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相对低廉和高效的交通运输工具,铁路,是一个距离我们生活很近的事物。
对于国家战略而言,铁路则还有更多重要的属性,比如军事安全、经济发展、政治统一等等。所以铁路的建设必然是要经过大量的调查和论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不可能为了单一目的而修建一条铁路,至少现在不会。
但曾经会。
沙俄帝国建的一条西伯利亚大铁路,是全球最长铁路,近万公里。在沙俄帝国和它的敌人看来,修建这条铁路的目的,却只有一个——为了战争。
沉睡之地
西伯利亚大铁路穿越西伯利亚,后者是一片辽阔到绝对超出你想象力的土地。这片土地西起欧亚两洲分界线乌拉尔山,东至白令海峡,面积约为1276万平方公里。
沙俄在向东扩张的过程中,翻过乌拉尔山脉,进入西伯利亚。
沙俄发现这里虽然地广人稀、气候恶劣,却盛产毛皮,那可是在欧洲市场卖得很好的一种奢侈品。而当地的原住民大多处于原始社会状态,军事扩张的难度远远小于去对付那些欧洲敌人。
于是,在毛皮暴利的刺激下,沙俄帝国开始大举东进西伯利亚,采取哥萨克骑兵开路,接着修建城堡控制要害地段,然后少量移民形成小城镇,再然后就是修建教堂,“教化”当地土著,强行推进俄化,说俄语穿俄服改俄名…
这一番大陆上的扩张狂潮,与西欧的海上扩张同时进行,规模则是远超后者。
短短一百来年,沙俄帝国就占领了西伯利亚10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前锋到达了太平洋边,并与一个强大的东方王朝清朝发生了碰撞。在康熙大帝的指挥下,沙俄帝国的军队被击败,双方随后议和,签订了后世熟知的《尼布楚条约》。
沙俄高速扩张的背后有一个极其脆弱的本质,那就是名义上“归属”于沙俄帝国的大片土地,实际上都是无人区,少数有人居住的地带,则是极度的欠发达。所以沙俄帝国的主要实力,还是在于200多万平方公里的欧洲部分。
西伯利亚,只是一块沉睡的土地。
跨越多个时区的西伯利亚大铁路
沉睡的土地,那正是西伯利亚一名的含义。这里的统治者不是人,而是严寒,严寒让一切都失去生机,死气沉沉,沉到可以让人忘记时间的存在。
除了在环境稍好的河口等地建立的一系列小城镇外,西伯利亚基本上还是处于纯天然的原始状态。沙俄帝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也无意调动大量资源来开发这一地区。
在统治者眼中,这片土地的价值,只在于为帝国提供廉价的原料,首先就是毛皮,在毛皮生意衰落之后,又开始大量挖掘黄金。随着移民的增多,一些肥沃的西伯利亚黑土地开始种植农作物,于是粮食也成了重要的输出产品。
近代历史上的列强之崛起,都有一番掠夺财富的过程。只不过有些列强侧重于掠夺他国,有些列强侧重于搜刮自家。以沙俄帝国对待西伯利亚的方式来看,大约它也没把其当做“自家地”,而是当做了殖民地。
再加上沙俄帝国当时在西方和南方被堵的局面大大缓解,连败奥斯曼帝国,进入巴尔干,瓜分波兰,后来又击败了拿破仑的大军,威望空前提升,深度卷入欧洲事务,更无兴趣在西伯利亚搞什么开发了。别说西伯利亚,连阿拉斯加都卖给了美国人。
所以,即便某些政客、贵族或者商人,屡屡提出要帝国改善西伯利亚的状况,帝国的统治者都是丢到一边,不予理会。
从技术角度来讲,当时也缺乏合适的工具,这一工具首先就是交通工具。
要对广袤领土实行有效统治,古代帝国只能依靠水路和陆路,在时间都失去意义的西伯利亚,依靠古代的那些技术手段,要发展这两者,那必然是相当艰巨的大工程,艰巨到几乎不可能完成。
直到铁路的出现。
战争之路
铁路的原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的古希腊人那里,近代的发明者则是英国人,第一条正式运行的铁路在1825年建成于英格兰。
真正将铁路赋予军事价值的则是德国人。
与英国不同,德国不仅统一很迟,而且地处欧洲中心地带,四面受敌,出海口不太多,本质上是一个陆权国家。后发的工业决定了它不可能搞“自由贸易”,那样只能让英国人疯狂倾销,摧垮民族经济。
于是德国人发展出了另一种经济学,其代表人物为李斯特。不同于亚当·斯密等人代表的英式经济学,德国经济学关注于发展基础实力,保护民族工业,对外实行关税壁垒,德国工业由此崛起。
