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水运

    “一箱难求”得缓解,行业应对出成果

    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上,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在答记者问中谈到:“交通运输部积极配合工信部协调我国造箱企业加大生产力度,协调班轮公司加快空箱回运,目前月产能已经由以往的20万标箱提升至历史最高50万标箱。随着我国新造箱产能释放,空箱周转加快,据主要的班轮公司反映,空箱短缺情况目前已经基本得到缓解。我国主要集装箱生产企业新箱库存已经超过40万标箱,新箱供给有充足保障。”这组数据来源于中国集装箱行业协会统计周报信息,向国家多部委定期提交集装箱行业扩大产能、保证外贸用箱供应的运行情况,是协会参与“扩大集装箱产能工作专班”的具体工作内容之一。

    “一箱难求”得缓解

    根据协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21年9月26日(第39周),我国主要造箱企业旗下的近40条生产线,生产国际标准集装箱(ISO系列)连续六个月超过50万TEU,产量提升到历史平均水平的2.5倍(依据过去5年的统计测算)。新箱成品库存为46万TEU,新箱库存的健康均衡率达到了104.1%,说明供需达到相对平衡。今年2月份之后,大多时间,每周的生产量都高于当期给客户的交付量,新箱库存量逐步回升。从国际机构统计的数据显示,今年2月份以来,中国上海港、青岛港的集装箱可用指数(CAx)也在不断提高,第39周上海港40英尺集装箱CAx指数已经达到0.54,高于0.5的均衡水平(CAx指数0.5是供需平衡的标志)。

    我们可以判断,自去年四季度在我国出口市场中出现的“一箱难求”局面已经得到缓解,集装箱扩大产量、保国际供应链稳定的行业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果。

    尽管出口用集装箱紧缺情况在局部地区仍然不断出现,特别是内陆地区出口用集装箱依旧长期得不到很好解决。我们需要清醒的认识到,全球集装箱需求总量并未增加,全球范围内并不缺箱。中国出口市场缺箱只是结构性和阶段性的矛盾。随着国际主要集装箱班轮航线价格快速回落,境外港口效率逐步恢复,我国造箱产能持续高位放量,三大因素叠加,集装箱供需会出现新的平衡。

    行业应对出成果

    集装箱紧缺现象得以缓解是集装箱行业一次有组织的集体行动,也是国家部委统一协调和支持的成果。我们回顾过去十个月的历程,总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协会发倡议,明确多方合力解决“一箱难求”行动的总体思路。自去年三季度末出现外贸用集装箱“一箱难求”局面后,中国集装箱行业协会紧急行动,组建专项工作组,确定工作方向。去年11月份,协会向全行业发出《关于集装箱产业链企业齐心协力稳外贸促增长的行动倡议》,号召集装箱航运、港口、生产、租赁企业在国际物流效率提升、运力释放、产能提高等方面想对策、找办法。同时,我协会与交通运输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等相关部门保持密切沟通,向部委提交了多份行情分析报告和对策建议。特别强调,我国集装箱制造占全球96%的产能,但长期以来我国集装箱产能严重过剩,行业长期在亏损和低利润之间徘徊,这是行业的根本性问题。本轮集装箱供应短缺是结构性和阶段性的问题,是境外空箱回流不畅导致的,空箱流转的平衡被打破,并非全球缺箱。政府在扩大产能保外贸的行动中,要坚决避免加大长期投资扩大产能的方案,避免疫情后集装箱空箱流转平衡后,出现更加恶化的产能过剩局面。我协会的建议得到了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部门的高度认同。多部委和协会组成集装箱扩大产能工作专班。一是快速建立定期统计和监测体系,由协会每周上报行业产能和供需的动态信息;二是及时反映行业供应链和生产方面遇到的问题,及时得到部委的支持;三是分析集装箱市场波动规律,解析影响波动的因素,及时调整扩大产能的方案。

    第二,全体集装箱生产企业开足马力,扩大产量。协会多次召集造箱集团负责人,商讨用箱缺口的解决办法。各集团闻令而动,政治挂帅,及时部署;采用柔性排产,将绝大部分产能调整为生产外贸用集装箱的订单,调整生产工时,加大人员招聘与培训,新增设备改进工艺等措施保证产线满负荷生产。今年春节期间,造箱企业响应就地过节的政策号召,加大员工福利,并合理安排时间进行集装箱生产、生产线改造;进入夏季,一线生产工人每天冒着高温在车间工作,甚至中午用餐和休息全部在生产线上完成。在箱源最紧缺时,许多工厂出现忘记小我忙生产,挺身而出保供应的感人事迹。他们的艰辛与执着让中国制造业在世界贸易困境中再次昂首挺胸。

    第三,行业智库发力,形成多指标数据监测体系。为及时、准确反映集装箱供需变化,协会在建立行业运行监测方面下了一番功夫,凭借多年编制行业发展报告和开展行业研究的基础,我们快速制定了监测方案,协会从集装箱生产和集装箱运输两个环节进行数据监测,一方面要力求准确、及时,一方面不能增大企业的统计工作量。在集装箱生产方面,除了计划排产量、生产量、库存量、交付量常态化的统计外,我们设计了产能波动系数和集装箱新箱库存健康均衡率两个重要指标,用以反映集装箱供需变化。

