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水运

    三艘“航母”开启造船“三国演义”

    原中船集团与中船重工获批合并组建中国船舶集团。再放眼世界,在韩国,两大超级船企的合并正在走流程;在日本,四大船企已组建超级联盟,三艘“航母”开启造船“三国演义”新篇章。

    造船业早已从船企间的竞争,转变为产业链条的竞争。当然,这种链条竞争可以说是大企业集团间的竞争,更多则在于国与国之间产业链条的竞争。

    在造船业产业链条上的船舶配套产业端,欧洲船舶配套业处在“食物链”顶端,它们引领技术风向,控制顶层标准。欧洲企业几乎控制着主要高端配套的标准输出,如轮机体系的曼恩、瓦锡兰,电气系统的ABB、康士伯格,以及提供LNG货舱围栏技术的法国GTT公司等。日本船舶配套业发展水平较高,配套产品完善,设备国产化率超98%,在船用轮机体系、电气系统、舱室机械以及船舶电子产品上都有自主品牌。韩国船舶配套业总体仍低于日本的发展水平,设备国产化率接近日本的水平,不过通信等配套产品仍依赖欧洲和日本企业。中国船舶配套业随着中国造船业的发展而发展,但设备国产化率仍低。

    各国造船业在寻求整合的同时,必然考虑船舶配套业的协调高质量发展。那么,韩国、中国和日本三国“航母”将如何布局船舶配套业呢?

    韩国“航母”聚核心

    现代重工集团与大宇造船整合后,韩国“航母”配套体系将依赖于已有优势的现代重工集团。目前,除造船之外,现代重工集团还有发动机、工程机械、电子电气、工业机器人和工业成套等业务板块。

    现代重工集团发动机业务是其配套体系的核心,主要包含船用发动机、螺旋桨等细分业务,年低速柴油机生产能力超过500台。

    现代重工集团亦是中速机制造的后起之秀,2000年开始研制生产“HiMSEN”品牌中速机,并逐步实现系列化,截至目前中速机产品已累计装船超过万台。

    为聚焦核心领域,现代重工集团正在剥离非核心配套业务,4月份出售两家配套企业——现代HYMS(分段制造)和现代重工涡轮机械(压缩机和泵机生产)。

    未来,在配套体系上,韩国“航母”仍将优势集中在发动机领域。在非核心配套体系,韩国“航母”或将采取大宇造船之前的策略,协助配套厂商构建智能工厂等,谋求企业之间的协同共生。

    韩国政府支持船企与船舶配套企业的合作同生。如目前在LNG动力船的研究和开发方面,韩国政府采取“政府出资支援”的办法引导行业内企业联手合作。其中,大型船企提供技术帮助;配套企业参与研发和生产制造、研发生产配套模块和各种配套部件。

    中国“航母”各专攻

    中船集团与中船重工“合体”工作完成后,中国“航母”的船舶配套产业链将更加完善。

    在“合体”前,中船集团优势在于其优质的船企等硬件设施,船舶配套企业优势主要在于船舶轮机以及新拓展的智能感知领域。中船集团的船舶轮机将全部注入中船防务,智能感知业务主要由中船科技经营。

    中船重工在船舶配套方面具有较强优势,有业内人士称,“合体”前船舶配套的80%~90%集中在中船重工。中船重工此前已按照“分板块上市”思路打造出专业船用配套平台——中国动力(综合动力平台)、中国海防(海洋信息及船舶电子平台),旗下还有可生产船舶配套产品的中国应急(应急交通装备)、久之洋(光电装备)两家上市公司。

    中船集团所属江南造船(集团)科技委主任胡可一此前表示,此次“南北船”战略性重组不一定是简单地将企业在原来拆分的基础上再合并,而应该是功能与专业的归并和整合。业内人士分析,中国“航母”旗下上市公司将按照专业板块重新进行业务划分。

    中船重工相关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已经打造了相对健全的船舶配套产业体系,但是核心配套研发能力仍旧分散,中船集团与中船重工的‘合体’,将整合专业资源,进一步促进核心配套研发能力的提升。”

    日本“航母”倡合作

    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日本就形成了门类齐全、技术水平较高的船舶配套产业,目前仍是全球船用设备制造强国。

    三菱重工、今治造船、名村造船以及大岛造船在2016年宣布联盟,日本“航母”尽管未能顺势突围,却在持续促成更广泛的合作。

    日本船企努力联合航运企业和船舶配套企业,加强信息的共享并为共同研发提供大数据。2018年6月,日本46家航运企业、造船企业和船舶配套企业共同成立“船舶信息共享平台”,用于收集和共享船舶航行过程中的数据。“船舶信息共享平台”预计2022年将拥有550艘注册船舶和85家会员单位。

    不断探索新技术是领先的保证,日本造船业的长足发展与政府大力扶持分不开。日本政府不仅从法律政策上引导,而且集中各方力量展开“产学官联合开发”,以攻克造船重大课题,并积极开展国际技术交流合作。行业组织也努力发挥标准的制定、监督和执行作用,如日本船舶机械标准促进委员会起草制订船舶机械设备标准,使该国船舶机械设备的国际竞争力迅速迈上新台阶。

    韩国、中国和日本三国“航母”基于各自的基础设施、核心船型以及船舶配套基础展开强势竞争,三国造船业是否还能持续“三足鼎立”之势,还看各家演绎之手法。

    (新媒体责编:zfy2019)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