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铁路

    钢铁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成型

    钢铁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成型

    将着力优化产业布局,提升绿电使用比例,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

    近日,获悉,中国钢铁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以及碳中和技术路线图已基本成型。总体来看,方案突出源头削减、严格过程控制、强化末端治理,直指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

    业内人士表示,推动钢铁行业碳达峰是“碳达峰”十大行动之一,对钢铁工业来说,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钢铁行业需要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

    今年3月,中钢协透露钢铁行业“碳达峰”“碳中和”初步目标。2025年前,钢铁行业实现碳排放达峰;到2030年,钢铁行业碳排放量较峰值降低30%,预计将实现碳减排量4.2亿吨。钢铁行业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排放总量在工业行业中均居前3位,钢铁行业降碳势在必行。

    “严禁新增产能是‘底线’和‘红线’,巩固去产能成果仍是今后行业重点任务之一。”有关人士表示,随着钢铁企业技术、管理提升和原料结构变化,单纯的产能控制已难以遏制国内钢铁产量的快速增长,必须“双管齐下”。在总量难以大幅下降的背景下,超低排放工作仍是重要抓手。

    目前,全国超过230家钢企约6.5亿吨粗钢产能已完成或正在实施超低排放改造。截至2021年10月末,已有涉及6个省的26家钢铁企业公示,其中19家企业有组织排放、无组织排放、清洁方式运输全部公示,7家企业部分公示。但公示钢铁企业数量不足全国钢铁企业总数的5%。

    上述人士指出,目前部分钢企对超低排放改造的认识不足,很多企业还在观望,严重滞后于时序进度。此外,部分企业对改造的复杂性认识不足,采用不成熟脱硫脱硝技术,无组织排放,清洁运输、环境管理、在线监测和规范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甚至存在企业伪造生产记录、做两本账、排放监测数据造假等行为。

    “未来必须将超低排放贯穿于全工序、全流程、全生命周期。”该人士表示,将通过税收、差异化环保管控、差别化水价、电价,进一步加大对完成超低排放改造企业政策支持力度。

    除了基础的“能耗双控”外,将重点推动绿色布局、节能及提升能效、优化用能及流程结构、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应用突破性低碳技术。

    上述人士表示,钢铁行业要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还需要优化产业布局。提高短流程电炉炼钢产量比例,解决长流程炼钢高耗能、高排放问题。优化炉料结构、优化产业链,大幅减少独立烧结、独立热轧、独立焦化企业数量。优化能源结构,实施燃煤工业炉窑清洁能源替代,淘汰煤气发生炉、提升绿电使用比例。在运输结构方面,提高厂外物料和产品清洁运输比例,中长途实施公转铁、公转水,中短途采用管廊或新能源车辆;厂内全面实施皮带、轨道、辊道运输系统建设,最大程度减少厂内汽车运输量,取消厂内物料二次倒运。

    此外,当前钢铁行业集中度仍然偏低,下一步应加大兼并重组力度,整合优化资源。同时,加大铁矿石等资源保障力度。

    头部企业降碳布局已提速。作为中国最大钢铁企业,也是目前年产量排名全球第一的中国宝武明确,力争2023年实现碳达峰,2030年具备减碳30%的工艺技术能力,2042年碳排放量较峰值降低50%,2050年实现碳中和。

    “2020年中国宝武的粗钢产量达到1.15亿吨,分布在17个钢铁基地。中国宝武的钢铁制造长流程占比近94%,碳减排对中国宝武有着比同行更严峻的挑战。”中国宝武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德荣表示,中国宝武带头实现碳中和责无旁贷。

    “去年我们直接叫停了湛钢原本的高炉方案,计划加快低碳冶金技术发展力度,实施焦炉煤气的氢基竖炉工艺建设。”陈德荣说,开发氢基竖炉直接还原炼铁工艺,有望实现近零碳排放的钢铁冶炼过程。

    河钢集团计划2022年实现碳达峰,2025年实现碳排放量较峰值降10%以上,2030年实现碳排放量较峰值降30%以上,2050年实现碳中和。鞍钢集团计划2025年前实现碳排放总量达峰,2030年实现前沿低碳冶金技术产业化突破,力争2035年碳排放总量较峰值降低30%;持续发展低碳冶金技术,成为我国钢铁行业首批实现碳中和的大型钢铁企业。

    (新媒体责编:qiaoyidan)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