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庆祝建党百年华诞之日,记者来到武汉阳逻港,只见集卡车在港口里不断穿梭,吊车在码头上不停装卸货物,这繁忙的阳逻港,正是湖北水运火旺景象的生动图景。数据显示,今年1—5月,湖北港航建设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5.1亿元,占全年目标计划的42%,较2020年同期上涨172.8%。集装箱吞吐量完成123.72万标箱,同比增长124.9%,其中武汉港110.44万标箱,占全省集装箱吞吐量的89.3%,同比增幅高达164.1%。
水运投资创新纪录
湖北省港航局最新统计显示,五年来,湖北水运投资创历史之最,共完成投资319亿元,年均投资超过60亿元,在长江流域各省内河投资中排名前三,进入全国内河投资第一方阵。
总投资33.5亿元的雅口航运枢纽,7月将迎来第一台机组发电。这个湖北省“十三五”重点工程,设计有44个泄水闸,每个重达138吨,是汉江在建的“最强壮”工程,也是汉江梯级开发规划9级中的第7级枢纽,计划2022年建成,届时从雅口至上游崔家营将形成52.7公里千吨级航道,全面提升湖北内河航运能力,扩大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辐射范围。
湖北航道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全自然、不连通不成网,到现在湖北长江、汉江航道分别跨上万吨级、千吨级。新增三级以上高等级航道352公里,总里程达到2090公里,位列长江中上游省份第一、全国第二。汉江河口2000吨级航道、香溪河、蕲河、陆水、浠水、溇水等航道建设顺利推进,全省“两横一纵一网四支”的航道网络体系加快形成。目前湖北航道通航里程9065公里,居全国第六位,武汉至安庆段长江6米深水航道建成,万吨级海船可常年直达武汉,汉江千吨级航道直达钟祥。
港口船舶实现跨越发展
自“一五”时期拉开工业化序幕以来,湖北港口建设方兴未艾。从 1952年733.3万吨的总吞吐量,港口作业基本靠人,投资年均不足300 万元的落后状况,到目前年综合通过能力4亿吨,基本实现机械化,“十三五”期间年均投资60亿元,增加2000倍的局面。武汉港已成为长江南京以上最大的集装箱港口,昂首迈入世界内河集装箱港口“第一方阵”。6月30日,湖北省港口集团挂牌成立,成为湖北港口发展的里程碑。
湖北省船舶运力获得历史性提升,新中国成立初期只有小客货轮 6艘,540吨位,全年货运量1.1万吨,到目前船舶运力达3278艘,平均吨位2500吨,江海直达1140TEU集装箱船,总统七号、八号和长江内河第一艘50米以上纯电动客船,成为长江内河最先进的货船和游轮的代表。湖北省水运行业面貌有了历史性巨变。新中国成立前,水运设备落后、事故频发的现象普遍存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水运行业管理服务水平低,人民体验感不强。到目前,智能化、安全化、舒适化、大型化成为水运新面貌,环顾两江四岸,水更清了、环境更美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水运发展正稳步迈向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新阶段。
多式联运助推水运转型
根据湖北推动多式联运高质量发展三年攻坚行动方案,重点打造多式联运集疏运基础设施,投资1623亿元建设72个“铁水公”重点交通项目,补齐多式联运“连而不畅、邻而不通”等“最后一公里”短板。其中,水运连通工程总投资298亿元,包括汉江蔡甸至兴隆2000吨级航道工程、武汉阳逻港区铁水联运二期等16个项目。
湖北省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南北铁路通道,打造5条以武汉、宜昌、荆州、黄石、鄂州为节点的水铁联运品牌线路;开辟5条以上武汉至江苏、浙江、福建、山东、辽宁等国内沿海港口及韩国、日本的近洋航线,将武汉打造成为长江中上游的外贸货物集散基地和集装箱枢纽港;开辟和发展3条以上长江中上游、汉江、湘江、洞庭湖区港口至武汉港的集装箱航线,使武汉成为川、渝、陕、豫、湘等地区内外贸集装箱目的地港和中转港;依托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和武汉天河机场,培育3条以上陆空、空铁联运精品线路,巩固长江三峡库区载货汽车滚装运输,培育3条以上水陆滚装联运精品线路。
到2023年底,湖北将开通至国内及欧洲、东盟、东南亚等地20条以上多式联运精品线路。其中,中欧班列(武汉)开行数量较2020年底增长400班列以上。根据计划,未来三年还将争创7个国家级、12个省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
湖北水运不仅发展快,还贴上绿色发展的新标签。水运建设围绕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要求,着力构建平安、高效、智能、绿色的现代化航运体系。目前,全省共取缔长江干线各类码头1233个、泊位1405个,清退港口吞吐能力1.58亿吨,腾退岸线长度155公里,复绿面积856万平方米。长江、汉江、清江两岸草绿水碧。已建成214套岸电设施,3796艘100总吨及以上船舶生活污水改造全部完成,全省共设置固定污染物接收设施3724个,移动接收设施144艘(辆)。武汉、宜昌两座水上化学品洗舱站和武汉、十堰两座50吨溢油应急库建成运营,宜昌、鄂州两个LNG码头开工。
可以预见,“十四五”期间,一个推进湖北省港航事业高质量发展、更好的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建设热潮,将在荆楚大地上迅速展开。让多种运输方式高效衔接,以降低物流成本,提升湖北竞争力,为湖北率先实现中部绿色崛起提供交通硬支撑。
(新媒体责编:xmtqyd)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