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海岸带综合保护与利用规划(2018—2035)》近日出炉,这部规划是未来指导深圳海岸带地区的保护与利用的总体性层面规划,也是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优化陆海空间格局和统筹陆海资源配置等的战略蓝图和行动纲领。规划对标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从“绿色生态、构建全域生态系统;活力共享、塑造多彩滨海生活;功能提升、优化岸带产业布局;区域合作、推进湾区一体发展”等四个方面推进创建“世界级绿色活力海岸带”。
陆海融合共生,构建全域生态系统
规划依托深圳自身资源禀赋和发展优势,对标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在绿色生态方面提出将构建全域生态系统,立足陆海生态安全格局,充分发挥区域绿地和河流水系对陆海生态系统的联络支撑作用,将陆域基本生态控制线与海洋生态红线进行无缝对接,突出陆海生态空间的融合共生,构建全域生态系统。
规划明确,还将严格控制河流两侧绿色空间范围,保持河流的天然性和完整性,作为联络陆海空间的重要生态通廊。合理开展湿地生态保护和景观营造。近期重点推进茅洲河口、双界河口等河口综合整治;建设王母河、鹏城河、葵涌河等河口湿地,种植适量的本地湿地植物。开展海上田园至西湾片区的湿地修复,对前海湾沿岸、大鹏半岛等片区红树林湿地进行生态恢复工程,防止外来物种入侵,控制与监管外来种的红树林湿地面积;有条件的地区进行人工湿地扩充和重构,适当增加步行活动空间和其他主题元素,丰富湿地的复合功能。
未来,深圳还将修复提升自然岸线比例,重点强化对沙滩、滨海湿地等自然岸线空间资源的保护与修复,将全市自然岸线占总岸线长度比例提升到40%。加强西部人工岸线的生态化改造及修复,严格控制东部海域工业岸线占用规模,严格限制在片区内新增危险品设施及用地。近期重点对官湖、前海湾、宝安湾岸线进行整治修复。
规划中对深圳自东至西的15个海岸段均进行了明确定位,未来这15段海岸段将异彩纷呈,为市民呈现不同的海岸线利用价值。
规划对深圳的海岸带划定了海岸建设管控区,实施岸带精细化管控。海岸带地区以海岸线为界,向陆一侧划定一定范围的管控距离,形成海岸建设管控区。其中,核心管理区向陆一侧划定35米到50米的管控距离,协调区划定100米的管控距离,鼓励有条件的区域扩大管控距离。海岸带地区新建及更新项目应严格落实管控退线要求,已批未建项目宜按管控要求进行方案优化,提高滨海空间品质。
建设贯通东西岸的环海绿道系统
规划中划定了深圳海岸带区域总面积约859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约299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560平方公里。规划提出将生态文明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构建全国首个全域陆海生态空间格局。并提出了强化民生共享,全线贯通环海绿道。未来将打造贯通深圳东西两岸的全线环海绿道系统,环海绿道设计尽量在不破坏现有海岸线自然景观的基础上,通过湿地小径、海滨广场、滨水绿道、港口后方公共小径、沙滩漫步、登山眺望、丛林穿越等多种方式串联,形成市民亲海的公共空间。
按照规划,深圳市民未来将体验更加丰富多彩的滨海文化生活。规划提出未来将建设大量文化休闲娱乐设施,打造多彩滨海生活。共计包括三类设施,一是对如大鹏所城、梅沙烟墩、固戍码头等历史文化遗迹进行修复保护活化利用,部分渔港可结合美食文化进行提升;二是新增滨海公共文化设施,全市通过打造若干海洋地标,提升深圳国际海洋地位,点亮深圳绿色活力海岸带,包括规划大鹏国家海洋公园、海上科技馆、海洋博物馆、滨海歌剧院等海洋地标建筑;三是建设海洋大学、科研、科普教育基地。
同时,通过海上航线及海上运动设施的设置,将让市民通过海上的视角来体验深圳。例如,推进溪涌、湖湾等公共海滨浴场的开放及建设,同时,研究在西部岸带适当增设人工沙滩的可行性。结合海上交通的规划设计,对海上活动如潜水、帆船、冲浪、海洋美食、沙滩排球等进行策划,结合滨海慢行路径与绿道系统,形成整体的山、海、城旅游路线,通过海上看深圳,提升海洋文化体验,打造全息海洋文化生活。
打造海上看深圳的旅游新名片
规划明确提出将在未来打造海上看深圳的旅游新名片,提升城市知名度。将海运交通纳入城市交通体系,通过开通海上航线及码头,与陆域交通形成联动,让市民及旅游者能通过海上视角体验深圳的城市风貌。还将建构海上巴士系统。将现有客运码头改扩建为公共码头,包括福永码头、大铲岛码头、内伶仃岛码头、金色海岸码头、南澳双拥码头。增设5个公共码头,包括大空港码头、大铲湾码头、梅沙码头、西涌码头和龙岐湾公共码头,建构海上巴士系统,通过陆海一体化公共交通,强化滨海公共岸线可达性。
(新媒体责编:wb001)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