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多年前的河南省林县,这个地处太行山东麓、豫晋冀三省交界处的缺水大县,人们多么渴望引来活水,灌溉干涸的土地。当时全县550个行政村中,有307个村人畜吃水困难。“一部林县志,满卷荒旱史”“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是旧林县的真实写照。据《林县志》记载,在这片“十年九旱”的土地上,从明朝正统年间到民国九年不足500年的时间里,就发生旱情100多次,其中绝收的大旱34次。
解决林县人民吃水用水难题迫在眉睫。1954年,河南卫辉人杨贵上任林县县委书记,就是他带领林县几十万百姓战天斗地,建成了红旗渠,终于引来活水,一举改变了林县的面貌。
马不停蹄催生引漳入林工程
为了给林县找水,杨贵作出了巨大的努力,最先他领导林县人民修建了英雄渠和四座水库,但是仍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林县缺水的问题。到了1959年林县再次遇到大旱,为此,杨贵亲自带队到县外找水,在山西平顺县石城公社,他发现大旱之下的浊漳河,竟然有着丰富的流水资源。
这次调查研究,让杨贵获得了第一手材料,他心情十分激动,解决林县缺水问题有了眉目。回来后,他夜不能寐,写下了如下诗句:“三河流水汇浊漳,源头高于天桥上。昔日漳河沿旁过,隆虑(林县古称)大地闹旱荒。神州今朝日月变,定叫漳水来我乡。林县山川抿嘴笑,穷村有水变富乡。山青水秀人体好,风吹大地五谷香。青羊里(平顺县古称)人多隆虑,谁不抱腹喜故乡。”
杨贵开始在脑海里谋划引浊漳河水入林县的构想,甚至在地图上把引漳入林的取水点都想好了,他决心率领群众大干苦干几年,让漳河水流遍全林县。
1959年10月10日夜,中共林县县委全体扩大会议召开,杨贵主持会议。会议整整开了一夜,到了第二天早上7点,大会通过了一项足以改变林县命运的重大决议:与会人员一致同意兴建引漳入林工程。县委决定,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基层,充分发动群众,做好引漳入林的前期准备。待请示上级批准后,工程立即上马。与此同时测量设计工作也展开了,县委派出了35名水利技术人员沿漳河实地勘测,提出了侯壁断、耽车村、辛安村三个引水点。杨贵千叮咛万嘱咐:“引漳入林修的是一条百姓渠。如果设计上出了差错,水引不过来,你我,咱们可就成了林县人民的千古罪人!”结果,测量队反复测量了四次,才郑重地向县委提交了测量报告。
11月28日,县委举行常委会会议,听取了第三次测量汇报,对三个引水点做了比较,最后确定按从辛安村引水制定工程设计草案。
1月24日,杨贵给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处书记史向生写信,吁请省委、省人委帮助给山西省委、省人委发函,协商解决从山西境内引漳入林问题。
1月27日,中共河南省委、省人委向中共陕西省委、省人委发出公函。史向生和省委秘书长戴苏理,以个人名义给中共山西省委书记陶鲁笳、书记处书记王谦写信,请求陕西省党政领导支持林县兴建引漳入林工程。这时已是农历巳亥年腊月二十九,第二天就是中国传统的大年初一。林县县委农村工作部部长王才书和县人委山区建设部秘书石玉杰顾不上春节了,揣着信函,坐上了西去列车赶赴山西省会太原,转达河南省委对兴建引漳入林工程的意见。
2月1日,陶鲁笳召集王谦、副省长刘开基等有关方面领导开会,研究林县提出的从山西境内引漳河水入林的请求。会议经过研究,向中共晋东南地委、平顺县委发出指示,要求他们协助林县选好引漳入林工程的引水地点。
2月3日,王谦和刘开基建议,因耽车村以下有赤壁断、侯壁断等几个大跌水,要建设水力发电站,故“建议林县引漳入林工程从平顺县侯壁断下引水,按此设计。”
2月6日,正在郑州参加全省四级干部会议的杨贵,接到了省委书记处书记办公室转给他王谦、刘开基给史向生的复信,他当即给在县里主持工作的县委书记处书记李运保打电话,通报了这一喜讯,并指示县委、县政府要高速远转起来,做好引漳入林开工的一切准备工作,做到领导落实,任务落实,施工地段落实,民工落实,后勤工作落实。
一百二十太行汉子截流大战
1960年2月10日,农历正月十四,就在这天晚上,中共林县县委、林县引漳入林总指挥部召开引漳入林工程广播誓师大会。几百盏电灯、汽灯马灯照得会场白昼一般。李运保走上台,代表县委和引漳入林总指挥部向全县人民宣读了《引漳入林动员令》:“引漳入林是我县人民群众多年来梦寐以求的事情,在党中央、毛主席和省、地委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县各级党委的多方面努力,这一理想很快就要变为现实了。伟大的划时代的引漳入林工程,定于明天(1960年2月11日)正式开工!”
