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的高山雪原间,一列火车鸣笛驶过,无数这样的画面和片段,自青藏铁路建成通车开始就不断出现在电影或歌曲中。从5月1日至5月6日,在原址上翻修落成的二七剧场迎来了一部与自己血脉相连的作品——由中国铁路文工团打造的首部以青藏铁路为题材的舞剧《雪域天路》在这六天内连续上演。
在《雪域天路》上演的同时,二七剧场将在公共空间内展示一批青藏铁路建设及沿线风土人情的照片,帮助观众们更好地了解“天路”风貌。结束在北京的首轮演出后,《雪域天路》将计划全国巡演,并回到它真正的“出生地”青藏铁路线上沿着钢轨一路演至西藏。
采风时候了解到的故事非常震撼
舞剧《雪域天路》取材于青藏铁路建设和运营中的真实故事,讲述了三代铁路人与“天路”、藏区之间的深厚感情。本剧由铁路文工团青年导演王铎编导,作曲家刘彤作曲,剧中角色无论大小,全部由铁路文工团自己的舞蹈演员出演。值得一提的是,著名冻土专家、原铁道部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专家咨询组组长张鲁新还被聘请为本剧的特邀顾问。
神圣,干净。尽管早已在数不清的影像资料中看到过青藏铁路的模样,也曾跟随铁路文工团多次到藏区演出,王铎至今仍然用这样两个分量不轻的词语来形容第一眼见到这片土地和这条铁路的感受。年轻的王铎已经在铁路文工团工作了十年,履历中不乏“荷花杯”编导金奖、“五个一工程奖”等重要奖项,作品更是不缺,但《雪域天路》在他的心目中却颇有些不同寻常:这不仅是他为铁路文工团编创的近二十年来第一部大型原创民族舞剧,那些静静地躺在作品背后、被封存进时间深处的故事更令他永远都难以忘怀。
“在驶入拉萨的火车上,那烈日、狂风、雨雪、冰雹,一日中即可感受四季交替;草原、雪山、冰川、湖泊,一路上可欣赏美景无数;甚至连青藏线上的泥石流、塌方等许多极致的未知,从海拔600米到4000米再下到2000米等十几回的极致起伏,旅人的故事甚至因人而异的极致缺氧反应……这一路上的奇观异景、所见所闻,都成了青藏线的魅力所在。”在一篇文章中,王铎这样记述第一次坐火车沿青藏铁路去往拉萨的经历。
也正是缘于这次亲身体验过的异常丰富的旅行,王铎决定把青藏铁路和建设者的故事搬上舞台。为此,五年间王铎和主创团队奔波在北京、兰州等城市之间,走访了许多曾经的一线技术人员,他们当中有很多人在结束了青藏线的建设任务后又去往了其他的工作岗位,继续与长长的钢轨日夜相伴。“我们其实很早就听说过,修这条路很多人付出了生命,这是个很艰辛很难的工作,但实际采风的时候了解到的故事对我们心理层面的震撼是天翻地覆的。”王铎说,“比如冻土,对理科生来说本来是个小科目中的小科目,但这是青藏铁路的关键。建设者们几十年都在从事一项事业,要常年和家人分离,待在大山里,可以说他们把一件事情做到了极致,这对我们的认知完全是颠覆性的。”
文工团自己的演员,表现力一定是最到位的
从双手合十坐在路边、见到列车驶过便起身敬礼的藏族守路人,到当年和身边的同事流着热泪看完通车典礼的铁路通信信号工,一个个孤独却幸福的故事让王铎感慨万千,他们的讲述也为《雪域天路》调整了方向。“原来我们以为,在那种环境里,保护国家的物资和设施是最重要的,但张鲁新老师却说,‘物资没有人重要,人没有数据重要’,这句话点醒了我们。”几十年的建设过程中,面对原本近乎一无所知的冻土,在没有电也没有任何现代通讯设备的荒原里,技术人员们硬是靠手写积累了1200万个数据。听了张鲁新的建议,王铎把原本写好的剧本推倒重来,在剧中格外强调了“数据”的概念,“比如背在身上的数据包和一张张的纸”。去年年底时,《雪域天路》的剧本已经五易其稿,其间文字上的修改更是不计其数。
这样一部沉甸甸的作品,王铎最终选择把它交到了铁路文工团自己的舞蹈演员手中。“现在市面上大部分舞剧的主演都是外请的,但他们不会像我们一样了解青藏铁路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对他们来说可能只是一个‘活儿’,跳完就走了,感受和关注不会有我们这么强烈。”对于铁路,王铎相信没有人会比“火车开到哪儿,演出就走到哪儿”的文工团更有感情,“我们自己的演员,表现力一定是最到位的。”
而无论是王铎本人还是参演的全部演员,只要提到《雪域天路》这部讲述铁路人自己故事的舞剧,大家都满怀着责任感。在完成一年中400场雷打不动的慰问演出任务的同时,演员们一从外地赶回北京,就马上开始《雪域天路》的排练。“春运的时候铁路上工作很忙,不适合做慰问演出,我们就抓紧时间练,一直到大年三十才放假,但初二那天大家就都回来了。没有人抱怨,也没有人讨价还价。”
作为一部现实题材的舞剧,王铎非常看重《雪域天路》情感的张力与“真实”。“我不要求大家跳得整齐,要的是一种实际状态。比如面对‘冷’,每个人的反应都是不一样的,一整齐反而就假了。现在舞蹈里风花雪月的东西很多,但《雪域天路》没有表现型的漂亮舞段。我希望能在作品中突出舞蹈最重要的一种品质,就是情感。”
(新媒体责编:news1166)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