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中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是重要的服务性行业。2017年是推进交通运输改革发展的重要一年,在交通运输部的坚强领导下以及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下,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多点突破,多种运输方式齐头并进的“大交通”格局基本形成。
尤其是水运行业,重点工程相继完工或上马,基础设施短板进一步补齐;多式联运提质增效,交通运输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引领作用日益凸显;区域港口整合如火如荼,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充分展现了行业责任担当。
□ 本报记者 廖琨
A
顶层设计路径明晰
2月28日,由交通运输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编制的《“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印发。《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并与“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规划相衔接。交通运输部部长李小鹏表示,《规划》对深入推进交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部署,关键是要坚持网络化、一体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发展——
“以网络化布局为基础”,要求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服务国家战略实施,发挥网络效应和规模效应。
“以一体化服务为根本”,要求强化通道与枢纽、设施与设备的功能衔接,提升运输服务的连续性和无缝化水平。
“以智能化管理为手段”,就是要推进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运载工具数字化、网络化以及运营智能化,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行成本。
“以绿色化发展为方向”,就是要通过结构优化、技术进步、强化管理,推动节能减排、推动资源集约节约利用。
李小鹏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十三五”期交通运输总投资规模将达15万亿元,其中安排水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0.5万亿。到“十三五”末,我国沿海万吨级以上港口泊位将新增300余个。
同年4月,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推进特定航线江海直达运输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30年,建成安全、高效、绿色江海直达运输体系,江海直达运输的经济社会效益显著提升,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意见》明确,制定完善江海直达船舶法规规范。根据特定海域、特定航线的实际情况,制定实施长江经济带特定航线江海直达船舶(船长65米至150米)法定检验暂行规则及建造规范,进一步开展总长65米以下江海直达船舶规范研究,完善京杭运河等长江水系江海直达过闸船舶主尺度等船型技术要求。
5月,交通运输部印发《深入推进水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行动方案(2017—2020年)》,围绕降成本、去产能、补短板、调结构、强服务5个方面提出了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等19项工作内容,并明确了“十三五”期的工作目标。到2020年,内河高等级航道达标率将达到90%,重点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量每年同比增长10%以上,长江经济带江海直达运输经济社会效益显现,内河船舶船型标准化率达到70%,平均吨位提高到1000载重吨,水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明显进展,转型升级取得实效,水运服务质量效率和行业治理能力显著提升。
……
一系列出台的顶层设计,为全年重点工作调结构、补短板制定了方向。
B
重点工程尽显“水”效能
1月5日,自古黔渝物资通道和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乌江,在断航13年后迎来全线复航。自此,乌江沿岸60%以上的农副产品和40%民用煤炭将通过水路运输。乌江航道全线复航后,将打通乌江水运出省主通道,实现贵州水运北入长江,这也意味着贵州水运建设大会战终于收官。
4月15日上午,号称世界级难题的长江中游荆江河段航道整治工程正式通过竣工验收。荆江航道水深从3.2米提高到3.8米,超过3.5米的设计水深,3000吨级货船组成的万吨级船队可实现昼夜双向通航。整治工程基本打通了长江中游航道通航瓶颈,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力推动了长江经济带建设。
9月28日,水利部、交通运输部批复了引江济淮工程初步设计方案,标志着引江济淮工程进入全面建设阶段。根据规划,到2040年,该工程平均每年引水量将达到43亿立方。供水范围可涉及安徽、河南两省的15个市55个县区, 5117万人口将从中受益;其次,引江济淮工程也承担着发展航运的重任。此外,引江济淮工程还将明显改善巢湖及淮河水生态环境。
11月8日,长江中游蕲春航道整治工程正式开工,拉开了“武汉至安庆6米水深、武汉至宜昌4.5米水深航道整治工程”(以下简称“645工程”)的建设序幕。“645工程”完成后,将有效解决长江干线航道“两头深、中间浅”的突出问题,形成一条超大容量、串起长江中游湘、鄂、赣、皖四省的“水上高速公路”,1.3万吨级内河船和1万吨级江海船可直达武汉,5000吨级内河船可直达宜昌。
……
一系列重点水运工程的开工、建成和投用,为中国水运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从而带动沿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提档升级。
同时,“两横一纵两网十八线”内河高等级航道建设也在当地政府的积极响应中如火如荼地建设着。业内人士认为,目前我国各种交通方式设施规模都已达到一定水平,但结构性短板仍然存在。如内河水运发展方面相对滞后,区域间、城乡间交通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农村地区、西部地区和贫困落后地区交通运输条件亟待改善。
为充分发挥江苏水运优势,2017年江苏财政下达专项资金23亿元,支持全省内河干线航道建设。按照江苏干线航道网规划,到2020年江苏将建成以长江、京杭运河为主轴,以三级及以上航道为主体,形成“两纵四横”高等级航道组成的干线航道网。
在江西,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快水运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江西加快水运建设步伐,到2020年,全省高等级航道达到995公里,规划的高等级航道全部达标,赣江、信江航道实现全线三级通航;新增港口吞吐能力4767万吨和136万标箱,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功能明确、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适应的水运港口枢纽体系;九江港、南昌港集疏运体系更加完善。
