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深阅读

    70年,航道建设谱写辉煌诗篇

    七十载巍巍风雨,似锦韶华写荣光。

    航道作为水路运输赖以发展的重要基础,为水运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强支撑。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航道经历了70年峥嵘岁月,在探索中砥砺前行,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 伴随着中国经济腾飞,谱写了一段段灿烂辉煌的历史篇章。

    航道建设大提速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航道面貌十分落后。我国内河航道航道里程7.36万公里,机动船航道里程仅 2.42万公里,几乎处于天然状态,礁石林立,航道窄弯浅险;浅滩密布,航道蜿蜒曲折;基础设施数量少、质量差,严重制约着我国内河运输的发展。

    航道是航运发展的基础。为了航运的发展,70年来,我国航道人对内河航道上的碍航滩险进行了艰苦整治,开启了航道建设发展的伟大征程。困难重重却激情飞扬,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干部群众和工程技术人员冒酷暑、战严寒,围堰吹填、炸礁治滩,航道人展现了气壮山河的强大力量,用满腔热血和辛勤汗水,谱写了一曲奋斗赞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

    从50年代初至80年代末,航道进入逐步恢复发展阶段。

    在这一时期,1957年全国内河航道里程达到14.39万公里,比建国初增加1倍。1962年又进一步发展到 17.28万公里,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这个时期,国家重点对川江航道进行系统治理,共整治滩险123处,清障115处,彻底治理了滟澦堆、碎石梁、王家滩等著名碍航滩险和礁石,成功整治了鸡扒子大滑坡,并设立航标,实现了川江夜航。

    以京杭运河扩建工程为重点,开始大规模内河航道整治。其中,徐州—扬州404公里河段,共计投入资金2亿元,先后参建人员达123万人,在当时的中国绝无仅有。

    随着航道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内河航道网初步形成,航道成为水运经济大动脉。内河水运开始逐步恢复,货运量以年均4.3%的速度增长,到1990年达5.8亿吨。

    进入90年代,我国由计划经济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水运建设资金投入力度在不断加大,以内河水运主通道建设为重点,实施了一批航道建设项目,内河航道进入全面建设发展阶段。1994年,以长江中游界牌水道整治工程为标志,拉开了长江中下游航道系统治理的序幕,并首开长江沙质河床航道治理的先河。1997年底投资155亿元开始的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1998年千吨级以上航道达8411公里,1999年水深1米以上航道达到6.02万公里。这一时期,航道等级结构明显改善。

    进入21世纪,内河航道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07年国家发改委与交通部联合印发了《全国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2011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内河水运发展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期。

    以“两横一纵两网”航道为重点的水运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带动了内河水运行业的全面发展。这一时期,长江、珠江、淮河水系河段均可通航,其中长江干线航道的年运输量超过11亿吨,相当于 16条京广铁路的运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做出了“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战略部署,将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交通运输部提出建设“四个交通”推进交通运输行业转型升级,内河水运由注重基础设施建设转向更加注重运输安全、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由此,内河航道开启了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70年后的今天,内河航道建设的成就令人瞩目,从早先的“瓶颈制约”,改善为“总体缓解”,又跃升到“基本适应、适度超前”。目前,我国内河航道里程12.7万公里,位居世界内河第一。长江干线年货物通过量达到26.9亿吨,连续多年位居世界内河首位。

    装备技术实现更新换代

    航标作为航道最直观的外在表现,标示着航道的界线,为航行船舶指示着正确的方向。

    1949年,我国内河航标数量极少,仅长江有少数航标灯,不能保证安全通航。

    70年来,随着新光源、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从 40年代不见灯,50年代煤油灯,60年代电器灯,70年代电子灯,80年代发光二极管灯,到现在具有自主产权的 LED 太阳能一体化航标灯,航标灯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天翻地覆。航标建设逐步向电气化、机械化、数字化、智能化、景观化转变。新时代的航标灯,以数字化的管理方式,通过提升航标功能、改善视觉效果、规范航标作业、优化航标配布,成功实现一种更安全、管理维护更简单的管理措施。

    我国航标建设经过“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如今,多功能太阳能一体化航标灯,包括航标灯灯具、加速度测量模块、视频图像采集与压缩模块、远程监控软件等,能通过超声波测距时刻监测周围船只距离,对进入危险范围内的船只做出报警动作,通过测量航标灯运动的加速度判断是否被撞……