2月12日,农历正月十六凌晨三点,正是他们在红旗渠的咽喉部位点响了第一支雷管,一声炮响,半拉山头被蹦到了漳河里。1960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林县人民迎来了一个极不平凡的黎明。浩浩荡荡的修渠大军从15个公社的山庄窝铺同时出发。修渠民工自带干粮、行礼,赶着马车、平车,推着手推车,满载粮食、炊具、铁锨、钢钎等物品,兴高采烈,轰轰烈烈地出征了。
按照修建计划,引漳入林工程起点定在山西境内的平顺县,之后将穿过太行山,向南引入林县境内的分水岭,这一段被称为“总干渠”;之后,从分水岭再修三条干渠,把水送入林县境内的三个主要方向;在干渠下,再修支渠、水电站、渡桥等配套工程,最终实现林县的“全覆盖”。
在总指挥部所在地盘阳村召开中共引漳入林工程委员会全体扩大会议上,杨贵再次作动员讲话:“引漳入林工程是艰巨的,任务是光荣的、伟大的,我们必须鼓足干劲,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树立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向太行山开战。”因为引漳入林工程是林县最大的一项水利建设工程,杨贵建议把这道渠正式命名为“红旗渠”,表明他们要高举红旗跨过高山大河!
1960年3月11日,杨贵又召集引漳入林全线民工代表会议,会上作出了一项重要的决定:采取领导、劳力、物资、技术四集中的办法,扭转前期分散施工全线乱挖的被动局面。红旗渠总干渠分为四期施工,第一期集中修建渠首到河口渠段,第二期修建河口至木家庄渠段,带三期修建南谷洞水库至分水岭渠段,第四期修建木家庄至南谷洞水库渠段。对红旗渠总干渠实行分段施工,每修成一段,就放一次水,让干部群众看到漳河水能流入林县的现实,大家纷纷表示要力争上游加快工程建设进度,让渠水早日流向自家的房前屋后。
如果说,红旗渠是一条蜿蜒在太行山上的巨龙,渠首就是这条巨龙的龙头。总指挥部要求,第一期工程的重中之重是渠首截流,修建拦河坝,务必在汛期到来之前完成。任村公社500民工承担了这项任务。这项工程必须在汛期前完成截流,否则一到汛期,滚滚山洪暴发,汹涌而下的漳河水会骤增几千个过峰流量,截流根本没指望,那可就拖了全线工程建设的后腿。
前期截流大坝施工进展顺利,不断从两岸向河中心延伸,当河中心只剩下10米的时候,形成了龙口,河水咆哮,激流呼啸,这时再往河里投放渣土、石块,根本管不住,立即被激流冲走。大家又用草包、麻袋装上砂土,再加上巨大的石块,一起往龙口投去,仍然无效,还是被冲走了。
面对这个难题,工地党委召开了干部、技术员和民工代表参加的公关会,大家一起出主意,结果都未能成功。正在大家一筹莫展时,总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段毓波和任村公社党委副书记刘乃杰带来了用人墙挡水截流的方案。但是他们心中却顾虑重重:天寒地冻,漳河峡谷更是冰雪未消,河水砭人骨缝,下水的人挺得住吗?会不会被激流冲走?这时,古城村民工连长董桃周看出了干部们的心思,二话没说,立马脱掉身上的衣服,只穿着一个裤衩就扑向了打着旋下泄的冰水中,这行动就是无声的召唤。扑通,扑通,扑扑通通,一个,两个,三个,十个,二十个,四十人太行汉子游向了董桃周。水中人们顶着激流手挽着手,臂扣着臂,组成了一道人墙。紧接着第二道人墙架起来了,第三道人墙架起来了。一连几道人墙,一百二多名太行汉子堵得漳河水打起了旋,水流慢了。岸上的人们噙着热泪赶紧行动起来,一根根木桩打下去,一袋袋沙土传过来,水口在缩小,沙袋在增高。指挥部紧急送来了烧酒,水中的英雄们不时吞上几口,增加身上的热力,驱赶刺骨的寒冷。三个小时的战斗过去了,河水拦住了,渠首溢流坝合龙了。1960年5月1日,拦河大坝及渠首枢纽工程胜利竣工,漳河水终于按照林县人民的意志,被牵上了太行山。
鹉崖和青年洞之战
在红旗渠总干渠经过的山西境内,有一座10公里长的大山叫做牛岭山。牛岭山中有一座长方形的山头,向北伸向漳河,朝河一面是90度的绝壁,有几百米高,经常雾气腾腾,白云缭绕。据当地老百姓讲,这里除了鸻鹉鸟以外,别的什么鸟也不敢飞上去。因此,群众称这个地方叫鸻鹉崖。
鸻鹉崖是红旗渠必须通过的又一个险段。由于对此地势险要的认识不足和初次征战鸻鹉崖,在探险和爆破中出现了重大伤亡,连续的伤亡事故让总指挥部痛定思痛,为了总经经验,稳定民工情绪,避免伤亡事故发生,总指挥部采取果断措施:这一险工地段暂停施工,集中力量突击其他工程,从中摸索出经验,再策划对鸻鹉崖集中突破。
