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全球码头运转、船员换班受到巨大影响,船舶、集装箱周转效率降低,对全球的供应链造成了巨大影响,也引起了全球各国的高度关注。
如今,全球经贸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全球化与逆全球化并存,贸易摩擦不确定性增加;中国经济在疫情中率先恢复,成为全球经济复苏增长的重要引擎。面对全球经贸的新变化,港口航运企业如何更好地为全球经济服务?
11月4日,以“全球经贸变局下:航运之变及应对”为主题的首届“北外滩国际海运论坛”在上海举行,参会嘉宾围绕低碳减排、智慧港口和促进全球供应链稳定等话题展开交流。
坚持生态优先
实现低碳减排
进入新世纪以来,节能减排已经成为全人类发展的共识,而海运一直在为全球减排提供着强有力的支持。据统计,2021年,预计全球海运碳排放将比2008年减少17%,而海运周转量则增长46%;海运占全球碳排放的比重将比2008年降低0.8个百分点,至2.4%。
中国远洋海运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万敏表示,目前,绿色航运的内涵正在不断深化和具体化,以往绿色航运更多聚焦于某些单一问题、突出问题,如:淘汰单壳油轮、强制使用压载水处理系统,以及2020年的限硫令等,这些都是针对单一问题,采取具体措施。但随着全球经济脱碳等目标的进一步强化,航运的环保要求也进一步拓宽和加深,应及早进行全面规划、深度突破,着眼于转型升级,重点开发新领域、研发新技术、探求新能源。
交通运输部总工程师兼水运局局长李天碧指出,航运业要以绿色船舶、绿色港口、绿色航道和绿色运输组织为抓手,推进全面绿色低碳转型,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贡献力量。
减排是全行业共同生存环境的根本性变化,也是全行业面临的共同挑战。针对“双碳”和IMO减排目标的有关要求,航运业正在积极践行、多方努力。截至三季度末,新船订单中,已经有33.4%可以使用替代燃料,LNG、甲醇、氢、氨、电池等比一年前提高了8.5个百分点。
在各船级社的预测中,到2050年,没有任何一种燃料的市场份额超过50%,为提升减排效果,需要针对不同航线、不同船型、不同货种,采取不同的减排方式。
对于航运业在减排上取得的成就,国际航运公会秘书长普拉滕深表赞赏,但他同时指出,“我们的目标是零排放,空谈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要携手努力面对挑战,抓住全球合作的机会,打造一个可持续的世界经济。”
如何实现零排放?虽然现在已经有一些很有前景的零排放船舶技术,但普拉腾认为要真正实现零排放还有长期的路要走。他提出航运业可以通过制定碳价格来激励零排放。他认为航运不是一个国家经营的实体,也不是一个慈善机构,为了确保强大的商业逻辑支撑,碳价格需要市场的透明度,有供应链的支持,更重要的有一个明确的全球市场信号。
“航运占到了全球液体燃料的4%,占排放的2%到3%,航运业是更广泛的能源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无论是生产绿色的氨气还是绿色的氢气为你的冶金作业来开展能源转型,如果没有船舶来运行,所有的工作都是白费,绿色航运才是其他行业的支撑,因此我们需要更多的船只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包括实体、人员,以便我们能够实现更快地转型。”普拉腾说。
顺应时代趋势
推动数字转型
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航运业作为数字技术应用的重要领域,应主动顺应发展潮流,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与航运业深度融合,大力拓展航运领域数字应用场景。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决策部署,交通运输部于2019年7月印发了《数字交通发展规划纲要》,加快交通运输信息化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同年12月,交通运输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智能航运发展指导意见》,从智能船舶、智慧港口、智能航行支撑保障体系、智能航运服务、智能监管等5个维度为智能航运未来30年发展指明了方向。