安徽省政府同年也正式印发《安徽省水路建设规划(2017—2021年)》提出,未来五年内,安徽全省将全面加快高等级航道建设,推进港口建设,提升信息化发展水平,力争到2021年,全省四级及以上航道里程达到1900公里,港口吞吐能力达到7.2亿吨、290万标箱,基本实现“干支初步贯通、瓶颈基本消除、等级明显提升、江淮水系沟通”的目标。
C
多式联运发展加速提质
今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铁路总公司联合发布《推动交通物流融合发展近期重点工作及分工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细化七大重点工程的任务分工,共同营造良好市场环境,推动交通物流融合发展。根据《方案》,天津、上海、深圳、宁波、大连、青岛等沿海主要港口与腹地物流园区之间将开行小编组、快运行的钟摆式、循环式铁路集装箱列车,持续发力,提高集装箱铁水联运比重。
由《方案》可见,一系列助力水运货物周转效率提高的措施举措如箭在弦。包括:实施沿海主要港口和南京、武汉、重庆等长江主要港口集疏运改善方案;建设集装箱运输主干道,开展多式联运试点;推进多式联运专用运输装备标准化,研究制定特定航线江海直达船型相关技术标准规范,建立共享服务平台标准化网络接口和单证自动转换标准格式。
近年来,交通运输部将多式联运作为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和促进物流降本增效的重要突破口,统筹谋划、综合施策,加快推进多式联运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年均增速保持在10%以上,今年前三季度完成250万标箱,同比增长32%。
在多式联运枢纽建设方面,交通运输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目前,已对50多个具有多式联运服务功能的物流园区给予资金扶持。铁路物流基地布局进一步完善,已建成12个集装箱中心站,8个内陆铁路口岸,正在加快推进208个一、二级铁路物流基地建设。全国70多个城市正在规划建设一批具有多式联运功能、口岸服务功能的内陆无水港,为多式联运中转和组织提供基础平台。
在集疏运体系建设方面,加快打通铁路、公路进港“最后一公里”。目前,全国43个规模以上港口建成了集疏运铁路,沿海和内河主要港口铁路进港率不断提高,一半左右的重要港区接入了高等级公路。
铁路国际合作机制、民航货运改革均取得突破。截至目前,中欧班列运行线路达到57条,国内开行城市34个,到达欧洲12个国家34个城市,今年1—9月,中欧班列开行2489列,同比增长121%,已成为国际知名的物流品牌。全国全货机数量稳步增长,中国邮政航空公司机队规模增至33架,顺丰航空全货机达到56架,空陆联运能力不断增强。
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成效初显。2016年,交通运输部与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组织开展了多式联运示范工程,第一批发布了16个示范工程项目名单。今年11月初两部委又公布了第二批30个示范工程项目名单。运行监测数据显示,今年1—9月,第一批16个示范工程累计开通示范线路140余条,参加多式联运的企业700余家,完成集装箱多式联运运量超过60万标箱,降低能耗约40万吨标准煤,降低社会物流成本超过55亿元。
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吴春耕表示,目前我国多式联运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发达国家集装箱海铁联运比例通常都在20%—40%,而我国仅为2%;铁路集装箱运量占铁路货运的比例,发达国家为30%左右,我国目前仅10%。
下一步,交通运输部将以提升多式联运服务品质、促进物流降本增效为核心,着力促进“四化建设”,即基础设施无缝化衔接、运输装备标准化升级、信息资源交互化共享、市场主体多元化培育、联运模式多样化创新,加快构建便捷经济、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的多式联运体系。
D
区域港口整合如火如荼
今年以来,在“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战略,以及各区域经济规划大力推进的背景下,相应区域的港口资源迎来了加速整合的大潮。
4月20日,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副司长彭思义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年是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率先突破的收官之年,在港口方面将“打造现代化的津冀港口群”,切实提高港口的效率,适应京津冀一体化发展。
5月22日,江苏省港口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开始实质性运作,这标志着筹划已久的江苏港口一体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目前,江苏省属港航企业以及南京、连云港、苏州、南通、镇江、常州、泰州、扬州等沿江沿海8市国有港口企业均已整合并入省港口集团。而浙江海港一体化战略已经显现了“1+1>2”的协同效应。
6月13日一早,大连港、营口港、锦州港齐齐临时停牌。当日晚间,三公司同时发布公告称,辽宁省政府与招商局集团于6月10日在沈阳签署了《港口合作框架协议》。依据该框架协议,辽宁省政府与招商局集团将合作建立辽宁港口统一经营平台,以大连港集团有限公司、营口港集团有限公司为基础,以市场化方式设立辽宁港口集团,实现辽宁沿海港口经营主体一体化。同时,辽宁省政府还支持招商局集团在投资控股辽宁港口集团的前提下,进一步整合省内其他港口经营主体。由此,三家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及其实际控制人有可能发生变更。
6月14日,福建省国资委无偿划转所持福建省港航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股权给福建省交通运输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吹响了福建港口整合“集结号”。
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江西省交通运输厅与九江市政府9月27日宣布,将大力推动江西港口资源整合与航运企业兼并重组,积极推动港口一体化发展及“港航货”联合、联动、联盟发展。
珠三角地区拥有密集的港口群,不但有广州、深圳这样的综合大港,也有惠州、珠海、东莞等中小港口。9月29日,广州和东莞两地政府签署了《广州市人民政府东莞市人民政府深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广州南沙新区东莞市滨海湾新区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广州港务局东莞港管理委员会港口合作发展协议》。在港口方面,两市首度提出双方将加快港口资源整合,推进实施“穗莞港口一体化”,打造广州—东莞港组合港。
9月,由渤海津冀港口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和秦皇岛港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的津冀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在沧州渤海新区揭牌。早在5月,河北沧州渤海新区管理委员会、天津港集团、河北港口集团三方曾签署框架协议,决定共同加快推进黄骅港集装箱业务发展。
……
今年来,全国各大港口的资源整合此起彼伏。业内人士也普遍认为,现阶段我国港口资源整合有利于提升行业集中度,提高资源配置使用效率,化解重复建设和同质化过度竞争。从国家战略层面来看,经济逐步由单点式向区域经济发展转变,港口资源整合符合这种趋势。
(新媒体责编:wb001)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