬件问题成为硬伤并带来挑战。在船舶公用上安装TeamViewer Pilot软件后,虽然软件可以安装成功,并正常显示设备的ID码,但在实际操作中发现船上不少手机在与执法人员远程连线成功后,执法人员仅能听见船方的声音,无法看到画面。根据船方反馈,手机连线成功后画面里出现了“未找到ARCore——此App要求使用ARCore。若您拒绝安装ARCore,将不支持您的设备”等字样。按照提示要求,船方分别根据自身手机型号在相应的应用市场或应用商店下载安装ARCore应用后,后续连线依旧存在有声音没有画面的情况。针对上述“怪象”,笔者进一步排查发现,在大多数情况下,旧机型不支持ARCore平台的主要原因是硬件功耗。增强现实的要求极高,这意味着设备需要大量资源才能流畅运行增强现实。使用较旧的非兼容设备时,增强现实的体验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因此,我们认为在试行过程中遇到了船方的移动设备终端跟不上软件的先进性,成为推广的一大阻碍。此外,我们还发现ARcore作为Google用于增强现实体验而构建平台,其使用条件还与设备是否通过Google的AR支持认证有关,而目前我国国内的设备并不搭载Google应用商店,这可能也是导致程序运行不畅的原因之一。对此,笔者认为随着技术不断发展和5G的不断普及,硬件适应性将获得不断普及的局面。
在网络信号方面,笔者在现场了解和前期远程测试中,也发现了一些新的导致运行不畅的因素。在现场实地了解过程中,笔者现场模拟使用船上的公用无线网络和手机4G信号,发现自身手机的4G信号明显在画面质量、通讯顺畅方面更为优。据了解,辖区客船上使用的无线网络属于地方政府提供给出行市民使用的免费WiFi服务公共网络。该类型的公共网络,相较于国内运营商采用“点对点”连接技术的4G网络,在速度和覆盖范围上都稍显逊色,导致了画面质量和通讯上的不足。经比较,WiFi设备使用的是非授权频段,多种设备在同一频段,很容易造成网络堵塞,网速变慢。比如我们常见的2.4GHz频段,除了WiFi网络之外,还有蓝牙、无线键盘和鼠标等共用一个频段,很容易对网络质量造成影响。而4G LTE使用的是授权频段,每一个频段都有严格的划分,运营商使用的频段都不一样,所以基本不会出现网络堵塞的情况。
此外,考虑到公共WiFi网络服务的公众属性,很多人在使用免费的无线网络的时候,会毫无顾忌地在线观看视频电影,下载文件等,导致其他人在使用网络的时候网速变慢,影响上网体验。那么最终的结局就是导致WiFi信号的提供者针对每一个连接终端进行网络限速,例如每部设备只提供定速的网络,而这样的网速对于视频流通信甚至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则明显“力不从心”。
对此,笔者认为,在船舶远程核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条件下,可以考虑由海事部门与电信部门进行合作,建立船舶远程核查专用信号基站,其覆盖范围可以根据监管范围划定,通过定向流量传输,达到网络信号升级的目的。通俗而言,就是开展远程核查软件专用的类似定向流量包的服务,以解决目前信号问题。
从人员认知程度不同所带来的挑战看,考虑到疫情防控期间尽量减少集中开会的要求,目前对于软件的推广和指导上,主要通过制作船员/执法人员使用操作指南来进行。然而在推广过程中,无论是船员、还是海事执法人员都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状态。一方面,由于软件功能相对比较复杂,船员对利用增强现实技术这类新颖软件的接受能力不强,例如,在使用过程中船员容易误触碰手机或平板终端屏幕,导致屏幕中出现很多3D标记或者标注,却不知如何删除。甚至也有船员提出建议,能否用微信开展执法,这样更加熟悉些。另一方面,对于海事执法人员,由于缺乏内部的集中培训,对软件的认识程度也不足,普遍认为该软件属于视频通话软件,对远程核查工作仍处于陌生阶段,无法运用自如。从长远来看,这一问题在远期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一方面,要加强对船方以及执法方的意识宣传,增强远程核查的双向认同感,要让船方及执法方充分了解到远程核查的便利性及优势,使受教者首先产生“动力”。另一方面,考虑在指导方式上,从简单的指导手册扩展至视频指导、动画指导,通过更加简洁明了、更加生动且引人兴趣的方式进行性指导。在疫情结束之后,加大实地指导力度,克服在应用过程中发生的问题,使软件获得更好的适应性与接受度。
