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源不断的物资,通过这条由绳索搭建的生命通道运进洞穴深处。
周亚辉一步一滑,和同事们一起在洞穴中铺设绳索通道。
“夜里听到雨声,我突然惊醒,就怕洞里的水又上涨了。一看时间,我这才想起来,自己已经回到北京了。”连绵的阴雨天气,让刚刚从泰国飞回北京的王珂还有些不适应。王珂是平澜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回想起两周前他和同事一同参与泰国足球少年队的救援工作,依然有些激动。
在这次史无前例的救援行动中,王珂和7名同事提供的绳索技术,保障了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也正是这条连接着洞穴内外的绳索通道,保证了抢险的顺利进行。
用专业赢得尊重
“事情发生后不到24小时,我们就获得批准,飞抵泰国,准备实施救援工作。”王珂说,这次救援工作对于他和同事们来说,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挑战,难度超过了以往任何的救援。
参与救援的队员都是在国内救援中“身经百战”,有着十年以上的丰富经验。但是,当大家来到营救现场的时候,还是被难以想象的困难给震住了,洞外连绵不断地下雨,洞内不断上涨的水位,洞穴里怪石嶙峋,水下又是水流湍急、能见度极低……
“头盔顶灯能够照出的距离不到10厘米,伸手不见五指,而且洞穴内水流湍急。”有着七年多潜水经验的周亚辉是王珂的同事,去年9月份,在河北唐山潘家口水下长城探索项目中,两名国内顶尖潜水员失踪,他也参与了其中的搜救工作。和开放式的水域救援相比,水下洞穴救援稍有不慎就会发生危险。“开放式的水域,遇到危险,只要浮出水面就好,而洞穴救援就像是在一个封闭的箱子里,如果遇到险情,找不到出口,不仅救不了人,连自己都有可能发生危险。”来到泰国的第一天,周亚辉发现,对于中国的救援队,国际救援力量一开始持怀疑的态度。毕竟,美国派出的是营救特种兵的特种部队(PJ),而英国、澳大利亚的世界顶级潜水员也聚集于此。“我们跟他们进行沟通之后,人家一听我们说的都是行话,并不是来凑热闹的,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就这样,王珂和同事们专业的救援,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大家坐在同一张桌子旁,探讨营救方案。
三天铺设4公里救援通道
在营救过程中,营救方案一改再改,最终经过探讨和协商,救援人员敲定了方案,即搭建一条“生命通道”,让被困的12名少年和他们的教练按“原路”返回。这条连接洞穴内外的“生命通道”是用绳索打造的,这样一条水上和水下救援的绳索通道长度要4公里。而在国际顶级潜水员云集的救援队中,能够搭建这样一条生命通道的专家,只有中国的救援专家。
从方案敲定之后,周亚辉、王珂以及其他6名同事立刻着手绳索的铺设工作。救援用的绳索是静力绳,没有弹性。“水下的绳索铺设相对简单一些,但是水面上的就比较费劲了。”周亚辉和同事们发现,露出水面的路段十分湿滑,而且洞穴内能见度太低,稍有不慎,脚就会卡在石缝中受伤,甚至发生骨折。在铺设绳索的过程中,周亚辉和同事们时而从水下走,时而要浮出水面。大家不仅要背着气瓶等潜水设备,还要背着铺设救援通道的绳索,每个人身上的装备都有30斤重。“有的设备是透水的,浮出水面后,水可以自己流走,有的设备就不行,必须要把口敞开,才能将里面灌进去的水倒出来。”短短三天,周亚辉和同事们每天只休息五个小时,大家赶着时间,搭建了一条由绳索组成的生命通道。在做好绳索通道后的第一天,190个气瓶就通过绳索的牵引,顺利抵达泰国足球少年队被困的地点。 李环宇 张林 文并图J002
对话
救援中不可缺少中国力量
北京晚报:作为民间的公益组织,如何看待这次救援行动?
王珂:我所在的平澜公益基金会是今年4月份刚成立的,但是基金会里的救援人员都是有着十多年以上救援经验的专家。因此,可以说这次救援成功的背后既有基础也有实力。这几年,中国在国际地位上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有些场合中国是不能缺位的,这是大国的责任。这次救援与洪水有关,洪水来得快退得也快。一开始,我推测洪水退后,孩子们就会从洞里面平安出来。若是贸然行动可能会浪费资源,又显得不专业。后来,随着救援工作的阻力越来越大,泰国举国上下对此次救援高度关注,平澜公益基金会接到了泰中文化促进委员会的邀请,在得到外交部门的支持后,我们立刻组建救援分队,携带水下机器人、救援绳索、潜水设备赶赴泰国参与搜救工作。
北京晚报:这次救援活动,救援人员面临哪些挑战?
王珂:洞穴救援危险系数极大,尤其是当地几天的大雨,导致洞穴内水流不仅湍急,而且还十分浑浊。这次洞穴救援,我们都没有拍摄水下救援过程的照片,因为洞穴内的环境十分复杂,最窄的地方直径只有38厘米,身材魁梧点儿的潜水员根本过不去。
北京晚报:这次救援活动,我们和国际救援相比,有哪些不足?
王珂:这次救援是我们在参与国际救援上一次成功的“亮相”,同英美等国的救援队一样参与到救援一线,成为核心救援队中的成员。并且在每次救援出发前的动员会上,各国救援队都会听取中方的建议,这就说明中国的救援技术并不比其他国家的差。事后,一位参与此次救援的外国潜水专家Mikko教练说,中国救援队派出的潜水专家和绳索专家,在这次救援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技术上,国内的救援技术可以说是处在世界一流。但是在经验上,我们还有一定的差距。比如在将被困的孩子们带出洞穴的过程中,国际救援人员使用让孩子们镇定的办法,有效地预防了在救援中可能发生的意外。因为水下救援不比其他救援工作,人在受到惊吓情况下,手脚就不受控制,如果将自己脸上的面罩或者救援人员身上的设备打掉,那么大家都可能发生意外。
北京晚报:这次救援工作,国内救援人员又有哪些收获和感受?
王珂:我们这8名救援人员的救援经验非常丰富,从2008年汶川地震开始,就频繁奔波在各种灾难现场参与救援。一开始大家都是凭借着热情来的,但是这次和英国、美国的专业救援人员一起工作后,我们也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一些东西,那就是不是我们擅长的事儿,就不要勉强自己去做,毕竟激情替代不了专业。
(新媒体责编:wb001)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