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罘湾畔,烟台北站港口,一艘长182.6米、宽24.8米的巨大渡船停靠岸边;
不远处,一列货运火车沿着铁轨缓缓驶近,“火车乘船”的神奇一幕即将上演;
另一边,数辆满载货物的汽车正排队等候进舱……
待舱满后,这艘巨轮将起锚启航,沿着约180公里的烟大海上通道,驶向隔海相望的另一端———大连旅顺西站。
很难想象,14年前还是一片沼泽淤泥的这里,如今已是汽笛声声的港口。从这里途经的火车“乘船”跨过渤海一路北上,最远的到达德国柏林。
自2006年11月6日首艘满载50节货物列车、75辆载重汽车的渡船穿越渤海湾至今,10余年过去了,这条烟大铁路轮渡肩负着连接胶东、辽东两大半岛的使命,日夜不停地圆着一个个“跨海梦”。
作为中国第一条超过百公里的海上铁路轮渡,对烟台,对华北,甚至对全国来说,这条海上大通道究竟意味着什么?
时间倒回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明确提出“加速环渤海湾地区开放和开发”。
而当时的烟台处于铁路交通干线末端,烟台与大连隔海相望,火车、汽车途径于此,因无法穿越渤海,需要通过陆路绕行山海关,整整走上10几个小时才能到达对岸。
在这个大背景下,“跨海逐梦”计划就此诞生:以“两港三线”(海港、空港、烟大铁路轮渡、德龙烟铁路、兰烟铁路复路)为骨架,加速建设“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进而形成沟通东北、华东,辐射内地,连接东北亚的交通枢纽,并与欧亚大陆桥相交。
1992年12月,“烟大铁路轮渡”写入烟台市委文件,随之经历了较长的前期论证阶段;2001年11月,烟大铁路轮渡及其相关铁路建设项目正式启动;2002年1月,中铁渤海铁路轮渡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注册成立,具体负责烟大铁路轮渡项目的建设工作;2004年10月,烟大铁路轮渡项目工程全面开工;2006年11月,首艘烟大铁路轮渡渡船从旅顺西港驶来。
耗时14年的“海上大通道”随着首艘渡船靠岸终于贯通,那一刻比想象中更要激动人心,时隔10多年,中铁渤海铁路轮渡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荣会声再度回想,仍然无比激动。当时负责烟大铁路轮渡工程建设的他无比感慨地回忆:“记得2003年9月来到四突堤,这里不是海水就是淤泥堆起的埂坝,周围一片荒地,历经艰难才建起了如今的港口。”“之所以将芝罘湾四突堤、旅顺羊头洼港作为两端港口,是因为两点最容易与铁路公路连接。”荣会声介绍,除了建设港口基站外,烟台方向还建设了11公里的铁路对接到港口,而旅顺方向从港口出去也建设了20公里的铁路使之与现有铁路网络相连。
的确,烟大铁路轮渡没辜负两岸人们对便利往来的期望,“跨海”行程用时6个多小时,比以前绕行山海关距离缩短1600公里,至此,铁路交通干线末端的烟台汇入了东部沿海铁路大通道,告别了交通末端城市的历史。
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十三五”是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发展、服务水平提高和转型发展的黄金时期,要促进物流业“降本增效”,创新发展综合交通运输,着力推动陆上、海上、天上、网上四位一体的联通,联结陆上公路、铁路道路网络和海上港口网络。
开通至今的12年间,亚洲第一海上铁路轮渡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通道”,连接两端甚至更远地区的经济脉搏。“起初来往列车局限于胶东、辽宁地区,如今辐射范围越来越广。”荣会声说,内蒙古、东北三省、上海、郑州等方向的列车逐年增多,还开通了中欧班列,列车通过海陆联运,从大连上岸通过俄罗斯到达德国,比以往节省了4天时间。可见,烟大铁路轮渡海陆联运里程不断延长,衔接辽宁、山东两大半岛,跨越东北、渤海湾、长江三角洲,成为连结欧亚两洲的新通道。与此同时,烟大海上通道也在不停“拓宽”。2015年起,经批准,烟大航线开始扩大了铁路运输的品类限制。许多以前不能渡运的特种车,例如运载小汽车的JSQ车、保温车、啤酒车、海鲜车等,都可以上船,快速到达目的地。大众创业新政策落地后,渡船上又出现了鱼苗车、鲜花车、树苗车、各类时令及反季水果车……在探索铁路现代物流新模式中,快运货物从无到有,2015年下半年开始大幅度增加,2016年,快运货物运量猛然增加到铁路海上铁路运量的50%,占据了半壁江山。
运输品类的扩大,为更多乘客省下了大笔费用,烟大铁路轮渡日益繁忙。目前,中铁渤海轮渡有3艘渡船穿梭于海峡之间,每天6航次往返,加开时达8航次。春运期间尤其忙碌,据统计,2017年春节仅三十和初一两天,中铁值班船就渡运火车336辆、小汽车306辆、旅客1480人次。
烟大铁路轮渡不断“延长”、“拓宽”,改写了烟台交通末梢的历史,然而这只是起点。如今,渤海海峡跨海通道被写进多项省市级规划,青荣城际高铁、龙烟铁路陆续建成通车,环渤海潍烟高铁可行性研究报告完成评审,烟台正从城市交通末梢朝着“城市交通枢纽”阔步迈进。
(新媒体责编:wb001)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