初上鸻鹉崖受挫,修渠大军感到十分憋气,几天后各个工地不断派人到总指挥部请缨出征。总指挥部专门召开了会议,分析了鸻鹉崖的险情,决定组织各公社的精兵强将,来一次大会战。六天之内,就收到了来自全线集体和个人的申请书一万多份,报名要求参战的人员达一万五千人。根据工程需要,总指挥部批准了其中5000余名健儿的申请,编成了15个突击队直扑鸻鹉崖。突击队员们提出了自己的口号:“鸻鹉崖就是张着老虎嘴,我们也要拔掉它几颗牙。”
县委派南谷洞水库工程指挥长马有金来到工地协助指挥。在鸻鹉崖会战工地,干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商量。大家一起起五更,打黄昏,夜以继日奋战在第一线,抡锤打钎,装药放炮,哪里工程险恶,哪里就有干部坚守工地。被称为“飞虎神鹰”的老英雄任羊成率领18名勇士,每天在悬崖上除险,为建筑大军开路。经过五十多天的大会战,一条雄伟的大渠通过了鸻鹉崖半山腰。
青年洞是红旗渠的咽喉工程,洞口在林县任村公社卢家拐村西金鸡岭下狼牙山悬崖绝壁上。进口的左后方是一道深沟,岩壁陡峭,西面有形如刀削的“小鬼脸”,中间看起来快要倒下的“锅腰崖”,东面是巨石累累的狼牙山,狼牙山全部是绛紫色石英砂石,坚硬如钢,几锤下去,连个痕迹也没有。总干渠动工后,横水公社民工曾计划在这里绕山开明渠。县委和指挥部领导技术人员通过现场考察,认为开明渠线路长,费工费料,最后决定开凿隧洞,让红旗渠戳破“小鬼脸”穿山而过。
要凿通长616米、宽6.2米、高5米的青年洞,没有大型施工机械,真是难上加难。横水公社300余名青年,勇挑重担,担当起了钻挖青年洞的艰巨任务。他们在岩石上挥毫泼墨:“红军不怕远征难,我们修渠意志坚,为了实现水利化,再苦再累心也甘!”他们乐观豪迈地提出:“石头硬没有我们的决心硬,就是铁山也要挖个窟窿!”他们苦干加巧干,发明了“主攻三角炮”等方法,提高了钻洞速度,日进度由原来的0.3米提高到2米以上。靠着17个月坚韧不拔的“蚂蚁啃骨头式”的苦干硬干,终于在1961年7月15日凿通了青年洞。
全民上阵终于迎来漳河水
自1960年2月开工后,可以想见当年红旗渠的工地上,场面是何等壮观,父子同行,夫妻并肩,几代人走在一支队伍里,全家人编在一个施工队;锣鼓喧天,红旗漫卷,尘在飞,土在扬,不是去打仗,胜似上战场。没有水泥自己烧,没有炸药自己制,出现了“铁姑娘”“青年团”“神炮手”“凌空排险队”等动人事迹,连小学生放学后都要捎块石头送到山上,真是全民皆兵、万众一心。
在困难时期,参加修渠的干部民工每人每天只有一斤粮食、1.5公斤蔬菜,完全是靠着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险滩峡谷之中;没有款项、物料自己筹,不会技术干中学,知难而进,坚持苦干10个春秋,逢山凿洞,遇沟架桥,硬是削平了1250个山头、架设152座渡槽、凿通了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共挖砌土石垒筑成宽2米、高3米的墙,有人形象地比喻,说可以纵贯祖国南北,把广州和哈尔滨连起来。
1965年4月5日,红旗渠总干渠通水了,林县人民举行了隆重的庆祝仪式,下午2点,杨贵宣布:“开闸放水!”,看着漳河水流进了林县大地,干部群众和民工们都流下了热泪。从1965年9月起,林县人民开始建设红旗渠三条干渠,这期间还建设了不少艰难的工程:夺丰渡槽位于二干渠上,全长413米,是红旗渠上最长的渡槽;曙光洞,全长4000米,穿越比分水岭地地势还要高的火石山、豹子山、卢寨岭三座峻岭,地址结构特别复杂,是整个工程中规模最大最难的工程,他们克服重重困难按期完成,到了1966年4月,红旗渠一干渠二干渠三干渠全部竣工。此后的红旗渠建设,转入总干渠加高加固和支渠配套,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竣工。红旗渠共建设了干渠、分干渠10条,总长304.1公里;支渠51条,总长524.1公里;斗渠290条,总长697.3公里;农渠4281条,总长2488公里。
红旗渠——这穿行在太行山上的几千公里干支毛渠,犹如人间天河,更像是太行上的红飘带,不仅一举解决了林县60万人民的用水困难,而且诞生了传承至今的红旗渠精神。红旗渠成为了一道绝美的风景,光耀神州大地。
(新媒体责编:xmtqyd)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