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深阅读

    以船为家、以苦为乐:随远望6号船远行

    8月下旬,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在太空驻留已逾两个月。关注航天员的有千千万万的普通人,也有像远望6号船船员这样参与此次航天任务的群体。

    将时针拨回到5月下旬的一个早晨,细雨中,一艘万吨巨轮迎着晨光缓缓驶离江岸。这是我国第三代航天远洋测量船远望6号休整不到半个月后再次出海,奔赴万里之外的预定海域,执行天舟二号和神舟十二号任务的海上测控任务。

    “欢迎大家乘坐远望号专列,我们的下一站是——星辰大海!”远望6号船船员倪栋梁响亮地说。

    作为随船,见证了远望6号船出海探天的不凡经历,近距离感受到“远望人”以船为家、以苦为乐的精气神。

    远望船不可替代

    精准捕捉航天器的飞行过程,保证航天器入轨和在地球外的高难度活动

    初次登上远望6号船,最吸人眼球的,莫过于甲板上的巨型“大锅”,它们就是船上的测控天线和通信设备。

    测控天线用来“看”天上的飞行器,天线频段不同,用于不同类型的航天器发射任务。远望6号船测控系统分管负责人魏连魁指着其中一口“锅”说,那就是我国首套船载X频段测控天线,主要执行探月、火星等深空探测任务。

    说起航天事业,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坐落在大漠深处的发射场和一枚枚火箭、一艘艘飞船。实际上,将卫星、航天器送入太空,离不开分布于陆地、海上和天上的测控系统,它们负责精准捕捉这些航天器的飞行过程,保证航天器入轨和在地球外的一系列高难度活动。航天远洋测量船也因此在航天任务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简单来讲,因为地球是圆的,国内陆地上能看到的天空是有限的。我们的船是移动的,南北纬60度以内,只要是有海的地方,我们就能灵活布置观测点,完成测控任务。”魏连魁解释说。

    1965年,为了研制运载火箭的需要,两艘2万吨级的高级海上测量船应运而生。1977年,随着远望1号、2号船相继下水,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航天远洋测量船的国家。自那时起,远望船驰骋南北半球,填补了我国航天测控的盲区,将我们仰望太空的眼睛延伸到深海大洋,在我国航天测控领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一次次的技术飞跃,2008年交船的远望6号船已经是我国第三代远洋测量船。

    这一趟出海,幸运地在现场见证了两次航天测控任务。

    5月29日晚8时,发射前约一小时,船上的指挥大厅内已坐满身着“蓝大褂”的技术人员。大厅里除了调度口令、调度员之间的低语交流与翻看资料的沙沙声,没有其他多余的声音。

    “预备。”

    “1分钟准备。”

    “50秒预备。”

    …………

    坐在最后一排,紧盯大屏幕,心已经提到嗓子眼。

    “点火!”从遥远的文昌航天发射场传来的口令判断,火箭已经顺利点火升空。果然,数分钟后,船上雷达显示器上信号光点一闪。

    “长江6号发现目标!”调度员彭保童向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大声汇报,“长江”是远望号船队在任务中的代号。

    …………

    “长江6号跟踪结束。”

    “热烈祝贺天舟二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大厅内响起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

    6月17日9时22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发射数分钟后,调度员李建川向北京航天飞控中心高声汇报:“长江6号发现目标!”

    当飞船和火箭分离后约2分钟,远望6号船成功将北京航天飞控中心传来的“太阳能帆板展开”指令注入飞船,这是远望6号船向神舟十二号飞船发出的第一条极其关键的指令。接到指令后的飞船缓缓打开帆板,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又根据远望6号船的数据做出判断:太阳能帆板展开正常!由此,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顺利开启了与天和核心舱交会对接之旅。

    “我们也为逃逸后的跟踪测量做了应急预案,如果飞船自主交会对接异常,我们也要尽最大能力提供应急测控支持。”远望6号船副船长徐正峰说。

    在正常跟踪任务结束后,远望6号船又在原海域等待约6个半小时,直到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自主交会对接完成,形成组合体,远望6号船才正式退出此次发射任务。

    从1980年5月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发射,到神舟飞天、嫦娥探月、北斗全球组网、火星探测,再到2021年空间站建造一系列任务的实施……在探索太空、实现航天强国梦的每一个关键节点上,都有着远望船的身影。

    不断提高测量精度

    克服船体颠簸等带来的测控误差,成功应用无人机进行海上标校

    湛蓝的天空云卷如丝,海水碧蓝,如镜如绸。

    “放球!”