    作为航道维护管理的基础,航道测绘工作有了巨大的变化,航道测绘手段装备日渐丰富和精良。早期,绝大多数单位的测量,从控制、计算、成图,各道工序大多停留在传统的手工作业上,测绘外业仪器也是普通光学仪器。随着航道事业的发展,已开始大量应用载波相位差分技术(GPS-RTK) 定位技术、多波束扫测系统、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测 流技术,完成了外业测量方式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换。通过引入无人机、无人船等先进技术,实现立体化观测, 不但降低了安全风险,还能极大提高效率和效果。以往一个测量队十几天的工作量,如今靠无人机、无人船,一天就可以完成。后期通过软件处理,还能够得到三维模型,可以直观、定量评估整治建筑物效能。

    70年来,航道测绘服务已遍及我国400余万平方公里海域,测量业务从港口航道走向近海水域,覆盖我国沿海航路,电子海图发行41万幅次,信息服务能力明显提升。长江航道局通过实施数字航道工程,进行长江干线航道设施的实时监测和航道数据的电子化,最新航道数据,航道图、水深、水位均与航道部门实现同步更新,航道人可随时随地、每时每刻掌握航道情况,全力维护好航道。

    随着航道装备实力的快速提高,技术装备快速升级,各种类型的维护船陆续登场。通过探索新型清洁能源的运用,研发出新型纯电动航道维护船。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相关疏浚技术,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我国已经掌握了先进挖泥船的核心技术,彻底摆脱重型挖泥船依靠进口的历史。目前,完全由我国自主设计、自主制造的重型自航绞吸船“天鲲”号在当今挖泥船技术中处于世界最高水平。

    航道维护提升经济效益

    在航道维护方面,新中国成立初期,没有维护尺度标准的概念。1953年,在参考原苏联内河航道经验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航道标准深度。1956年宜宾到重庆段维护水深为1.8米,重庆到宜昌段为2.6米,宜昌到武汉为2.8米,武汉到上海为4.0米,大部分河段不能夜航。

    航道的安全和畅通需要维护,需要不断疏浚加深以提高航道的通过能力。在一次次攻坚克难中,航道人挺起钢铁脊梁,始终把担当与奉献,落实在自己的行动中。

    开启长江航道“深下游、畅中游、延上游、通支流”建设,对干线航道进行了大规模整治建设,20余段重点碍航滩险得到了有效治理。

    实施西江、北江、右江、北盘江—红水河、柳江—黔江等航道扩能升级工程,珠江水系航道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干支衔接、区域成网、江海贯通的珠江黄金水道骨架基本形成。

    实施“645工程”,有效解决长江干线航道“两头深、中间浅”问题,形成一条串起湘、鄂、赣、皖四省的“水上高速公路”。

    经过70年的整治建设和大力维护,内河航道的通航尺度大幅提升。目前,全国等级航道里程已经达到 6.61万公里,航道的通航尺度大幅提升。如今我国疏浚能力已经大幅提高,目前我国疏浚企业年疏浚能力突破10亿立方米,成为世界第一疏浚大国。

    今天,“两横一纵两网十八线”的内河高等级航道骨架基本形成,干支线航道网不断提档升级,形成跨省干线航道网络和江海直达运输体系。水路运输业蓬勃发展,呈现出“船便于行,货畅其流”的繁荣景象。

    将生态环保理念和要求贯穿于航道管理、养护的全过程, 实施生态示范工程,改善航道区域生态环境质量。面对荆江航道整治这个“世界级难题”,航道人创造性地提出了基于航道滩槽联动性的“固滩稳槽”整治新方法,研发了系列长河段系统治理整治建筑物新结构、新工艺,探索了贯穿生态保护新理念的航道治理技术,形成了大型枢纽运行下长河段航道系统整治成套技术。这样的做法,在改善航道条件的同时, 能够有效保护荆江河段动植物生境,维持生物多样性指标, 实现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存。2014年,荆江工程被交通运输部列为“全国生态环保示范工程”。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航道人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始终坚持开拓创新精神,围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理念,朝着“畅通、安全、绿色、高效”的发展目标快步迈进,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谱写更加辉煌的崭新篇章!

    (新媒体责编:zfy2019)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