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岸桥下,智能水平运输机器人ART有序停靠到指定位置,全球先进的自动化岸桥抓取集装箱,稳稳落在ART上。11月8日,来到天津港北疆港区C段智能化集装箱码头,这个刚刚投产运营的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正在有序运行中,以该码头建设为抓手,天津港正在积极打造陆海双向绿色港口,加快港口绿色低碳转型升级,让绿色成为天津港高质量发展的最靓底色。
清洁生产降陆向能耗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自动化码头建设浪潮下,天津港北疆港区C段智能化集装箱码头在注重“高科技”的同时,也主抓“低成本”,厚植绿色发展理念,陆向绿色港口建设持续加速,实现了“零排放”“零污染”。
为实现绿色最佳发展,天津港打造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引领集装箱码头建设新理念,由“风光储荷一体化”系统实现绿电100%自给自足,全部采用环保材料、节能设备、节能工艺,率先实现码头全年生产消耗降碳,较传统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能耗降低17%以上。
天津港还在强化污染物精准防控、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同时,积极谋划氢能发展运用,加快实施港口机械清洁化改造,加快光伏、风力发电、充电桩等清洁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应用天津港智能电力调控平台,港口生产综合能源单耗同比下降7.9%、低排放港作机械占比同比上升7.6%,持续优化能源结构,提升节能降碳效果,港口资源节约循环利用水平明显提升。
此外,天津港还积极调整运输结构,建设绿色集疏运通道。在全国率先实现煤焦100%铁路运输的基础上,全力打造“公转铁+散改集”双示范港口,开通南疆矿石铁路专用线和货场专用线,铁矿石铁路发运量持续提升,达到全国领先水平,今年前三季度减少集疏运车辆燃油消耗约182万余吨。
减排防污抓海向生态
全力守护碧水蓝天,天津港海向绿色港口建设也在不断延伸——
大力推动岸电使用。天津港自有港作船舶全部使用低硫油和岸电,拖轮年平均用电量超过120万千瓦时,减少燃油消耗300余吨。靠港船舶实现应接尽接,今年1—10月累计免费供电量共计337.3万千瓦时,岸电使用率、船舶低硫油使用率、直排海污染源达标率均达到100%,在全国沿海港口位于前列。
推进绿色引航、智慧引航,加快项目落地实施,将绿色引航打造为绿色港口建设的特色品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打好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加大陆源污染防治,持续推进入海排污口污水溯源排查,确保入海排污口水质达标排放;加强船舶和港口污染治理,强化生产、生活垃圾日常管理;加强环境风险防范,落实好海上溢油应急联防机制。
此外,天津港集团与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成功签署“碳达峰、碳中和”先行示范区建设战略合作框架协,共建绿色低碳港口;集装箱码头公司、联盟国际公司、欧亚国际公司被中港协授予四星级中国绿色港口称号。
从统筹陆海两侧绿色环境建设到优化运输结构,从推广清洁能源应用到打造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天津港集团绿色港口建设生机蓬勃。
智慧赋能提作业效率
绿色、生态的码头,也配有智慧的“大脑”。
天津港北疆港区C段智能化集装箱码头共建设了3个20万吨级泊位,配备了12台自动化岸桥、42台自动化轨道吊,76台智能化水平运输设备。码头设计之初,天津港集团就以建成全球领先智能化集装箱码头为目标,借鉴吸收全球无人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升级改造项目的先进经验,在多项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
作为新中国第一个专业化集装箱码头和全球首个港口自动驾驶示范区的诞生地,天津港集团推进新发展理念在港口的全面落实,最大化集成创新优势,牢牢掌握自主可控的核心科技,实现“中国智慧”在港口的泛在应用,开创“智慧零碳”码头全新范例,为全球集装箱码头转型升级打开广阔前景。
目前,天津港北疆港区C段智能化集装箱码头广泛应用5G、北斗、人工智能,采取“单小车岸桥+地面智能解锁站+智能水平运输机器人(ART)+水平运输边装卸堆场”核心工艺,开创性集成应用多项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尖端科技,实现目前全球港口最高水平的全流程自动化、智能化集装箱作业,码头运营全过程实现零碳排放。码头核心的堆场“水平布局”和“边装卸”工艺,适用于全球所有传统集装箱码头改造和新码头建设。
天津港集团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天津港北疆港区C段智能化集装箱码头较同规模传统集装箱码头人员降低60%,码头减少集装箱作业倒运环节50%。与传统垂直布置端装卸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作业模式相比,天津港北疆港区C段智能化集装箱码头在作业效率持平的情况下,码头建设投入降低30%以上,能耗降低20%以上,运营成本降低25%。
“‘十四五’期间,天津港集团将聚焦减排目标,全力构建本质绿色发展模式,更加突出清洁能源利用,更加突出绿色低碳运输,更加突出绿色能源保障,努力将天津港打造成为我国港口行业‘双碳’的示范性港口,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津港力量’。”提及下一步方向,天津港集团相关负责人蓝图在手、热血在胸。
(新媒体责编:qiaoyidan)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