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我正式加入航道大家庭,担任过水手、航道员、副站长、站长等职,说起最令人难忘的经历,还是驻守荆江最浅险的碍航水道太平口那段时光,疏浚改槽保畅通,十年辛苦不寻常。
太平口从来不太平
我自2000年2月到荆桥航道维护基地工作,那时还叫荆桥航道站。太平口水道江面宽阔,三八滩、太平口心滩等洲滩虎踞其间,造成多口分流,相互争水,浅滩演变频繁。一到枯水期,太平口水道就容易形成碍航浅滩,航道水深减小,成为船舶航行的“卡脖子”水道,船舶通行困难,多次成为社会和媒体关注的焦点。
可以说太平口水道航道维护保畅工作,艰巨而光荣。记得2006年5月,我们在太平口水道历时半年之久的战枯水工作刚结束,就进入提高渝芜段航道维护尺度试运行期。同年8月,长江主汛期发生百年罕见枯水位,9月下旬,三峡库区实施首次156米蓄水,太平口水道基本上全年处于枯水位和低水位状态。面对异常艰巨的航道条件,我们荆桥航道基地的职工几乎是全天候地进行航道维护工作,经常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
在我的记忆里,这样的辛苦忙碌已是常事。2008年1月,太平口水道战枯水工作酣战正浓。“航浚6号”、“航浚14号”、“吸盘1号”3艘大型挖泥船一字排开,同时在浅区施工疏浚,一干就是3个月,又赶上一场大雪连下了几天,天气非常寒冷。但大家知道,越是这种恶劣天气,航道越容易变化,越要加强航道维护。那段时间,每天7点钟,我就带领大家出航,查标、量水、调标,为挖泥船确定施工区域及时提供准确航道资料。施工后,及时量水以测定施工效果,调整标志。每天都要高强度地工作,遇到超吃水船舶在航道内搁浅,一天的休息时间甚至不到3个小时。那一年的春节,我们都是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度过的。
三个服务温暖人心
通过太平口水道的货物不计其数,通过荆州大桥的船舶也数不胜数。一到枯水期,我的电话总响个不停,有的询问航道情况,有的询问航道尺度,有的请教怎样操作通过太平口浅区。跑船不易,我们主动加强对“三个服务”内涵的认识,不断丰富服务方式、服务内容,为船舶提供优质的服务。
注重细节,主动作为,想行轮所想,帮行轮所需。在辖区航道浅窄区段,浮标在风浪中摆动幅度偏大,我们就收短系标钢丝绳,使每座标志能够准确标示浅区航道界线。在行轮容易碰失浮标的重要地点设置双标,以求万无一失。鉴于一些业务不够熟悉的小型船舶驾引人员往往走偏航道,在航宽足够300米按规定不需设标的航道地段,我们仍然设置标志,以明确标示航道界线。在灯光复杂的港区航道,我们特意选用亮度最好的航标灯,以增大航标灯可视距离。
常年忙于航道,我也就有了多次与水上救助“结缘”的机会。2007年6月的一个傍晚,我驾驶船艇巡航至马家咀水道西湖庙水域,发现前面有个人在水中挣扎,大家迅速行动,很快将这名落水者救上了站艇。经询问得知,他是“川北401”船队的一个船员,因不慎而落入江中。我们及时设法与船方联系,并买好车票,送他上了去四川的客车。事后不久,该船员所在航运公司特意派人来到基地,送上锦旗一面,衷心感谢救命之恩。2008年,我被中国海上搜救中心授予“全国海(水)上搜救先进个人”。
凝心聚力才有力量
一个十来人的站,要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必须做好团结、引导工作。我作为荆桥航道基地负责人自然担负起相应的责任。我经常和船员们一起聊天谈心,与船员沟通思想,并且做好站务公开工作,召开班组生活会,抓好班组伙食,合理安排公休等。船员们在民主生活会上总是踊跃发言,提建议谈畅想。为了保持职工的积极性,基地不定期开展乒乓球、羽毛球赛,把基地所获奖金的一部分用来激励优秀参赛选手。每年春节前夕,我们都把船员家属召集在一起吃团年饭,用上级发的慰问金给每位家属发一个红包。
每年的航标、船艇维修保养工作,都是一项费时费力的辛苦活。基地的标志是全处最多的,有近50条,其中大型标志就有26条。为了充分发挥职工积极性,我们开展了劳动竞赛,将标志保养工作分配到个人,实行承包责任制,组织自检和互评。基地每年都圆满完成航标整顿保养工作,辖区标志始终处于良好状态。
荆桥航道维护基地这个亮丽的窗口,是同长江全线枯水航道维护工作的“重中之重”联系在一起的。这么多年来,交通运输部、长航局、航道局、武汉航道局领导,多次到太平口水道和基地进行调研和检查指导,对基地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现在我已退休多年,离开航道一线多年,但我魂牵梦绕的还是荆桥航道维护基地,还是太平口水道那段如火如荼的奋战岁月。(作者杜建国系荆桥航道维护基地负责人)
(新媒体责编:zfy2019)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