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声汽笛响起,京杭大运河漕运码头,两艘游船满载游客,缓缓离开码头,顺水而下,穿桥涵、过码头、走船闸……时隔千年,古老的北运河上再次扬帆迎客。
6月26日,大运河北京段全线旅游通航。京杭大运河北京段的通航创造了多项新的历史,包括北京市第一次出现航道和航运,第一次出现船闸等通航建筑物运行管理,第一次出现市内水路运输等。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大运河河北廊坊段与北京段同步分段试通航,明年6月游客将实现乘船至河北的愿望,实现京冀互联互通,远期还将实现京津冀互联互通。
河道拓宽确定三条游览线路
颇具运河文化特色的通航仪式6月26日上午在甘棠船闸举行。运河号子非遗传承人展示运河非遗文化,一曲《船工号子》更是给现场观众带来古代运河漕运历史记忆。现场演绎的原创诗朗诵,歌颂了通航建设中可歌可泣的优秀人物和事迹,展示了当代北京通航建设者的时代风采。“两优一先”党员代表作为首批游客登上游船,挥舞五星红旗与现场观众齐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北京市位于京杭大运河最北端,为加快推进通航,北京市水务局、北京市交通委、通州区政府联合制定了大运河全线旅游通航工作方案。大运河北京段的通航分“两步走”。2019年10月3日,大运河通州城市段正式实现旅游通航,游客可在北关闸至甘棠闸11.4公里河道内乘游船赏景。经过近3年的建设,从甘棠船闸至市界28.7公里河道实现旅游通航。从此,两段航道正式连通,市民可以坐着游船在40公里河道上“一游到底”。
北京市水务局负责实施的北运河综合治理项目及甘棠船闸、榆林庄船闸建设项目已完工,并完成船闸带水测试和船舶过闸测试,全面通过系统调试运行。
北京市水务建设管理事务中心主任薛文政介绍,目前已对北运河甘棠闸至市界段28.7公里主河槽进行了疏挖,将河道拓宽至140米至180米,并加高了堤防,建设了避险平台、滨水护河通道及堤顶绿道等,并实施景观绿化,在提高北运河防洪排涝标准的同时,全面保障通航安全。
与此同时,为了保障游船通过,北京市水务部门还对甘棠闸、榆林庄闸进行了改建,在河道一侧增加船闸供游船通过。甘棠船闸及榆林庄船闸均为双线船闸,最多可双向通行8艘游船,通过合理运行调度可以满足远期客运量250万人次的需求。
据悉,北京市文旅部门正结合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5A级景区建设,完善旅游产品。通州区为了满足游客上下船和交通接驳需求,配合运营公司游船航线设置,在大运河沿线1号码头、2号码头、漕运码头和柳荫码头的基础上,新建了儒林、和合驿两座临时浮码头。目前,两座码头均已配套移动卫生间和临时停车位。
通州区水务局副局长刘振锋介绍,根据码头地理位置和40公里航道周边情况,按照“一短、一长、一夜航”模式,目前已确定了三条近期游览线路,满足运河城市段、运河两岸经典景观的水上休闲观光和北京段全程体验的需求。新开通的长线为慢游模式,可到达和合驿码头,航行中安排特色产品展示、大运河文创产品售卖,并提供餐饮。
游船运营公司京运文旅客服主管宋京京介绍,从6月28日开始,市民可购票乘船。短航线时长60分钟,从2号码头出发,到漕运码头,中间不停靠,优惠票价75元;长航线时长400分钟,从2号码头到和合驿码头,中间不停靠,游客可在船上参观新船闸等景观,优惠票价180元,提供餐食;从6月28日至7月4日启动夜航,时长60分钟,为期一周。
文化传承景区将开“千帆船市”
流淌千年,曾经古桥纵横、河埠林立、古屋比邻、商铺连绵的运河,不仅存留下来显性的物质形态,更重要的是中国大运河流波承载的生生不息的文化精神。北运河40公里旅游通航,不是一段简单的距离,不是一个单纯的数字,它所代表的是运河文化的传承。
对于游客来说,运河符号随处可见。乘船入闸的这14分钟并不枯燥,闸门两侧有根据《潞河督运图》创作的浮雕,仿佛触摸古运河图景。船闸北侧还立起3座钢制桅杆。在船闸顶部观景平台,栏杆上设计的“甘棠鱼跃”四个艺术字更成了摄影爱好者的“打卡”胜地。在这里可俯瞰大运河,看鱼儿在清澈河水中游来游去。
位于下游的榆林庄船闸也在上下闸首及闸室内立面上镶嵌浮雕壁画,展现昔日大运河上繁忙的漕运景象。船闸中的景观岛上还打造了三座浅黄色船帆,让人眼前一亮。“我们溯源漕运历史和运河文化,特别设计了这三座船帆造型雕塑,一方面重现北运河昔日的繁茂景象,另一方面也成为船闸地标,游客一看到这三座船帆就知道船闸到了。”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北运河项目景观负责人周正介绍,三帆雕塑是参考京杭大运河游船1∶1仿真模型设计的景观标志物。同时,引航旗阵也是选取史料上关于运河旗帜的图案和样式,希望通过这些文化元素,能够让游客感受古时京杭大运河人丁兴旺、商贾繁茂的历史盛景。
运河的文化符号,孕育出丰富的非遗资源,闪耀在人们当下的文化生活里。如今,文物腾退、文保修复、文化设施、生态建设以及历史风貌恢复等工作全力推进,北京正努力走出一条特色的传承弘扬运河文化之路。
2017年,北京成立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在此基础上,包含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组在内的8个专项工作组成立。重点文物腾退、文物保护修缮、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历史风貌恢复等工作扎实推进。
