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广东省正式发布《2018年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报告》。经初步核算,2018年广东省海洋生产总值达1.9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连续24年名列全国首位。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23.2%,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19.9%,海洋经济已成为广东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广东也成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核心区之一。
以海洋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广东省将继续加快发展海洋电子信息、海上风电、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天然气水合物、海洋公共服务六大海洋产业,海洋经济发展“东风”正劲。
“双龙头”动力强劲
2018年,广东省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海洋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7∶37.1∶61.2,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328.5亿元、7169.9亿元和11827.5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3%、5.9%和11.2%。主要海洋产业保持稳定增长,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化工业、海洋油气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渔业成为广东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其中,滨海旅游业增加值占去年广东海洋产业增加值的50.2%;海洋油气业、海洋化工业和海洋电力业等产业增速较快,增速分别为23.3%、13%和12.5%。
此外,广东海洋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该省财政支持海洋创新专项48个,共建成涉海涉渔科研机构24个,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带动超过40亿元社会资本投入海洋科技创新领域,有52项创新成果得到转化应用。2018年经过公开申报、审核、专家评审、现场考核等程序,最终对包括海洋工程技术与设施海上试验平台、浮式海上风电平台全耦合动态分析及其装置研发、南海天然气水合物高效开采与控制技术研究等在内的25家单位的36个项目进行立项。
广州和深圳作为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的“双龙头”,也发挥各自的优势,将海洋经济推向新的台阶。
广州发挥对外开放水平高、科技创新实力强、基础设施完善、海洋产业集聚等优势,积极发展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高端滨海旅游业。通过推动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向高端化发展,中船龙穴造船基地已形成百亿级海洋产业集群;作为对外开放的先行地,截至2018年底,广州已经与美国巴尔的摩港、希腊比雷艾夫斯港等44个港口建立了友好港口的关系;随着南沙港铁路、广州港出海航道等一大批海洋交通基础设施的加快建设,广州的海洋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南沙已成为全国邮轮港口游客增长速度最快的港口。此外,广州还拥有国家和省属涉海科研院所17所,省部级海洋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25个,国家级海洋科技创新平台3个,海洋科技服务人员超5万人。
深圳高度重视海洋科技创新,通过规划建设海洋科技创新高地、壮大海洋教育研究机构、集聚海洋领域专业人才、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等多项举措,持续提高海洋科技创新水平。2018年,深圳海洋生产总值约为2327亿元,同比增长4.63%,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占全市经济生产总值的9.6%。深圳海洋产业初具规模,涉海企业有7000多家,已成为深圳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尤其是海洋高端装备、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油气业三大传统产业优势突出,在国内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日前宣布,为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深圳市正全力推进“十个一”工程:一所国际化综合性海洋大学,还要建设和打造一个海洋科学研究院、一个全球海洋智库、一个深远海综合保障基地、一个国际金枪鱼交易中心、一个以“中国海工”为代表海洋标杆企业、一家海洋开发银行、一支海洋产业发展基金、一家国际海事法院和一大盛会——中国国际海洋经济博览会。深圳的国际化综合性海洋大学建设计划,或将使广东成为国内唯一拥有两所海洋大学的省份,对于进一步完善广东海洋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海洋科技与创新研发的深化具有重要意义。
六大产业发展空间广阔
为深化海洋自然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广东省将持续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构建海洋经济对外开放新格局,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据悉,广东省正在进行《广东省海洋六大产业三年行动方案》《粤港澳大湾区海洋高端装备发展研究》等规划和课题的研究制定工作,进一步优化海洋产业布局,确保海洋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增长。据悉,广东省从2018年起,将连续3年由省财政厅每年安排3亿元专项资金,支持海洋电子信息、海上风电、海洋生物、海工装备、天然气水合物、海洋公共服务六大海洋产业领域创新发展。