    集装箱新箱库存健康均衡率是中国集装箱行业协会根据多年行业研究的经验,提出的多项行业监测指标之一,它反应了集装箱市场供需波动的状态。健康水平的基数源于历史统计的安全库存数。如果新箱库存的健康均衡水平100%,则为理想状态,表明集装箱使用方和集装箱提供商之间供需相对平衡。以2020年一季度末为例,我们监测全国主要生产国际海运集装箱的企业,该指标接近300%,说明大量新箱积压在工厂的堆场,市场疲软,不会有新的需求。事实表明,去年1-5月份,国内主要造箱集团的确没有新增订单,当时大家已经做好度过长期寒冬的准备。到了去年11月份,库存健康均衡率低到31%,市场表现就是“一箱难求”。

    协会建立的集装箱供应能力的运行监测模式,极大地填补了国内对于集装箱行业行情动态分析的空白,让政府和产业上下游能够未雨绸缪,提前调整供应链能力,避免极端情况的发生,成为行业健康发展的晴雨表。

    第四,上接政府、下联企业,及时协调解决具体困难。协会参与“扩大集装箱产能工作专班”,为集装箱行业建立一条企业与政府的直通车道。企业在扩大产能中遇到的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协会第一时间反映到国家部委。我们制定了“集装箱生产企业反映问题协调表”,汇总企业难题并提交工业和信息化部,并能够得到快速回应和有力解决。在此期间,协会收到造箱企业发来的各类问题包括: 能源电力供应、安全管理、环境保护、防疫管理、供应链运转等,为集装箱行业扩大产能保驾护航。

    第五,团结集装箱上游供应企业,提高保供能力。“一箱难求”出现早期,我们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用工和原料供应不足。因为去年上半年的疫情影响,集装箱生产企业在人员和原料库存方面都采取了紧缩策略,低水位运行。当造箱订单快速反弹时,对上游供应商带来的直接挑战是如何保证及时供应,保证产品质量稳定,当时最大的原料缺口是集装箱用木地板。过去一年,集装箱原料价格直线上涨,尤其是钢材价格、木地板价格和集装箱角配件相对于去年三季度上涨幅度都超过50%,有的超过100%。协会协调各方克服困难,加大配件生产,疏通供货渠道。各大供应商企业努力拼搏,一遍遍的刷新生产记录。与此同时,协会辅导集装箱地板供应商,积极进入到集装箱行业组织中,推动他们成立集装箱地板健康发展专委会,作为协会的分支机构开展行业自律的健康行动,特别推出了《集装箱底板用胶合板》行业标准并试行,强化对地板质量的管控。

    一系列的具体方案和措施,让集装箱制造行业在这场保障国际供应链安全稳定的集体行动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行业团结协作、健康自律的水平进一步提升。

    控制好市场波动,保持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箱难求”是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连锁反应,国际航运市场也出现“一舱难求”的局面,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令人始料不及。这种极端的市场现象,引发大量行业以外的企业关注,我协会也接到大量的咨询,探讨进入行业的可能性。就如航运市场价格高涨带来大量造船订单一样,一些内贸船加入了国际航线,一些非航运企业加入了国际航运阵营,这是经济规律在起作用。但这种疯狂现象的背后往往会带来巨大的风险。

    我国许多行业的问题都是在市场短期景气中,盲目扩张后种下了产能过剩的恶果,此举贻害无穷。此案例让我们认识到,经济的成熟就是控制好经济波动,不是盲目跟风,加剧长期波动。

    我国虽然是集装箱生产大国,但集装箱行业是微利行业,行业盈利主要是靠规模效应带动的低成本战略。长期以来,我国集装箱订单绝大比例来源于国际航运市场,境外订单占每年产销量92%以上。

    就国际市场预测,目前全球集装箱保有量在40000万TEU左右,按照集装箱生命周期的淘汰规律测算,每年全球需要新箱在250-350万TEU之间,这个数据也是我国过去15年集装箱产销量的波动区间。而我国集装箱生产储备的既有产能是520万TEU,今年开足马力生产,目前国际标准箱已有产量达到418万TEU,预计年底能够突破500万。预测明年不会再有如此大量订单,市场极端现象很难再出现,市场会逐步回归平衡和理性。正因如此,在“一箱难求”出现初期,我们就建议国家部委不要采用长期投资建新厂的计划,不要留下历史欠账,不要让从业企业未来用很长的时间去消化产能过剩的苦果。

    针对国内用箱市场,我们认为这是一个稳步增长的市场,但总量较低,不会超过国际市场的需求。事实上,任何多式联运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尽管采用海运和内陆双轨制的集装箱标准,内陆用箱的保有量也是远远低于国际海运箱的保有量。由于出现外贸用箱紧张后,造箱企业把产能调整到生产国际干线的40英尺主力箱型上,国内订单交付时间有所延长,但这种现象依旧是短期的,很快会得到缓解。对于内贸集装箱的需求目前主要是用于公铁联运的35吨敞顶箱,随着我国多式联运的发展,适合铁路、海运和公路的新型内贸箱也会问世。目前生产这些内贸箱的研发能力和制造能力都已具备。

    保障国际供应链安全稳定是我国持续开放的战略性任务,国际集装箱运输能力是我国融入大循环的战略性资源。下一步协会将继续发挥行业智库作用,寻求新方法、建立新机制,加快集装箱流通,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出谋划策。同时要继续发挥协会纽带作用,形成有效市场、有为政府、有力协会的巨大合力,完善行业风险预警机制,及时高效解决行业难题。

    (新媒体责编:qiaoyidan)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