而崛起过程中,投资最大的项目便是铁路,李斯特本人也是铁路的强力推动者,为了说服那些守旧的贵族,他十分强调这种新式交通工具的军事价值,并设计了一个以军事作战为目的的全德铁路网。
欧洲人不愿意见到一个强大的德国,英国不想,法国更不想。在德国接连赢得对丹麦、奥地利的战争后,法国对德宣战。
也就是在这场战争中,法国糟糕的铁路系统葬送了它的国运,德国则依靠高效的铁路网络,实现了兵力集结和快速突击。当法国皇帝才集中起二十来万人马时,德国的毛奇将军麾下已用铁路运来了五十万大军。
沙俄看到了普法战争中铁路所展现的巨大军事价值。随后又遭遇了一场让沙俄丢尽颜面的战争——克里米亚战争。
当英法联手开始围堵沙俄帝国在欧洲的扩展,并站在奥斯曼帝国一边对俄作战后,这个巨大帝国的脆弱一面立刻暴露了出来。
装备有无线电、蒸汽战舰、新式步枪的英法联军大败数量上占据巨大优势的俄军,特别是英法联军抢修一条战地铁路用于后勤补给更是让战败者印象深刻。
战后沙俄帝国只得将其贪婪的熊爪再度伸向东方。
符拉迪沃斯托克火车站的西伯利亚铁路里程标志
而随着工业化的推进,沙俄需要从东方,特别是西伯利亚掠夺更多的原料,改善交通运输也成了必须解决的问题,刚好又有了铁路这一利器。
大量的铁路“爱好者”,有本国的,也有外国的,纷纷前来游说沙皇帝国,请求将修路权承包给他们。
其中有一个德国投机分子,名叫利赫捷尔,他兜售一个铁路方案,穿越西伯利亚,直达中国东北,目的则是让俄国承担“十字军的重任”,去“挽救腐朽垂死的中国”,修建方式采取国有化和军事化。
沙皇帝国拒绝了他,但没有拒绝他的方案。
本来帝国高层就已开始商讨修建铁路穿越西伯利亚的事宜,这个军事味道浓重的方案让他们很感兴趣。但这种商讨持续了二三十年,也没有确定。
原因很简单,缺钱。
要修一条铁路穿越广袤且环境恶劣的西伯利亚,耗费的资金是一个可怕的天文数字,以沙俄帝国的财政实力,根本难以完成,除非大借外债,恶劣的对外关系又让它借不到什么钱。所以活跃的事情仅限于各种利益团体为了各怀鬼胎的方案吵来吵去。
到了19世纪最后十年,这一局面有所改变,法国开始与俄国接近,大量的法国资本开始涌入,铁路的修建有了资金上的可能。但陆军和海军方面都强烈反对,因为修建铁路必然意味着他们获得的经费会减少。
曾用于中东铁路的机车
此时,一个关键人物出现了。
维特,沙皇重臣,地位大体相当于同时期清朝的李鸿章,但经历和风格又是截然不同的类型。他深得沙皇信赖,并且是一位资深的铁路人才。
在被任命为财政大臣之前,维特主要的工作经历就是管理和发展铁路。在他被任命为财政大臣之后,更是利用控制钱袋子的权力和沙皇的全力支持,强势推动铁路修建。
据维特的回忆录所称,他本来是想修建一条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国家战略铁路,无奈在实施过程中,总是受到来自军方的干扰,最终还是基于军事目的,确定了铁路线的走向。
更为讽刺的是,沙俄帝国在欧洲部分发展的铁路网,大多也是做此考虑,而且从设施和现代化程度来看,都要远远胜于穿越西伯利亚的这一条,因为当时沙俄帝国自认为主要的敌人来自于欧洲。
不料,战争却先在东方爆发了——日俄战争。
沉重打击
沙俄在1891年第一条铁轨铺下之前,日本就将其视为一种威胁极大的武器。
这是一个同样扩张野心巨大的国家,而且其野心巨大的程度,尤甚于沙俄,自身领土不到40万平方公里,却有着千万平方公里级的“梦”。
当沙俄杀到太平洋,出现在北方的千岛群岛时,日本因为实力不济还未敢有什么大的反应。
没有反应不意味着没有情绪,这种情绪的表现还颇为强烈,当沙俄皇储尼古拉在1891年访日时,就被一个本应该负责他安保工作的日本警察刺伤,可见日本的仇俄情绪之强烈。
而十天之后,尼古拉皇太子带伤上阵,出现在了远东地区的一个仪式上,用亲手倒掉一小车碎石的方式,宣布:西伯利亚大铁路正式开工。
一时间,对这条铁路早就忧惧不已的日本,开始冒出越来越多的“不友好”声音。
西伯利亚大铁路的终点——符拉迪沃斯托克
日本的政客兼铁路专家大石正巳在其《日本之二大政策》一书中,直言这条铁路是“席卷日清韩,逐英国于太平洋之外,以囊括亚洲之武器”,并预测铁路完工之日,“不动一兵,不派一舰,(沙俄)即可把朝鲜划入该国版图之中”,他还警告:“日本的国家寿命将随着西伯利亚铁路的延长而缩短”。