基于AR技术实施远程核查探索的意义
除了上述所需面临的挑战外,考虑到目前技术和网络支持局限性,综合船舶现场监督检查的种类,笔者认为,远程核查还不能完全替代现场监督检查。一方面,对于船舶而言,很多问题,特别是细节问题在没有去现场实地了解的情况下无法做出正确判断,对于设备实际使用情况、材质等判断无法做到精确无误。另一方面,通过远程视频或AR技术检查船舶,需要船方配合,执法人员的灵活性不够,对于检查角度、视角的控制等大部分掌握在船方手里。比如,在实地现场监督检查时,执法人员可能在无意识下发现细节性缺陷,但在远程核查中,可能会出现船方故意遗漏一些有问题的细节以躲避处罚的情况发生。
尽管如此,这并不妨碍船舶远程核查作为防控疫情的特殊时期采取非接触式执法的一个特殊做法的尝试。毕竟,相比于电子证书、自主船舶和远程检验的研究探索,远程海事监管还仅仅停留在概念阶段,但通过本次疫情防控的大考,使用具有AR技术支持的TeamViewer来开展船舶远程核查工作,远程海事监管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为未来的研究和实施探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础。
此外,如果我们仅仅将目光放在当下,实现非接触式海事执法,只需要一种开展远程核查的载体即可,如微信和QQ本身所具有的视频通话功能来实现。但如果在实践的探索过程中,既可以实现非接触式海事执法,又体现对未来执法模式的探索,那将能立足长远,所解决的问题不仅仅局限于当下。在如今5G商用进程加快,AR技术在商用领域的大规模普及,并可能迎来爆发点的当下,非接触式“5G+AR”海事执法模式变成了可能。可以说,利用具有AR技术支持的在线通讯协作办公软件来开展船舶远程核查,虽让我们认识了当下应用的困境,却让我们看到了未来,这不失为海事管理部门拥抱科技信息技术发展潮流,适应并提升水上安全监管水平的战略举措之一。
所以,船舶远程核查在现阶段的探索过程中,跟船舶远程检验一样,仍有其独特的发展空间。一方面,从船舶证书的核查方面而言,目前,国际范围内都逐渐开始流行船舶电子证书。电子证书应用的主要目的是依托现代化设备的普及,提高船舶各相关利益方的行政效率和降低纸质证书管理带来的行政成本,虽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其发展形势良好。对于船舶远程核查而言,电子化的船舶证书为远程核查提供了便利,执法端只须远程查阅电子证书就能轻松达到核查证书、文书、记录、人员持证等方面的目的。另一方面,船员操作、船舶结构、构造、设备等“硬件”方面的核查,通过远程视频连线,可以轻松通过画面观察船员操作流程,观察设备运行状态和船舶结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船舶检查的目的。此外,如同当时传统证书从电子证书的概念到尝试性应用再到逐步普及的现代化历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从单纯的图像到视频,从视频到AR,将来很可能出现5G万物互联,相信对于船舶远程核查而言,可以说是前景一片大好。
就海事远程核查而言,较为复杂和技术性要求较高的船舶安全检查在短期内还不具备法律程序的支持确认和客观的网络条件支持。但针对较为简单且定向的船舶现场监督,特别是对航线相对固定的港作船,如客船或经常在辖区作业的供受油船舶、垃圾接收船等,此类船舶从监管角度来说现场检查频次高、检查项目和内容相对固定,本文所介绍的远程核查方式和方法应该有一定的推广价值。但考虑到疫情的突发状况,将其转化为常态化的执法模式还需要上级的政策支持和内部的程序完善。所以,这也是对我们治理能力建设的一次思考和探索。
(新媒体责编:zfy2019)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