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水运

    西部五省市携手提升长江“含金量”

    长江是一条交通“黄金水道”,也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通道”。

    12月9日,共同推进长江上游地区五省市航运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第一次全体会议暨合作协议和重点项目签约仪式举行。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五省市港航部门以“云签约”形式共同签署了“1+4”合作协议,33家航运企业共达成19项省际合作项目。这标志着长江上游地区五省市正式建立起共同推进长江航运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关系,对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未来五年,会有哪些举措提升长江黄金水道的“含金量”?

    五指成拳深化合作破除梗阻

    “共同推进长江上游地区五省市航运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重庆市港航海事事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

    川黔滇陕渝五省市,地缘相近、地理相通、一衣带水,五省市立足长江上游,携手推进长江上游地区航运高质量发展,是强化“上游意识”,担当“上游责任”,以实际行动推动长江航运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表现。

    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交通强国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再次将长江上游地区五省市紧密连在一起,航运作为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和服务性产业,是五省市贸易往来、通江达海的重要桥梁,也为五省市共同发展带来了重大历史机遇。

    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加强五省市之间的经济资源流动和往来,在服务内外经济循环、促进区域协同发展上具有枢纽作用。

    近年来,长江上游航运虽然得到高速发展,但航运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如干支联动通而不畅,航道等级还不高,港口枢纽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适应性船型研发需加快、船舶互检机制需建立,多式联运体系尚不完善等等。五省市加强沟通交流,深化合作共建,将有利于解决这些掣肘长江上游地区航运高质量发展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标,五省市签署了“1+4”个协议,即《关于共同推进长江上游地区航运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协议》(简称《合作协议》),其中明确了指导思想、合作目标、重点内容、工作机制等,以及航运数据共享平台、水上应急救援协作联动、乌江通航船闸联合调度、航运政策标准研究等4个子协议。

    同时,还确立了“3366”系列工作目标和重点举措:

    确立3个目标。即五省市共同打造长江航运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共同打造长江航运绿色发展样板区,共同打造长江航运协同发展先行区。

    明确3类主体。五省市战略合作围绕“行业搭台、企业唱戏、服务发展”,明确了“5+N+N”3类合作主体,即:“5个省市港航机构”+“N个重点水运发展市(区县)”+“N个重点港航企业”。当前已经有五省市的17个市(区县)和35家企业纳入第一批合作范围。

    推进6大发展。全覆盖、宽领域、深层次推进绿色、顺畅、创新、安全、健康和协同发展。

    建立6项机制。建立起发展规划协同、重点工作会商、政策标准研究、年度轮值牵头、互访学习交流、重要成果通报等6项工作机制。

    相关部门多措并举保驾护航

    如何让《合作协议》走深走实、落地开花?会上,五省市港航海事部门纷纷表态,将在航道提升扩能、提升水路运输组织水平、优化运力结构等方面多措并举,并加强与其他省市的合作交流,为长江上游地区航运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重庆市港航海事事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重庆已成为长江上游地区最大的集装箱集并港、大宗散货中转港、滚装汽车运输港、长江三峡旅游集散地。下一步,建议在落实“3366”系列工作目标和重点举措的基础上,锚定高质量发展这一核心目标,通过举办发展论坛、项目推介会等方式,为各方交流合作搭建平台和桥梁,推动实现共赢共进、共建共享。

    四川省航务海事管理事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期,四川水运计划完成投资250亿元,规划实施重点项目30个。同时强化和长江上游地区协同合作,构建资源共享交换平台,树牢安全生产底线,加快形成内连外畅、干支衔接、通江达海的水运发展格局,助力五省市航运“一体化发展、一盘棋互补、一站式衔接”。

    贵州省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监督局相关负责人建议,贵州与重庆联动,用7—10年将乌江水运通道能力提升至1000万吨;建立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统一的水电站和通航建筑物运行调度机制,合力提高船舶过闸效率;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乌江水路运输,争取2—3年投入500吨级标准船舶200艘,运力达10万吨;加大库区尾水段航道养护,确保500吨级船舶常年正常通行。

