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幅员辽阔,山川河流盘亘交错,虽风光旖旎,却给百姓出行带来诸多不便。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是党和政府解百姓出行困境的决心。近些年,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一代又一代造桥人的努力下,一座座桥将被阻隔的路连结起来,满足了百姓的出行需要。
一桥飞架南北
天堑变通途
这句诗是1956年夏天,毛泽东来到武汉,第一次横渡长江,面对初现轮廓的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即兴写下的《水调歌头·游泳》中的一句,表达了对武汉长江大桥的由衷赞美。
在这之前,长江上没有一座大桥,只能通过轮渡过江,交通十分不便。当时,京汉铁路、粤汉铁路分别全线通车,但坐火车南下北上的人都必须在湖北武汉换乘。北上的乘客,在武昌下车后,要换乘火车轮渡到汉口的大智门火车站,才能继续行程。横跨长江是两岸以及全国人民多年的渴望,“黄河水,长江桥,治不好,修不了。”当地百姓吟唱的这首歌谣,表达了他们的渴望与无奈。
在人民的期盼声中,中央人民政府迅速确立了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156项工程”,武汉长江大桥位列其中。
1953年4月,铁道部成立武汉长江大桥工程局,直接负责武汉长江大桥的设计和施工。随后,从全国各地抽调的大批建桥职工云集武汉,组成了全国第一支以桥梁为专业的建桥大军。1955年6月,铁道部提出大桥技术设计方案,7月,中央政府批准此方案,9月1日,武汉长江大桥正式开工。1957年9月25日竣工,10月15日正式通车。该桥总长1670米,其中正桥长1156米,汉阳引桥303米,武昌引桥长211米,桥高80米(从江底到公路面)。正桥为8墩9孔,每孔跨度128米,上层公路宽18米,设有6个车道,两侧各有2.25米的人行道,下层为双线铁路。这是新中国在万里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公路、铁路两用特大桥梁。
大桥位于武汉市汉阳龟山与武昌蛇山之间,建成后,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结束了隔江而望的历史,贯通中国南北的全长2300多公里的京汉、粤汉铁路在武汉携手,大大缩短了换乘时间,“九省通衢”名副其实。百姓对这座桥到底有多喜欢呢?《武汉文史资料》2006年第12期里记录了当时媒体记者的一段采访经历:
一天上午,我特地来到汉阳建桥新村派出所。因为这里住的大部分居民都是大桥局的职工,建桥新村因此而得名。当派出所的负责人得知我的来意后,他竟向我诉起苦来。他说:“在我们所里,为给新生婴儿取名可犯愁了。”在我问他为什么时,他没有从正面回答我,只是说:“在我们这里,您可以经常听到这样的对话,甚至有时是争吵。”
“同志,我们生了个小孩,请您给俺登个记吧,取名就叫‘建桥’。”
“同志,请您换个别的名字吧,叫这个名字的太多了。”派出所的工作人员说。
“那就换成‘汉桥’好啦,”婴儿的父母恳求说。
“‘汉桥’的名字也很多了。这样同年、同月、同名字的多了,会给我们在户口管理上造成很多麻烦的。”
有的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子女和“桥”字挨个边,费尽心思也让子女的名字带个“桥”字。因此,除了“建桥”“汉桥”以外,还有“金桥”“银桥”“青桥”“新桥”和“学桥”等名字。还有的取名叫“长虹”和“江虹”等象征性的名字。当年大桥局党委号召全体建桥职工虚心向苏联专家学习,特提出“建成学会”的口号。1955年9月,一个职工家属生了对双胞胎,一个就取名“建成”,一个则取名叫“学会”。
在短短的两年中,建桥新村所出生的婴儿,虽经派出所工作人员再三劝说不要以“桥”取名,但其中叫“建桥”的仍有25个,叫“汉桥”的有15个,叫“建成”的有9个。建桥的职工们都以能用“桥”给自己的子女命名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武汉长江大桥经过了60余年的考验,巍然屹立在大江之上。通车的头5年,大桥通过的运输量达8000多万吨,缩短火车运输时间约2400万车小时。如今,每天约有300辆列车通过大桥,来往汽车10万辆左右,平均每分钟约有70辆汽车通过,方便着南来北往的路人出行。根据2017年新华网的报道,大桥在过去60年里承受了77次意外碰撞事故的考验,2.4万多吨的钢梁无弯曲变形,八个桥墩表面无一裂纹,一百多万颗铆钉无一松动,全桥无变位下沉。经专家鉴定,寿命可达百年以上。
在这60余年里,不仅武汉长江大桥将南北交通连结起来,还有很多桥从大江大河走向大山大海、从平原向高原步步推进,解决着千百年来的出行难题。
700多年前,南宋著名诗人文天祥在目睹崖门海战,十万南宋水兵全军覆没后,在浩瀚无边的伶仃洋上,他感慨:“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借浩瀚飘渺的伶仃洋表达自己的处境。伶仃洋古称零丁洋,位于中国广东省珠江口外,北起虎门,南达香港、澳门,半径60公里内有14个珠三角大中城市、7个机场。虽然交通位置重要,但因自然条件恶劣,横跨伶仃洋,两岸直接交通非常困难。
本世纪初,经过9年的艰辛修建,伶仃洋上一架岸对岸、岛连岛,前无古人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腾空跃起,圆了横跨伶仃洋联通之梦。
港珠澳大桥全长55公里,13.4公里的珠海连接线衔接珠海公路口岸与西部沿海高速公路月环至南屏支线延长线,将大桥纳入国家高速公路网络;澳门连接线从澳门口岸以桥梁方式接入澳门填海新区,香港连接线西接东人工岛,东经香港国际机场与香港口岸相连。