远东地区另一个强大的存在——英国,同样将这条铁路视作沙俄的一件战略武器,抱有强烈的敌意。
作为海权强国,庞大的海军舰队以及控制了包括苏伊士运河在内的重要国际水道,让英国拥有相较于他国巨大的军事优势。
但沙俄的西伯利亚大铁路一旦建成,就意味着这个帝国能无惧英国的海权,甚至还能发起挑战。沙俄太平洋舰队将得到来自欧洲的资源,越来越强,沙俄在远东的陆军更可以达到一个庞大的规模,英国的舰队却无可奈何。
在各方仇视目光下开始动工的西伯利亚大铁路,分作四段同时修建。
在最低气温能达到零下五十度的永久冻土上施工,是一件无比艰苦的事情,何况大部分原材料还要从很远很远的地方运来。财政状况并不怎么良好的沙俄帝国,全靠维特大力引进法国金融资本,并尽力减少浪费。
说来也是一件奇事,惯于贪污腐败与效率低下的沙俄官员,在这条铁路的建设中,却一反常态,不仅手脚干净的程度有所提升,还往往能提前完成所负责的任务,完成质量还很不错。
从桥梁的修建可以看出大铁路修建的艰难程度
当这条铁路修了三年多之后,甲午战争在远东爆发,并加速了另一场更大规模战争的到来——日俄战争。
虽然日俄战争的爆发是以日本偷袭开始,但绝不意味着沙俄毫无准备,事实是沙俄的准备还没来得及完成。
尼古拉一面信誓旦旦地向世界表示,沙俄“爱好和平”,不会与日本爆发战争,一面却加紧制定战争计划,而且不止一个,是多达九个。
在这些战争计划的制定过程中,维特并未参与,主要的“智囊”是一个臭名昭著的马屁精。
此人名为阿列克赛耶夫,是从低级海军军官火箭提拔到沙俄远东总督和总司令的“传奇”人物,维特对其的描述是“对陆军一窍不通,对海军略知一些,最大本事是拍马屁”。
这个马屁精的战争计划建立在军方人物极度自负的狂言上:“我们有准备,能在十三天内运来四十万大军!”故而他的主要构想是防守反击,等待“有准备”的西伯利亚大铁路运来几十万大军,再和日军决战。
日本方面,则早就将西伯利亚大铁路研究了个透,如山县有朋便指出,若待到西伯利亚大铁路全线贯通,那么日本的胜算就微乎其微了,所以要打就要早打。
于是,在西伯利亚大铁路最关键的一段贝加尔湖部分,尚未完工之时,日本就冒险打响了第一枪。
西伯利亚大铁路豪华专列的车厢
战争是最现实也是最残酷的考试,在这场考试中,西伯利亚大铁路得分糟糕,并以其糟糕的得分,给了沙俄帝国一个狠狠的打击。
单线运输使得铁路上只能同时行进六列火车,这些火车到了贝加尔湖,则要经过大半天功夫才能被装上一艘破冰船,用四五个小时的时间到达对岸,再用大半天功夫才能上轨行驶。
曾经大放狂言的沙俄军方人物,后来接任总司令职务的库洛帕特金,只得发出真实的哀嚎:
“铁路无力应付战争需要,是战争胜负不决的主要原因,春天从西方运出来的部队和物资,冬天还在铁路上,当我们的士兵需要皮大衣时,雨衣才刚刚送到,当需要雨衣时,皮大衣又才送到…”
结果是人口达到1.4亿多,兵员接近500万的沙俄,最终不敌人口不到5000万,穷兵黩武之下兵员也不到200万的日本。
因为俄军是以每月一两万人的龟速从欧洲缓慢运向远东,而在远东,日本是在用四十余万大军对付那里的十来万俄军,在个别战场上,这种兵力对比甚至达到了十比一。
原本沙俄帝国有借这场战争转移国内矛盾、减缓革命势头的打算,不料却打了一场大败仗,反而催化了革命。而为了扩张和战争修建的西伯利亚大铁路,耗去了十多亿卢布,差不多是当时沙俄国库的一半!
糟糕的财政,失败的战争,以及一些积累已久的矛盾,终于到了爆发的时候。1905年,圣彼得堡来了一场大罢工,在罢工人员遭到尼古拉下令的枪杀之后,革命势头立刻席卷了全国。
其中有一个领导人物,名叫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数年之前,他被押上列车,通过西伯利亚大铁路,运到一个荒原上的小村庄,流放了长达三年之久。
在这片深沉的土地上,他深沉思考着这个国家的未来,并开始用一个笔名——列宁发表著作。
十一年后,西伯利亚大铁路完成收尾工作。
十二年后,沙俄再次爆发革命,沙皇的统治被推翻,帝国解体,一个名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即将出现在人类历史上。
(新媒体责编:news1166)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