    云南省航务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加快航运绿色发展,推进生态航道、绿色港口、绿色船舶建设;强化航运与旅游融合发展,充分挖掘“绿色+水运+文化+旅游”品牌,打造高质量旅游航运新业态;进一步提升改造港航基础设施,增强港口辐射集聚能力和多式联运物流枢纽功能;加快推进出省出境水运通道、重点库区数字航道建设,以科技引领助推水运高质量发展。

    陕西省水路交通事业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重点任务是通过建设完善全省航道体系、港口体系、航运服务体系、安全保障体系、绿色发展体系、现代行业治理体系等,实现全省港航基础设施水平、水运服务水平、水运安全水平、智慧水运发展水平、绿色水运发展水平和行业治理水平等六个方面的显著提升。到2025年,形成与全国内河水运网有效沟通的功能完备的现代化内河水运体系。

    长江上游地区航运是长江航运的重要部分,会上,长江航务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一段时期,该局将继续秉承“三个服务”的根本宗旨,在稳步推进航道整治建设、持续加强水上安全监管和应急保障、组织做好两坝船闸检修期通航保障工作、促进长江航运绿色发展、保障上游地区重大工程建设等方面全力服务长江航运经济发展。

    企业强强联合互利共赢

    此次签约仪式上,来自五省市的33家航运企业共达成19项省际合作项目。项目围绕“人享其行,物畅其流”“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目标,涵盖航旅融合、多式联运、干支直达、新开集装箱航线、货物散改集、船舶建造和运输合作等方面。预计“十四五”期间,这些项目将实现水运产值近43亿元、水运投资和航运货值约647亿元,共约690亿元。

    港口物流合作方面——果园港、开州港、忠县新生港、万州港、珞璜港将分别与四川、贵州、陕西等地企业签署系列合作协议,利用港口区域集聚作用,加强沿江港口与沿海港口联动,拓展物流服务网络。

    其中,万州港将发挥三峡库区枢纽港作用,与陕西方面建立起煤炭铁水联运合作项目,利用进港铁路拓展港口腹地至陕西地区,通过港口铁水联运每年完成陕西煤炭在万州港中转量100万吨,这将带来港口物流经营效益3000万元/年,五年总物流价值达1.5亿元,带动商贸产值约75亿元。

    水路运输合作方面——充分发挥长江、乌江、嘉陵江黄金水道功能,大力发展铁公水多式联运合作,实现干线和支流的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云南的木材、四川的钢铁矿石、陕西的煤炭、贵州的磷硫等货物资源将经过多式联运实现中转,水运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重庆长航天一物流有限公司、贵州磷化集团将对贵州开磷矿砂出口及硫磺进口开展战略合作,该项目通过水铁联运,以果园港为中转港进行进出口发运,预计每年为果园港带来集装箱吞吐量20000TEU,五年内产生经济效益2.5亿元。

    新开集装箱航线方面——在充分调研和深入研判市场行情、通航条件、运力规模等情况的基础上,适时考虑新开集装箱航线,推进内贸适箱货物集装箱化运输。

    比如,民生轮船股份有限公司与贵州省航电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将计划在航道条件成熟时开行贵州(沙湾)—重庆(涪陵)航线,贵州航电公司在乌江拟投入30艘货船(1.5万载重吨),民生轮船在长江干线提供相关业务及运力对接支撑,综合经济效益有望达到6亿元。

    航旅融合发展方面——川渝、渝滇将分别围绕长江、金沙江打造系列融合旅游项目。积极开发休闲旅游项目,加快推进游轮建造运营及港口码头经营开发等事宜合作,通过航旅融合合作实现重庆、四川、云南三地水上旅游整体提档升级,共同推动沿江流域建设,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重庆市东江实业有限公司与成都环球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将共同打造“以长江之名,绘中华奇迹”文旅项目,全年设计12个主题航次,项目经济效益预计2000万元/年以上,5年产生经济效益上亿元。

    大江奔流,潮涌浪阔。长江上游地区五省市的携手合作,将让“黄金水道”成色更足,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新媒体责编:qiaoyidan)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