    魏连魁一声口令,甲板上的工作人员松手,载着信标球的气球随之飘到空中。船上的测控天线在气球升空后对气球内的信标进行跟踪,以此对天线参数进行标校,目的是提高天线的测量精度。

    浩渺无际的海面上,来自大洋深处的海风呼啸盘旋,巨大的海浪一刻不停地扑向船体,即便是行驶在最平稳的海域,平均浪高也达1.5至2米。

    海上测控与陆地测控最大的不同,是船舶行进在茫茫大海上,无时无刻不在移动,船体的颠簸摇晃与自身形变都会给测控数据带来误差。

    “船上的天线会受温度湿度影响,就像是用尺子前,如果这把尺子因热胀冷缩变了形,5厘米读出来就不是5厘米。标校就是先把尺子校准。”远望6号船测控系统工程师、信息通信工程专业博士顾新锋这样描述。

    航天测控对精度要求极高,测到的数据一旦达不到精度要求,就意味着前功尽弃。“不断提高测量精度,成为远望船一代代技术人员的不懈追求。”魏连魁说,海上测量就是一场与误差的持续作战。

    气球放飞后1小时左右,二层甲板上又架起了弹射器,开始放飞标校无人机。顾新锋就是远望6号船上标校无人机项目的负责人。

    说起无人机,顾新锋身上有不少故事。

    几年前,无人机用于海上标校极其少见。“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顾新锋撸起袖子便干了起来,这一干,就是6年。

    经历过续航能力不足、抗风能力差,飞上去了找不到、收不回来,或者直接栽进水里捞不回来,许多人认为把无人机用于标校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直到2018年,小小的无人机终于具备了执行任务的初始条件。到2020年,历经重重困难和无数次改造的无人机终于能一次稳定飞行达60分钟,并实现多个频点的自如切换,相当于一次放飞可以实现多个信标球的释放效果,大大节省了标校成本。

    2020年7月,远望6号船远航执行火星探测任务。一架无人机从甲板上弹射而出,如离弦利箭快速飞向天空。很快,驾驶室里有人好奇地探出头来,接着,闻讯赶到甲板来的人也越来越多,每个人都仰头望向天空,眺望那早已不见身影的无人机。1小时后,无人机精准俯冲到后甲板上早已搭好的回收网上,稳稳降落。人们热烈鼓掌,打心眼里为这个船上诞生的“宝贝”高兴。

    当时,海风又暖又咸,抖落满头的汗,顾新锋的脸上满是笑容。

    每次出行都是探险之旅

    大海气象多变,既要保证航行安全,还要按时按点赶到任务点

    晚上8时,远望6号船的驾驶室里漆黑一片,只有航海岗位几排显示屏上闪烁着微弱光亮,船上24小时始终有人值班。

    “老话说,行船打铁磨豆腐,都是不容易的事。但我们要有大洋般的心胸,才能为航天事业出好力。”远望6号船航海系统负责人赵虹说,“执行任务的时候,既要保证航行安全,还要按时按点赶到任务点,绝不能耽误时间,全速开船、日夜兼程都是常有的事。”

    赵虹已经开了16年船,身板健硕,步伐矫健,白天的时候会戴一副墨镜,在开阔的驾驶窗户前来回察看。“在船上吃鱼,不能说‘翻过来’,要叫‘掉个头’;不能说‘下饺子’,要叫‘吃饺子’。”他半开玩笑半当真地说。

    “那可多了!”问及远望6号船经历过的大风大浪时,赵虹这样答道,“如果平均浪高超过4米,就会像山一样,船钻进去,再钻出来。站在驾驶室里眼前就是一片白,因为全是风卷起的浪。”

    远望6号船气象负责人张航告诉我们:“大海上气象多变,我们在海里只是一叶扁舟,台风就像神出鬼没的地雷,我们的工作就是扫雷。”

    出海探天,先要扫海平浪。

    1984年4月,我国发射第一颗地球同步卫星,当时执行任务的远望2号船要远赴南太平洋海域执行测星任务。

    开进海域之前,船员偶然从海图上发现了一个不明性质并加注了危险线的区域。那个时候的远望船可以精确测量航天坐标,却没有能力进行海洋地质调查。

    为了船舶安全,经过多次商讨,远望2号船决定进行一次扫海,开始像牛犁地似的在半径75海里的海区来回搜索。

    “停车。放水砣。”船长发出命令。

    水手抡起胳膊,牵着绳子将一个铅块高高抛起,“嗖”一声,落入大海,激起不小的浪花——没到底,再扔一次。仍未到底,船长松了口气:“继续前进。”

    就这样,花了7天7夜,航行1000多海里,定了近千个船位,远望2号船终于开出一片安全海域和一条3300海里的安全航线。

    如今,近40年过去,尽管船上已配备先进的海洋测深设备,然而面对深不可测的大海与难以把握的海上气象,每次出行都可以说是一次未知的探险之旅。

    张航说,2020年8月,远望6号船第一次到大西洋,预报前方海况可能极其恶劣。“如果从上空看的话,就能看到好望角周围有很多来自南极大陆的绕极气旋,我们必须得想办法躲过去。”

    远望6号船决定在两次绕极气旋之间绕行好望角。然而气旋密度越来越高,紧急气象会商时,屏幕上画出一条条备选航线,宛如一张织成的蛛网。贴岸航行方案最终确定,因为靠近岸边,浪会稍微小一点。于是,在危机四伏的好望角海面,远望6号船以既保证船舶安全又能顺利抵达任务海域的最低速度缓慢前行。即便这样,绕行的近30个小时里,船体经历的升沉、摇晃、颠簸也是前所未有的。

