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先开展“港长制”试点,建立市、镇两级“港长”组织体系,压实渔港管理主体责任;建立运行“渔港管理站”,整合涉渔涉港部门和沿海镇渔业管理力量,推动渔船监管关口前移;率先开展渔获物可追溯标签试点,全链条管控渔获物……
近年来,我市以“港长制”为统领,扎实推进渔船渔港综合管理改革,推动实现渔业管理从投入为主向产出为主转变、渔船管理由海上为主向渔港为主转变,探索走出了“依港管渔、依港保安、依港管船、依港兴业”新路子。
创新“港长制”,压实主体责任
近几年,耳熟能详的“河长制”在“五水共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强化了主体责任的落实。
作为此次渔船渔港综合管理改革的特色做法,我市在全省率先创新实施“港长制”,按照分级管理、属地负责的原则,市级设立渔港“港长制”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建立市、镇两级“港长”组织体系。
其中,市政府分管领导担任温岭中心渔港总港长,统筹全市各渔港、各渔港经济区建设发展、综合管理、安全生产、生态保护及社会稳定等工作;礁山二级渔港及龙门、观岙、东海塘、三蒜、车关等5座等级以下渔港由属地乡镇主要负责人任港长。通过整合乡镇、渔政、边防等力量,形成信息共享、执法联动的监管合力,推动驻港监管和管理重心下移,形成可复制、有实效的渔船渔港管理制度体系。
渔港管理站是渔船渔港综合管理改革的关键一环。为推动渔船监管关口前移,我市在4个重点渔港设立渔港综合管理站,在“港长”的领导下,整合渔政执法、公安边防等管理力量,实行驻港管理,负责港区及周边水域渔船安全、渔业资源和港区环境,推动管理要素向渔港高度集聚。
严管严治,盯牢“一艘船”
我市是渔业大市,渔业安全生产问题一直以来是平安建设的重中之重,也成为渔港管理的关键所在。
作为强化渔业安全生产管控的重要一环,去年,渔业执法大队从市区整体搬迁至渔区松门镇,毗邻礁山港开展渔业执法,更好地助推渔业安全工作的开展。
同样在去年,我市成立全省首个县级海洋渔业系统检察官办公室,实现渔业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精准衔接,进一步形成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强大震慑。
期间,我市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任总指挥的渔船应急管理指挥部,在石塘、松门等渔业重点镇组建渔业服务中心,构建市、镇、村三级监管网络,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重点加强对恶劣天气生产、单船作业生产、渔船海上离线、渔船夜间回港、超航区生产、敏感水域生产等事故隐患的动态干预,变安全事故被动处置为主动干预。去年全年动态干预1万余次,处理海上各类突发事件98次。
渔业安全生产,关键在于盯牢“一艘船”。
我市全面推行渔船进出港报告,严格落实渔船安全管理记分办法,对违反安全生产规定的渔船船东、船长和所在渔业公司进行记分惩戒,列入安全隐患黑名单。通过整合重组,将全市75个渔业村(公司)整合为33家渔业公司,彻底改变渔业公司“低散乱”现象。全面推行非捕捞小型船舶纳规管理。全市共纳规小型船舶1086艘,其中公司化管理524艘,集体管理564艘。
同时,加强渔民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训,对渔船实行动态编组管理。去年通过编组生产,第一时间救起落海船员43余名。通过一系列努力,我市渔船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呈“台阶式”下降。
科技助力,渔船、渔获物管理更精细
位于中心渔港石塘港区的石塘渔港管理站里,有一块硕大的电子屏幕。屏幕上,最近24小时之内渔船进出石塘港区的报告信息、渔获物上岸情况等一览无余。
“这套渔港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与渔民手机中的‘渔港通’App相连,能加强渔船进出港报告和渔获物定港上岸绿色标签认证发放管理工作。”工作人员介绍,通过该系统,工作人员将对不主动报告的渔船实行登船检查,对发现问题的船只依法依规进行处罚,基本实现温岭籍渔船进出港报告100%,还能对外地籍渔船停靠温岭码头装卸渔获物实行全过程监管,推动渔船管理精细化。
在全域推行进出港报告制度的同时,我市还借助“渔港通”手机App,在中心渔港石塘港区和礁山渔港开展渔获物溯源试点,落实110艘试点渔船,对渔获物实施电子标签溯源管理,全面加强产出源头管控。试点以来,上报捕捞日志、海上交易、港口交易等1.7万余次,上报渔获物总量8804余吨,海上渔船渔获物溯源扫码5856次,定港上岸渔获物662万余吨。
与此同时,我市还以渔船渔港综合管理改革为抓手,深入挖掘石塘渔港渔业文化,建设渔港经济区和石塘半岛旅游度假区,实现港、产、城一体化,塑造现代化渔港样板区。仅去年,石塘渔区共接待游客近3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3亿元,有力促进渔民转产转业和增收致富,实现了渔业强渔区美渔民富。
(新媒体责编:wb001)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