上海市副市长张为在致辞时表示,上海市多年来一直重视数字化、智能化。如今,上海已建成全球最大规模、自动化程度最高的港口,实现了集装箱装卸、运输、全自动运输,装卸效率世界领先。未来,上海市将在打造智慧港口示范标杆,制定智能化设施标准规范,推动区块链技术在示范领域的场景领域,以及鼓励航运技术联合创新等方面持续发力。
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裁严俊指出,当前,科技的发展已经为“智慧港口”的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围绕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以及世界一流航运枢纽的建设目标,上海港的智慧港口建设的主要方向是码头自动化、港域调度智能化、海域物流协同化和金融贸易便利普及。
2021年6月25日,上港集团联合华为公司在全球港口首次将F5G技术应用在港口超远程控制作业场景,远程操作员可以在100多公里之外多点对洋山岛上各种大型港机设备进行远程操控,从根本上避免了往返洋山甚至外地码头现场的长时间通勤,操作员工作环境的安全性、舒适性都有了质的飞跃。同时,远程操作界面的时延在百公里外也仅在百微秒级别,大大提升远程操作员的操作效率和“所见即所得”的舒适度。
疫情在打乱国际经济秩序的同时,也加速了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进程。万敏表示,数字化服务能力及与之相匹配的供应链管理能力,将成为航运业新的核心竞争力,也能大幅提升客户价值。
据数字集装箱航运协会(DCSA)估计,如果托运人在未来10年内对电子提单的使用率能达到50%,那么每年可为集装箱航运业节省40亿美元的成本。
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黄文飞倡议,行业各方应携手从数字走向智能,引领航运中心发展,从整个产业链的角度思考,携手共创打造新的生态。
响应客户需求
稳定全球供应链
疫情对全球供应链的冲击引发了不同程度的物流瓶颈,有数据显示,2021年前三季度,全球投入的集装箱运力比疫情前三年平均值增加了约25%,而因港口拥堵而浪费的运力高达17%。
中粮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吕军作为货主方,在疫情期间感受到全球粮食供应链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波动性明显增加,全球粮食市场面临的风险挑战单凭任何一家企业都无法解决,亟需深化货港航企业合作,维护供应链稳定和畅通。
中国远洋海运集团董事、总经理付刚峰认为,全球化推动了产业链分工,使得全球供应链网络越来越精密和复杂,但各国管控、应对疫情的水平层次不齐,加之欧美主要港口劳工数量不足,在受到疫情等外部冲击下,物流不畅的影响被剧烈放大。
清楚的客观事实是,现有的生产模式和全球化分工在过去几十年里带来了贸易的繁荣、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发展,具有明显的优势和生命力,开放、合作仍然是解决挑战的重要方法。
吕军建议,应基于海运的普遍性和粮食运输的特殊性,深化企业在港口布货、运力保障、信息共享等领域的合作,共建共享共赢,加强货运企业和运营企业在主产国的布局合作,实现集约化经营,以此为牵引向内陆节点延伸。在部分的运量固定的航线开展运费指数长期合作。兼顾粮食运输的特殊性,制造有利于粮食制造效率的散货船,提高竞争力。提高供应链相关方的信息共享,发现合作机遇,规避市场风险。
这一思路与中远海运集团反思供应链危机提出的解决之道不谋而合。今年10月,中远海运推出“美线直客特快专线”,是为了帮助客户规避港口拥堵风险,不仅极大缓解广大直接客户的燃眉之急,更将对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安全稳定提供坚定的支持。
“要建立更高质量的供应链物流体系以积极适应客户产业链升级需求,改变原来单一的、碎片化的缺乏协同的航运产业经营模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船货、港航、产融等合作层面,而是要将各个产业链节点深度融合在一起,以满足客户全球化的需求。”付刚峰表示。
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顾金山也认为,面对全球经贸的新变化,港航企业要在合作上深化,从源头上提升服务经贸发展能力。特别是在资本上深度合作,形成枢纽港与支线港的合理分工布局,更好地合理使用干线、支线船舶,优化全球供应链流通节点和网络,提升船舶利用效率。
(新媒体责编:qiaoyidan)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