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疫情考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进一步增强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
上海港集装箱年吞吐量达到4700万标准箱以上,这个原本计划在2025年实现的目标,今年有望提前完成。
枢纽功能进一步提升、数字化服务高效对接资源、长三角港口“业务互通”……集装箱吞吐量已经连续11年保持全球第一的上海港正干劲十足,连出一个个创新实招。可以预见,历经这次疫情考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将进一步增强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
依托数字化,多点开花提升服务效率
空箱“一箱难求”是当下全球航运业面对的最大挑战之一,但上港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世界集装箱第一大港——上海港, “一箱难求”的情况近期已有所缓解。
今年以来,上海港一直努力解决缺箱难题。除了内部挖潜、提高作业效率,推出7×24小时网上办理集装箱业务,以及“异地还箱” “异地提箱”等一系列加速集装箱流转的创新举措,上港集团还主动与国内外各大船公司沟通,出台费率优惠等措施,请他们从海外尽量多调运空箱回来。
上港集团在洋山岛建设空箱专用堆场,并于8月正式成立上海港东北亚空箱调运中心,着眼于未来,以求更好地配置全球空箱资源。
“我们与全球多家船公司合资设立了空箱服务企业,共同保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畅通。”上港集团生产业务部总经理助理陈炜表示, “上海港东北亚空箱调运中心绝不是闭门造车,当航运业恢复至常态时,现在拼命供应的空箱极有可能成为一种负担,我们将与全球航运界的各方通力合作,促进国际航运业的健康发展。”
“依托数字化,上海港多点开花,服务效率全面提升。”上港集团生产业务部副总经理杨焱滨这样总结好成绩的关键密码,洋山港智能重卡今年完成4万标箱运输任务,洋山港区船舶计划今年从48小时向72小时升级。一系列动作提升了港口船舶作业安排的预判性,以及岸线和机械资源的利用率。
“通过集团调度中心的智慧大屏和大数据,我们能清晰地掌握各码头的作业情况,以及未来的计划情况。”杨焱滨说,数字化的全新运作模式,空箱、岸线等多种资源有效利用,提高资源在上海、长三角、长江沿线,以及东北亚地区港口间的流转效率,提升上海港对全球航运资源的配置能力和水平。
国际中转集拼,提升洋山深水港枢纽功能
据统计,今年1-11月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超4300万标准箱,这一数据已基本和去年持平。
在洋山四期码头,中国自主研发的自动化码头生产管控系统高效地组织生产调度和自动化装卸设备作业,实现水平运输的无人化。这一全球规模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的集装箱码头,自2017年12月开港至2020年底,码头投产设备规模从开港初的100台扩大至239台,开港至今集装箱吞吐量已突破1100万标准箱。
上港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洋山四期码头的41台新设备分批交付投产,年内形成26条作业路生产规模,将实现630万标准箱年设计通过能力。今年年底,洋山四期有望突破570万标准箱。
“十四五”期间还将扩大洋山港国际中转集拼业务规模。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赵义怀表示,新片区已完成多票国内跨口岸国际中转集拼业务试单,并对相关业务流程进行固化、优化。新片区将搭建国际中转集拼服务中心,实现出口拼箱、国际中转拆拼箱等多业态同场作业,支持对拆拼箱货物进行简单加工、包装组装,延伸物流增值服务,进一步提升洋山深水港枢纽功能。
辐射全球,与长三角港口共建
要实现国际集装箱海港枢纽的目标,也需要在长三角范围内实现更好布局。根据上海组合港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的数据,今年迄今,长三角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已突破1亿标箱,标志着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服务能级进一步提升,港航业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更加强有力的支撑。
去年,上港集团成立了洋山、外港、内贸三大集装箱片区,以片区为工作单元推动集装箱业务发展。当年,上海港内贸吞吐量总和突破600万标箱,同比增长约15%。接下来,上港集团将筹建长江服务中心,与太仓等港、各支线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完成上海、九江、太仓三地的服务中心筹建工作;促进长江港航企业依托长江服务平台,实现港航企业间的信息共享、业务互通、创新创效。
科技创新是长三角港口提升运营效率的关键一招,汇聚众多先进科技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成为中国工程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自动化堆场、5G与F5G应用、安全生产可视化管控平台、港航区块链综合服务平台……一项项创新实践在长三角落地开花,助力港口快速达到并在一定条件下超越设计通过能力,实现了宝贵岸线资源的集约化利用。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智慧高效的生产运营模式与传统模式相比有效减少了人员配比和流动,为保障疫情下国际供应链稳定创造条件。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明确,将积极推动长三角港政、航政、口岸管理协同,同时支持港航市场主体以资本为纽带进行业务协同,促进航运资源要素高效配置和便捷流动,与长三角港口共建辐射全球的航运枢纽。
(新媒体责编:qiaoyidan)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