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欢迎全世界投资者到海南投资兴业,积极参与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共享中国发展机遇、共享中国改革成果。”今年4月13日,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发出邀请。
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5个多月来,海南成为人才集聚的高地、企业竞相落地的宝地、改革开放的试验田。
出台政策 吸引百万人才进海南
30年前,“十万人才过海峡”,各路人才奔向大特区推动海南开发建设。
30年后,今年5月13日,海南省发布了《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计划(2018—2025年)》,再次向天下英才发出召唤。
海南是小省,经济实力弱,人才愿来吗?
今年5月份,针对自贸区管理人才紧缺状况,海南面向全国发出求贤书,600个紧缺人才岗位,共有1.4万余人报考。
这样的火爆场面,在6月23日至27日海南省连续举行的3场“招才引智”专场招聘会上重现。3场招聘会吸引了大量留学归国人员、硕博毕业生等高素质人才,省外人才简历数量占招聘会简历总数的30%。
海南为何能够吸引大量人才?
专程从内蒙古呼和浩特“打飞的”来应聘的留学归国人员孙志勇表示,他看好海南未来的发展,在海南他能够找到满意的岗位。
为了吸引人才,海南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围绕户籍、就医、子女就学、配偶就业以及住房等,海南省及时出台一系列措施,充分激发了各类人才来琼干事创业的意愿和激情。
早在《行动计划》出台之前,海南省就出台了《海南省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实施办法(试行)》,明确高层次人才子女申请就读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免试就近入学”;按照《行动计划》的落户政策,海南放开了人才落户限制:全日制大专以上学历、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等人才,可在海南省工作地或实际居住地落户……
30年前的“十万人才下海南”,创下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初期的恢弘图景,为海南的改革开放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30年后的“百万人才进海南”,则为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对标先进 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
把“到海南投资兴业”的市场热情转化为投资海南的真金白银,关键要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用这个“软实力”吸引一流的企业、留住一流的企业。在海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看来,一流的营商环境对于推进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至关重要,是推动海南成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新标杆的关键之一。
营商环境差,企业会“用脚投票”“后会无期”。对于这个话题,加拿大籍华人、海南枫华动漫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阎宏感触颇多,“我在海南创业5年了,接单不少,但工作完成后,有时却拿不到钱,甚至还曾受到刁难”。
看到问题,海南对标先进,通过实施“放管服”改革等一系列举措,使营商环境大大改观。“我们要让审批程序越来越简,让监管能力越来越强,让服务水平越来越高。”海南省政府副秘书长、政务中心主任郑锋说。
截至目前,海南省已建成实现省、市县、乡(镇)和村(居)全覆盖的全省“一张审批网”,实现网上审批和审批信息高度共享和公开,走在全国前列。
“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齐鲁制药(海南)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文民这样解释营商环境对于企业的重要性。该公司水针、冻干粉针生产车间项目从开工到建成运营,审批事项由原来的18项精简到2项,仅用不到百日就建成试车。
3个月来,海南省对接的企业超过300家,签署各类投资合作协议60余个,并达成近百个合作意向。其中,签署协议和达成合作意向的不乏国内外行业巨擘。
集聚世界级企业 建设投资宝地
优越的营商环境、有利的发展政策,让海南成为世界级企业眼中的宝地。
海南省商务厅9月2日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海南自5月20日开展百日大招商(项目)活动后,与世界500强、全球行业领军企业和知名品牌企业签约项目126个,落实项目74个、在谈项目370个。74个已落实项目中,世界500强企业项目19个、行业龙头企业项目19个、知名品牌企业和机构36个。
在吸引企业进驻的同时,海南特别重视发展总部经济。5月20日,《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总部经济发展的工作意见》和《海南省总部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发布。6月6日,海口市、三亚市出台具体总部经济扶持政策。
今年以来,海南省已与中央企业开展了两轮战略对接,中国旅游集团总部迁入海口正是在今年7月初省政府与央企首轮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上敲定的,短短两个月后,协议就得到了落实。9月12日,中国旅游集团国内总部正式从北京迁入海口,注册资本高达158亿元,成为中国旅游集团的里程碑事件。
“不同于以往自下而上的方式,本轮战略合作从一开始就由省政府与央企总部搭建顶层合作框架,市县和央企下属企业负责具体落实战略合作内容。”海南省国资委主任倪健说。
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海南省委书记刘赐贵表示,当前,海南发展遇到了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得到了最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海南必须更加珍惜时机、乘势而上,加快建设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生态宜居、人民幸福的美好新海南。
(新媒体责编:news1166)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