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第一缕阳光从东海之滨升起,宁波舟山港畔一艘艘巨轮繁忙进出,色彩各异的集装箱在此被运往世界各个角落。40年前,这里还是浙江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万吨小港,40年后,舟山港港口吞吐量连续十年位居世界首位。
宁波舟山港的巨变是浙江港航事业发展的掠影。从区域内河小港到国际性综合性枢纽的东方大港,从杭嘉湖地区大面积堵航到畅通高效的高等级航道网络,从浙西南地水运的萎缩到11个地市全部通江达海……改革开放以来,一系列天翻地覆的变化,翻开了“强港口、畅内河、兴航运”的浙江港航新篇。
40年,浙江水运在港口建设、航道建设、运输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亮眼成就的背后,“争当排头兵、甘做航标灯”的港航精神始终贯穿其中。
因港而兴:耀眼世界的大港崛起
浙江具有良好的深水岸线和港口条件,建设沿海港口有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但40年前,浙江主要港口吞吐量仅为867万吨,且无万吨级泊位,靠泊能力显得“捉襟见肘”。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春风吹进了浙江宁波的一座千年古港。40年前这个深处内河的地方小港能靠泊的最大船舶不过3000吨。就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前两周,浙江省首座万吨级煤炭码头——镇海港区煤炭码头简易投产,宁波港口实现了从内河港向河口港的跨越。
浙江深水港口建设帷幕由此拉开。一个多月后,为上海宝钢配套的北仑10万吨级进口铁矿石中转码头主体工程在海上打下第一根钢桩,古老的宁波港走出甬江,完成了由河口港到海港的历史性跨越。
城因港兴、港因城立,是世界港口城市发展的重要特征。宁波港口的靠泊能力提升后,一举打破浙江煤炭供应只能由上海港通过火车或船舶转运的局面,缓解了周边地区的用煤紧张局面,为经济发展解了“后顾之忧”。
20世纪90年代,随着舟山老塘山二期、乍浦港一期、海门牛门颈港区等沿海一批小型客货码头的建成,浙江沿海形成了以宁波港为中心,温州、海门、舟山、乍浦港为骨干的大中小配套、布局合理、分工协作的港口群体。
随着港口数量持续递增,规模扩大,港口管理的顶层设计将起到更为关键的领航作用。2007年,浙江提出建设港航强省的战略目标,同年《浙江省港口管理条例》正式出台实施,浙江港口管理由此纳入法制轨道。
制度护航下,分布在浙江海岸线如珍珠般的港口串珠成线,为浙江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搭起桥梁。成千上万的“中国制造”开始从浙江港口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全世界,来自全球的“洋货”也在此登陆,通过海陆空铁等多种方式流向中国各地。
浙江省港航管理局运政管理处副处长孙为民介绍,2017年,浙江已拥有沿海港口泊位1084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240个,浙江现有宁波舟山、温州、台州和嘉兴等4个沿海港口,形成了“一主两辅”的港口发展新格局。
浙江省港航管理局局长胡旭铭指出,40年来,浙江实现了从千吨级码头到世界最大的45万吨级码头的跨越,走出了一条大港崛起之路,港口发展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
航道复荣:通江达海的美丽水运
恢弘的世界级港口为浙江对外开放“开疆拓土”,水网密集、通江达海的内河航道体系则让浙江水运打通“任督二脉”,以绿色、美丽之姿走向复兴。
改革开放之初,浙江密布的内河水系曾面临“卡脖子”的发展瓶颈。
1982年,长湖申线一年完成的货运量比沪杭铁路的年货运量还要多出300万吨。但彼时河面最窄处只有20多米,堵航成了家常便饭。1986年,长湖申线南浔市河“卡脖子”段开工建设,从而拉开了浙江内河主干航道改造的序幕。
随后十数年,浙江还对京杭运河、杭甬运河等主要航道进行局部改造,改造完成了京杭运河练市、新市弯道等,疏通“卡脖子”航段,黄金水道又复兴旺。
疏通拓宽航道仅是一个开端。进入新世纪,浙江实施港航强省战略,通过航道整治、提升航道等级,仅2007年至2012年五年间,浙江新增内河航道新增高等级航道275公里,以高等级航道助推高质量发展。