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通州区形成了“一线四区多点”的文物保护格局,即以保护大运河为主线,打造通州古城、张家湾古城、漷县古城、路县故城遗址“四大片区”,挖掘多点遗存,彰显运河文化底蕴。
“‘万舟骈集’是‘通州八景’之一。漕运繁盛时,从南方来的运粮船浩浩荡荡聚集在运河北端,这浩大场景只有在通州才会出现。”通州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大运河5A级景区创建中,拟通过“千帆船市”项目,再现“万舟骈集”。
所谓“千帆船市”,就是在运河畔停泊若干艘体现运河沿线城市风情特色的船只,每一艘船就是一座运河沿线城市的缩影,各有各的特色造型。船上将售卖当地的土特产品、工艺品、美食等。甚至还有代表当地文化特色的演出。游客每登上一艘船,就能体验一座运河沿线城市的文化风情。
这座富有运河特色的水上集市初步计划在运河1号码头建设。其他富有特色的文化旅游项目还包括水马驿水资源保护和利用中心、古船博物馆、非遗传习所、运河冰河世界、国际水上休闲运动中心等。目前,部分项目已经开始研讨具体的落地方案和合作模式。
区域协同京冀运河即将互联
明年6月,京冀运河将实现互联互通。
“改容换面”绝非仅局限于大运河通州段,西集镇杨洼村是北运河京冀分界点,这里正在规划与河北相连的新船闸。河北廊坊、天津武清两地都在积极为通航做准备。未来,北运河通航航线将继续向下游延伸,接连进入河北省、天津市境内。游人从通州上船,便可抵达河北香河、天津武清。目前,京津冀三地已签署框架协议,力争实现北运河京津冀段旅游性通航。
河北境内的大运河全长530多公里,这530多公里,又分为四大河段——北运河、南运河、卫运河、卫河,以及永济渠故道遗址。天津海河三岔河口,是南运河、北运河分界点——向北到北京通州叫北运河,向南到山东德州,叫南运河。
北运河全长约120公里左右,有20多公里流经廊坊。古称沽水、潞水,清雍正年间称北运河,因皇帝出巡多次途经此河,又被百姓称为御河。北运河最初是运粮河,是古代南粮北调的重要漕运通道。
然而,古时漕运文化的辉煌,后来却面临断航、污染、废弃的窘境。如今,在北运河京冀分界点杨洼闸大桥上,常能看到白鹭翩然飞过的优美身影。然而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上游用水量增加和工农业、生活废污水的大量排入,干旱、断流、生态环境恶化成为北运河流域主要问题。“期盼着北运河能‘活’过来”。在运河边生活了70多年的廊坊香河高庄村民高永义用朴素的语言表达着他和乡亲们共同的愿望。如今,从臭水沟到景观带,河中鱼虾畅游,两岸游人如织,高老爷子的愿望正在成真。这翻天覆地的变化得益于京津冀三地的联手共治。
近年来,北京、廊坊、天津三地打破行政区界,以流域为单元,共同推动大运河综合治理开展。其中,三地不但从治理水质、清理河道、恢复生态着手,在保证防洪的前提下,还对堤、林、路全面提升,让北运河重新焕发生机。
通州水环境建设中,备受关注的北运河(通州段)综合治理等工程全面开工。在研究运河历史文化、保护文物古迹的基础上,将绿带、水系、交通、休闲观光等多功能多要素融合,打造出水清、岸绿,风光宜人的河道。
天津则是将北运河(天津段)建成了一条集防洪、调水、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生态河道。
廊坊在北运河河道整治中实施了姚止务险工和曹店跌水橡胶坝修复工程,清理河道树障、垃圾和规范河岸线非法采砂取土行为。同时,实施小友垡排干渠综合整治工程,采取截污、清淤、曝气复氧等工艺修复水体生态,确保排入北运河的水水质达到V类标准。
大运河保护还在不断扩容。目前,河北省已构建起大运河“1+6+1”省级规划体系,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据统计,大运河河北段沿线,有重要价值的运河本体遗存遗址30处,南运河沧州—衡水—德州段、谢家坝和华家口夯土险工“两点一段”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另外,根据《2021年“通武廊”气象协同发展工作计划》,三地气象部门也将沿运河流经区域合理布局、建设、升级生态气象观测站,合力推进区域生态气象保障服务技术研发,进一步助力整修堤岸、治理河道、改善水体,为北运河京津冀段旅游通航提供气象保障。未来,通州区还计划在北运河岸布设具备气象监测功能的智能灯杆,廊坊、武清两地也正有针对性地织密气象观测站网,三地气象联防水平将进一步提升。
“悠悠大运河,茫茫千古事。”如何把大运河这条历史悠久的生态带、文化带、交通带和经济带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北京城市副中心已明确了四个阶段的中长期目标:到2022年,基本建成城市副中心的“黄金水道”和“城市名片”;到2025年,再现大运河北首盛景;到2035年,引领京津冀,进一步发挥示范带动和战略支撑作用;到2050年,成为中国文化与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承载地。
千年古运河,风华今朝再现,锦绣未来可期。
(新媒体责编:xmtqyd)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