    涂超当时是一名刚上船不久的航海员,负责驾驶室瞭望工作,贴岸航行的航程海底礁石情况较为复杂,还要时刻关注与来往船只保持距离。涂超的晕船反应极其严重,为了不耽误工作,他随身带上塑料袋,边吐边工作,30个小时下来,嘴唇已然不见一丝血色……

    这次跟随远望6号船出航,已经行驶到赤道附近。天黑以后,赤道附近墨蓝色的天空之上,云层是大片大片的浮白,南十字星和北斗七星都躲进厚厚的云层。

    就在这样的夜晚里,驾驶室中时刻有几双警觉的眼睛盯着海面一切动静,船舱油水管道旁有身着蓝色工装服巡逻的身影;靠近后甲板的厨房里,后勤人员为值夜班的船员准备着夜餐……

    远望6号船就这样航行在辽阔的海天之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以船为家、以苦为乐

    “远望人”乐观的精神与奋斗的豪情感染了每一个人

    “最浪漫的事就是绕着甲板跑累了,直接一躺,身下枕着汹涌波涛,仰面是满天繁星。”聊起船上的生活,李建川满脸笑意。

    说到船上生活与岸上的不同,轮机系统技术员鹿佳捧出几摞电话卡。“这还不是全部,全部加起来少说有上千张。”尽管现在船上通信设备已日趋先进,但这些电话卡还是承载了一代代“远望人”诉不尽道不完的陆海情。

    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远望船执行任务的密度越来越高。2020年,远望6号船的船员们全年基本都在海上。2021年,在这次任务前,远望6号船已出航2次,累计出航已达130天。为了保证任务完成,船员们从解缆起航的那一刻,就与父母、爱人甚至襁褓中的婴儿隔岸告别,将牵挂深埋心底。

    走进轮机长胡存的办公室,发现里面已经架好一台机器,站在两米开外的胡存正比着“胜利”的手势录制视频:

    “小姐姐,你明天就要加入少先队了,爸爸真为你感到骄傲;小弟弟,你一定要好好吃饭,让身体长得棒棒的,爸爸在这里祝你们节日快乐!”

    原来,第二天是儿童节,轮机系统的“爸爸们”都在给孩子和家属录视频。在集体录的长视频里,爸爸们喊完儿童节快乐,接着大声喊道:“妈妈辛苦了!”

    在船上,经常能听到类似这样的广播:“在我船圆满完成任务,即将跨过赤道之际,后方传来喜讯!轮机系统李乙迈于2021年4月3日21点20分二胎喜得贵子,7斤6两,母子平安,凑得‘好’字!”

    那一瞬间,船舱内被一片欢呼与祝福声淹没,人们将“新爸爸”簇拥起来。“新爸爸”脸上挂着欣喜,和大家打趣笑闹,背过身拿起电话,听到话筒里传来的啼哭声,远在大洋上的七尺男儿眼角瞬间湿润了。

    妻子待产却不在身旁,密集执行任务一再推迟婚期,无法陪伴孩子长大、在老人身旁尽孝……普通人日常的亲情慰藉,常年漂泊海上执行任务的“远望人”却无法体验。

    “得知又要紧急出发后,老婆‘啪’地挂了我电话。过了一会儿又给我打过来,问我需要买什么东西带着。”提到这次任务,船上人力资源部主任罗海艇说。

    “以船为家、以苦为乐”,上船后我们经常看到这一标语,与“远望人”接触多了,才明白这8个字绝不是一句标语那么简单。为了缓解船员们长时间在海上可能产生的焦躁情绪,曾有心理医生随船。在海上漂了几个月后,那些心理医生先受不了了,最后还要船员们去安慰心理医生。

    吃得好不好,对于常年漂在海上的人来说,对心理状态也十分重要。

    “开到赤道附近的时候,冷冻柜里零下18摄氏度,外面温度30摄氏度,里外近50摄氏度的温差,我们都得戴上护膝。”在冷库里,仓库管理员王硕逐一介绍船上的菜品。“所有食材都有食用顺序,保质期短的先吃,保质期长的后吃。像今天吃的豆芽是我前两天发的,一般一次发10斤豆子,能发出四五十斤豆芽,吃个几天。”

    “船开行25天以后,吃的蔬菜基本就是土豆、白菜、包菜、娃娃菜、南瓜、冬瓜、山药这些了。”王硕说。

    其实,刚一上船,就有后勤系统人员送来维生素片。当时还有些纳闷,直到出海的第十七天,食堂里开始见不到绿叶菜,才体会到维生素片的必要性。一位老船员笑着说:“像我们经常出海的,媳妇都知道,回去第一个星期家里绝不能做土豆、冬瓜、南瓜。”这句话,引发人群中一阵笑声。

    爽朗的笑声中,是“远望人”乐观的精神与奋斗的豪情。这笑声,感染了在现场的每一个人。此时,抬眼望去,只觉得舷窗外的太平洋更加壮阔!

    (新媒体责编:xmtqyd)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