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邮政局发布《2016年度快递市场监管报告》(下称《报告》)显示,去年我国快递业务量达到312.8亿件,同比增长51.4%;年人均快递使用量接近23件,比上年增加近8件;年人均快递费支出287.4元,同比增长42.7%。
然而,从今年1~5月的数据来看,快递行业需求已开始进入降速时期。据统计,1~5月我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139.1亿件,同比增长30.3%,增速大幅低于去年同期的56.7%。
虽然整个快递行业需求降速的趋势初现,但东莞快递业在比较高的基数上仍然保持高速增长。统计显示,1~5月,全市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45774.03万件,同比增长28.07%;业务收入累计完成55.01亿元,同比增长34.43%。
事实上,当前互联网与实体零售业的融合以及跨境电商的迅猛发展势头,被认为是快递行业新的增长空间,而东莞凭借电商与零售业线上线下的迅速融合、跨境电商的成熟布局等优势,有望在这一波抢滩新机遇的浪潮中占得先机。
增速下降,单价下滑
近年来,随着电商发展不断高歌猛进,快递业也随之水涨船高,连年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不过,这种迅猛势头开始放缓。
《2016年度快递市场监管报告》显示,今年1~5月,我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139.1亿件,同比增长30.3%,增速大幅低于去年同期的56.7%。分析认为,目前电商包裹量占整个快递业务量的比重超过70%,电商增速下滑是影响快递业务量增速下滑的主要因素。
事实上,在增速同比下降的同时,快递业平均单价也不断下降,价格战持续。《报告》显示,去年我国快递业务收入3974.4亿元,同比增长43.5%。快递业务收入占邮政业业务收入比重为73.9%,同比提高5.3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快递平均单价为12.7元,5年来延续着持续性下滑,较2012年的平均单价18.6元,下滑明显。
面临不利局面,快递业仍然大步走向资本市场。2016年,可谓是中国快递企业上市元年,中国快递也进入到资本时代。2016年10月20日,圆通速递借壳登陆中国A股市场、成为中国快递第一股;2016年10月27日,中通快递在美国纽交所上市;2016年12月30日,申通快递借壳在深交所上市。此后,顺丰也在深交所敲钟上市。
据统计,去年全年邮政EMS、顺丰、圆通、中通、申通、韵达、百世7家主要快递品牌业务量均超20亿件,业务收入超200亿元。中国快递航母群初现雏形,目前全国快递物流园区已超220个。
东莞快递业优势显著
尽管整个快递业面临增速下降、单价下滑,但东莞快递业今年在比较高的基数上仍然保持稳定增长的势头。
据东莞市邮政管理局发布的信息,今年1~5月,全市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45774.03万件,同比增长28.07%;业务收入累计完成55.01亿元,同比增长34.43%。其中,同城业务量累计完成16447.48万件,同比增长21.78%;异地业务量累计完成28159.85万件,同比增长33.24%;国际/港澳台业务量累计完成1166.70万件,同比增长5.88%。5月份,全市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完成9791.76万件,同比增长11.41%;业务收入完成11.78亿元,同比增长19.94%。
实际上,这一轮快递业增速下滑,主要是因为电商增速下滑所致。而一直以来都因享受电商发展红利而迅速增长的快递行业,也被认为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空间。
互联网与线下零售业的融合发展,被看作是未来快递业一个新的增长点。而在这一领域,东莞可谓先行一步。日前,2017年东莞新零售高峰论坛暨东莞市电商协会会员交流大会举行,旨在进一步推动零售业与互联网行业加速融合发展。同时,包括阿里巴巴等在内的电商巨头,今年也加码东莞零售业,以推动东莞零售行业迈向新零售。此外,东莞各大便利店、卖场也都已开始尝试线上线下的融合。
东莞的另一个优势在于跨境电商。当前,跨境电商有望成为快递行业增长的新动力。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将达到12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将达20.11%。而在跨境电商领域,东莞早在几年前就已开始布局,构建跨境电商产业生态系统,打造出“东莞制造+电子商务”新业态,因此东莞快递业也有望在新一波的市场博弈当中占得先机。
(新媒体责编:wb001)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