随着内河通航条件的日益成熟,2012年3月,浙江省政府印发《浙江省内河水运复兴计划(2011-2015)年》,标志着浙江内河水运复兴行动计划正式启动。
蓝图指引下,浙江内河水运大踏步进入复兴发展的“黄金期”,见证着“北提升、南畅通、东通海、西振兴”的浙江内河航运复兴逐渐变成现实。
胡旭铭表示,扩建后的富春江船闸于2016年12月1日起开通试运行,到2019年1月2日,钱塘江中上游航道全线贯通,浙江11个地市全部实现通江达海,为浙江水运复兴再添动力。
一条条纵横交错、通江达海的内河航道,促进内河水运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全面提升。而生态始终是经济发展的一抹底色。随着内河水运的全面复兴,“美丽航道”的发展文章也由此着笔。
“过去我们注重航道疏通,沿岸绿化相对比较简单。”浙江省港航管理局航道航政处处长王青介绍,“近年来随着观念的转变以及对生态环境的重视,我们要求在航道建设的同时拓宽征地,提升沿岸植被覆盖率,建设真正具有观赏性的精品航道。”
如今,浙江美丽航道建设已逐步升格形成“一线一特色”。如“中国小莱茵河”长湖申线,“自然风景走廊、生态富民走廊”钱塘江,“绿色、环保、畅通的水上快速通道”杭甬运河……目前,浙江已创建完成美丽航道超900公里,其中精品示范线550公里。
青山绿水之畔,内河水运为浙江带来了过去的繁荣,如今正焕发着新的生机。
运输转型:“内外兼修”航行天下
40年来,浙江的港口和航道建设为港航走向复兴铸就基石。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浙江航运规模不断扩大,对于船舶、运力、物流体系等皆提出了新的挑战。此背景下,优化运输结构无疑是答题的最佳思路。
如何调整优化运输结构,是一篇“内”“外”兼修的文章。在优化过程中,浙江以产业结构、物流运输结构等向外调整为主攻方向,向内实施釜底抽薪式的源头控制和综合治理。在源头控制中,船舶担任了其中的重要角色。
“都说航运是市场经济的晴雨表,当经济行情一好就大量投放船只,会导致运力过剩。同时当船只偏向于老旧化,也对航运发展带来了一定障碍。”浙江省港航管理局运政管理处副处长孙为民表示,淘汰老旧船舶,对新增船舶数量进行一定控制,是“内修”运输结构的关键步骤。
截至2007年底,浙江全面完成了全部营运水泥船和挂桨机船的淘汰。随着船舶质量的“脱胎换骨”,浙江船舶运力也实现飞速发展。如今浙江省运力规模已超过3000万载重吨,是1982年的近180倍,其中海运运力规模居全国各省市首位。
除了练好内功,“外修”在运输结构调整中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船舶运力的提升,意味着包括物流在内的临港服务业需求大大提升。在此背景下,浙江探索构建集聚程度更高的物流体系。
2011年,浙江省政府联合国家交通运输部推出“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该包括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海陆联动集疏运体系、金融信息服务支撑体系。
发达的物流体系支撑下,浙江实现了从单一散货码头到各种运输体系全覆盖的跨越,成为全国重要战略物资储备基地和集装箱中转基地,浙江水路货运量和周转量占全社会的比重高达38.5%、81.3%。此外该省还发布全国首个船舶交易指数,“海上丝路指数”成为首个登陆波罗的海交易所的国外指数……
回溯改革开放40年,在“内外兼修”的协调并进中,浙江航运打破行政束缚,水路运输迅速兴起。新的发展节点,胡旭铭在展望未来时表示,浙江港航将围绕“强港口、畅内河、兴航运”总体目标,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聚焦“一带一路”愿景和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聚焦绿色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以勇立潮头的担当推动浙江港航走在前列,为交通强国示范区和“两个高水平”建设做好港航保障。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随着改革不断深化,航标灯精神还将继续指引浙江港航事业走在前列,扬帆正待此刻。
(新媒体责编:wb001)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