在海洋电子信息产业领域,广东将依托珠三角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基础优势,重点培育5~10家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新兴海洋电子信息龙头企业,以广深为核心,积极布局海洋电子信息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和园区,到2020年形成千亿级的海洋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广东将推进支持珠三角海上风电科创和服务总部基地、粤西海上风电高端装备制造基地、粤东海上风电运维和整机组装基地、广东省海上风电大数据中心建设,推动海上风电规模化、集约化、可持续开发,将海上风电产业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力争到2020年实现全省海上风电产业产值超2000亿元。
为加快海洋生物产业发展,广东将开展海洋生物医药制品研发及推广应用,推动海洋生物制品产品多元化,打造海洋生物医药新技术、新产品原创地,力争到2020年实现广东省海洋生物产业朝多元化、高层次发展,初步建成若干个国内一流的海洋生物产业集聚区。
在海工装备产业领域,广东将积极打造全海工装备产业,加强平台研发设计与关键核心设备国产化,开展全海域全海深地形地貌探测、海洋矿产勘探、深潜器、海底作业机器人及深海养殖装备等深远海技术研发,力争到2020年形成具备国际竞争力的超千亿元规模产业集群。
此外,广东将落实《推进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采先导试验区建设战略合作协议》,加快推进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化进程,初步构建海洋公共服务集群,到2020年引入和培育10~15家涉海服务机构,产值规模力争达100亿元。
依托广东自贸试验区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广东将引导大湾区海洋产业进一步创新技术和优化布局,发展海水综合利用等新兴产业,加快推进波浪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引导金融服务实体海洋经济,推动大湾区海洋金融业发展,探索建立海洋产业风险保障机制,将深圳市培育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洋金融中心。
以科技创新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广东省在海洋科技方面将继续加大支持力度,加快实施海洋经济发展专项,开展2018年51个海洋经济发展专项申报项目的考察评估,推动2019年55个申报项目尽快落实,并启动2020年海洋经济发展专项的申报工作。目前,广东省政府正在与广州、珠海、湛江市政府同步推进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建设,在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海洋科创中心,提升广东海洋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能力、强化战略科技力量。
加速打造海洋“超级工程”
近期珠江口最引人瞩目的重大海洋基础建设工程项目,非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深中通道)莫属。深中通道为大湾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强劲动力,以交通发展为引擎助推粤港澳大湾区腾飞。
近日,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承接的深中通道18米足尺变宽试验段正式验收移交。此前,由中船集团所属广船国际有限公司建造的GK01标足尺模型试验段已经在2018年年底交付。据悉,广船国际与黄埔文冲在2018年承接深中通道沉管隧道钢壳制造项目GK01、GK02标段工程,同年4月开工建造试验段。为满足产品建造的质量和工期需求,中船集团所属上海船舶工艺研究所为黄埔文冲、广船国际设计建造了小组立智能焊接流水线、平面分段生产流水线,建立了车间信息化管控系统,进行了板材/型材切割改造升级工程,提升了智能制造水平。
要把沉管隧道“种”到海底,需要采用机械化和智能化设备来铺设大型结构物碎石基础,由中船集团所属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研发设计的自升平台式碎石铺设整平船“一航津平2”号正是深中通道海底隧道工程建设的“主力军”之一。该船总长98.7米,型宽66.3米,型深6.5米,桩腿总长75米(可根据水深工况环境接长至95米),铺设整平作业最大水深40米,设计整平精度约40毫米,已于今年4月在南通下水,预计7月抵达深中通道现场进行调试。据悉,上海船院采用了创新技术,在船身4个桩腿之间设计超大月池,形成“回”字形的船体结构,可在不移动船身的情况下铺设碎石,铺设范围广、整平速度快、施工效率高,具备在16级风下本地站立自存的能力。
深中通道海底隧道工程建设的另一大“主力”——世界首艘且唯一一艘沉管运输安装一体船“一航津安1”号于6月1日在黄埔文冲出坞。这艘目前世界上安装能力最大、沉放精度最高、施工作业最高效、性能最先进的海底隧道沉管施工专用船舶,总长190.4米,型宽75米,型深14.7米,片体宽9.1米,主船体采用双体船船型设计,两侧片体由4个箱型跨梁连接而成;配有2套9280 千瓦主推进系统,具备自航功能,载标准沉管深水静水航速可达5节;配备8台大功率侧推,具备DP-1动力定位功能、航迹追踪及自动纠偏功能,循迹宽度可控制在85米以内。
目前,深中通道桥梁工程已经全线展开,伶仃洋大桥东锚碇已完成围堰筑岛及回填;岛隧工程方面,西人工岛顺利完成筑岛,岛上隧道敞开段开始施工,东人工岛堰筑段隧道围堰工程及成岛施工已展开,沉管隧道预计今年完成E1、E2管节钢壳制造和浇筑。由沉管运输安装一体船“一航津安1”号、碎石铺设整平船“一航津平2”号和“津平1”号、供料锁固船“一航津供1”号,以及其他抛石夯平船、清淤船等装备构成的沉管隧道机械化施工核心装备群,计划在今年年底进行首节沉管安放。
在深中通道之前,“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香港国际机场三跑道、中俄合作的亚马尔液化天然气(LNG)项目以及“一带一路”多个工程项目的建设,都能看到广东海洋装备企业的身影。
可以期待的是,下一个“超级工程”的合作或许已经为期不远。由中国铁路总公司和广东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复的《深圳铁路枢纽总图规划(2016~2030年)》中包括了深珠跨海城际铁路项目。按照深珠跨海城际铁路的规划位置,如果说港珠澳大桥是珠江口的 “外环通道”,深中通道是 “内环通道”,那么连接深圳与珠海的深珠通道则可称为“中环通道”,必将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互联互通、珠江口的海洋经济格局优化催生出新的想象空间。
(新媒体责编:wb001)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