连结三地不是目的,让三地交通更顺畅、联系更紧密才能满足百姓的殷切希望。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出行需求,港珠澳大桥公路口岸出入境客车、货车全部实行“一站式”自助查验,只需“停一次车,提交一次资料”,即可完成查验。
“出境物流货车3分钟内即可完成边检查验,30分钟抵达香港机场,1小时内可达香港葵涌码头,15分钟内可达澳门机场。”港珠澳跨境电商作业中心商务部总监郑太龙感慨,口岸24小时通关优势和便捷的交通网络为珠江口西岸的跨境电商及物流企业节省了巨大的时间及物流成本。
在珠澳方向,有全国率先实施的“合作查验、一次放行”新型查验模式,旅客在同一查验大厅,通过一次排队,接受一次集中检查,最快20秒就可完成内地与澳门双方边检查验手续。
据统计,2020年,港珠澳大桥边检站共查验出入境车辆91.4万辆次,比2019年增长5.5%,日均超过2500辆次。2021年,截至4月6日,该站查验出入境车辆46.8万辆次,超过2020年前9个月的查验总量,其中查验货车8.8万辆次,同比增长300%。港珠澳大桥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物流大动脉,点燃了大湾区融合发展的引擎。
港珠澳大桥是我国第一例集桥、双人工岛、隧道为一体的跨海通道,拥有世界上最长的海底沉管隧道,也是全球最长的公路沉管隧道和全球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被媒体称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是中国桥梁历史上的“珠穆朗玛峰”。
自此,中国桥梁闻名世界,“中国跨度”见证着中国发展的骄傲成绩。仅“十三五”期间,我国铁路建成通车桥梁14039座达8864.1公里,其中高铁桥梁6392座6343.7公里。我国设计建造的桥梁创下多个世界第一:毕都北盘江大桥是世界最高桥梁,杨泗港长江大桥是世界最大跨度双层公路悬索桥,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是世界首座跨度超千米公铁两用斜拉桥;正在建设的常泰长江大桥,是世界上首座集高速公路、城际铁路、一级公路为一体的过江通道,并将刷新斜拉桥跨度的世界纪录。
贵州省六盘水市都格镇和云南省宣威市普立乡之间最近的村的直线距离有500米左右,看似近在咫尺,但发源于马雄山西北麓的北盘江以其汹涌的江水将其分隔。经过亿万年的冲刷,河床变成了一道幽深神秘的峡谷、一段横亘在高原深处的天堑。其险峻和壮观之势,堪比“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若要往来需翻越三座山头,行程40多公里,费时费力,路上还可能发生意外危险。
那时,峡谷两侧的山腰处有一座铁索吊桥——岔河桥。吊桥连接两侧的腊龙村和龙井村,也连接了云贵两省。据当地人说:峡谷两侧的人家,因长年婚丧嫁娶的往来,有些成了亲戚。他们需从宣威或者水城出发,经由峡谷两侧的山路,下至谷底,再经过吊桥,才可以到对岸的亲戚家。
但这座铁索吊桥只能供人行走,无法通行车辆,当地居民对这座吊桥并不满意。但因该地区是著名的喀斯特地貌发育带,沿江10公里的山体石灰石密布,硬度极差,山体上沟壑险峻,溶洞丛生,复杂的地质环境,让造桥通路都很困难。当地老辈人只能将愿景寄托于法力无边的“神仙”,觉得只有神仙才能在雨雾缭绕的更高处变出一座大桥。
2013年云、贵两省共同建设北盘江大桥,2016年9月10日大桥完成合龙,2016年12月29日竣工运营。大桥跨越河谷深切600米的北盘江“U”形大峡谷,高差达565米,相当于200层楼的高度,地势十分险峻,开车在路上仿佛在天上飞,被誉为桥梁界的“诺贝尔奖”。
当地居民这么描述大桥通车后的感受:老路与高速路差别十分巨大,在高速路和大桥上行驶,很快很轻松就可以到目的地,而从桥下走乡道,需要多花几倍的时间才可以到达,并且路很艰险,比去西藏的路都还要难走。
大桥不仅连结了都格镇和普立乡,更是杭瑞高速贵州省毕节至都格镇(黔滇界)公路的三座大桥之一。大桥通车后,原先要走好几天的路,开车只要2分钟就到了,宣威市到六盘水市只需1小时左右,比过去绕道富源胜境关至水城缩短约3小时,云南滇东北多一条出省快捷大通道。自此,中国东西部大动脉-——杭州至瑞丽高速公路最艰难的控制性工程被解决,杭瑞高速全线桥梁贯通,北盘江流域与外界的通道被打通,便利了“黔货出山”和来黔旅游,让脱贫的步伐更有力。
据统计,到2020年末,全国公路桥梁91.28万座、6628.55万延米,其中特大桥梁6444座、1162.97万延米,大桥119935座、3277.77万延米。它们是我国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中最重要的结绳。没有桥梁,再快的高速路、铁路都在滔滔江水前都无能为力。60多年来,党和政府拿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决心和勇气,打通一座又一座跨越江海的桥梁,把各地的人民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寻求共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造桥人不断挑战着桥的高度、长度,更新着建桥技术,在他们的努力下有了“世界桥梁看中国”的美誉。但在党和政府的心中,不管是世界第一高,还是第一长,造桥并不是要去挑战这个数字,而是满足每个中国人的出行需求,解决每个中国人的出行难题。管你住在哪里,就把路通向哪里,这90万座桥梁都是百姓的真切需要,都是建在百姓脚下的黄金大道。未来,还会有更多桥梁走进百姓的生活,成为他们通往美好生活的重要支撑。(实习记者/王蓝莹)
(新媒体责编:xmtqyd)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