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17年下半年,共享经济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并深刻影响着处在降本增效改革中的物流行业。
日前,由深圳新沃运力汽车有限公司承建的湖北首个新能源汽车绿色运力共享平台投入运营,首批2000台纯电动运输车辆正式投放武汉市场。
据介绍,新能源汽车绿色运力共享平台主要通过“分时租赁”这一新兴的共享模式展开运营,物流企业可直接向平台租赁车辆,省去购车养车的费用;而司机只需通过APP完成车辆预订,再到取车点取车,即可方便快捷地完成车辆租赁。
“随着共享单车和共享汽车的兴起,共享观念逐渐被人们接受。”新沃运力副总裁杜衡表示,通过共享平台提供纯电动物流车的长租服务,颠覆了传统物流企业的重资产模式,将显著降低物流企业的运营成本。以4.2米厢式货车为例,按当前的油电价格,每年行驶7万公里计算,仅1台车5年就能省下超过12万元人民币。
与此同时,鸿润(HOREN)旗下的智能物流包装共享平台“箱箱共用”也于8月8日宣布,完成超亿元的B轮融资,本轮投资由七海资本领投,本次投资完成后,七海资本创始人熊明华将正式出任鸿润董事。
熊明华说:“物流行业的物联网化是必然趋势,物流行业的各类资源都需要借助于物联网技术才能实现精细化管理。为此,我们将全力推动‘箱箱共用’成为世界级的智能化物流包装共享平台。”
据了解,鸿润(HOREN)是一家专注于可循环物流包装物(简称RTP)的研发、设计与制造的高新技术企业,其技术和产品目前已输出到欧洲、北美、东南亚及澳洲市场。
事实上,目前很多物流企业都在积极开发物流共享平台,通过共享模式发展物流体系: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物流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因重复建设、投资和维护造成的浪费。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前不久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率为14.6%,比一季度回落0.3个百分点,这显示我国的物流“降成本”工作正在稳步推进。在政府降低物流税费的同时,共享经济模式的出现,为物流“降成本”提供了新的突破口。
物流成本偏高,是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一大难题。2013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率为18%,是发达国家的近两倍。此后逐年降低,到2016年已降至14.9%,但仍明显高于发达国家。
为降低物流成本,政府大力推进清费减税工作。铁路部门近期宣布,从8月1日起,在今年6月下调铁路电气化附加费的基础上,取消部分货运杂费收费项目。国家发展改革委7月份公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物流降本增效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意见》提出,将统筹研究统一物流各环节增值税税率,选择部分高速公路开展分时段差异化收费试点。
减税清费之外,近年来依托互联网平台快速发展的共享经济模式,给物流“降成本”带来新的思路。
在前不久举行的“中国物流生态圈共享经济高峰论坛”上,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秘书长崔忠付表示,在公共出行领域,中国已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共享汽车和共享单车市场。随着共享经济的深入,共享的对象也由汽车、房屋发展到更广阔的社会资源,物流就是其中之一。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综合运输研究所所长汪鸣表示,在国内物流业呈现出多元化、生态化发展方向的当下,共享经济新生态模式通过物流各要素之间的高效匹配,成为物流业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的重要引领力量。
而在崔忠付看来,物流领域的共享经济可以分几个层次。一是物流资源的共享。受滴滴、优步启发,通过互联网平台共享卡车资源,实现车货之间的匹配,从而降低卡车回程空返率。在公路货运领域,此类平台一度达到200多家。大浪淘沙之后,目前还剩下数十家。
二是物流基础设施的共享。比如通过建设物流园区,将卡车司机、货主企业、物流企业、政府办事机构配套企业等集聚在一起,形成新的物流生态圈,产生协同效应。“这种共享,比单个的物流资源共享具有更丰富的意义。”
“共享经济的核心是在所有权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分享使用权来提高行业效率。”互联网物流平台“天地汇”创始人徐水波说,物流行业有六大成本来源:人力成本、燃油、过路过桥费、仓库租金、配送、车辆。这其中,车辆运输效率的提升是关键。
徐水波介绍,根据过去一年多的实践,通过基于互联网的共享模式,部分干线车辆的使用率从40%增长到80%,月行驶里程从1.3万公里提升到3.5万公里左右,推动运输成本下降20%以上。
展望未来,这种共享的思路会进一步拓展,比如将车企、金融企业、油品供应商、轮胎服务商等集聚在一个平台上,资源的利用效率会进一步提高。
政府也对市场上的新尝试表示出支持态度。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出,要依托先进信息技术,大力发展“互联网+”车货匹配、“互联网+”运力优化、“互联网+”运输协同等新模式、新业态。“物流领域的共享经济商业模式还在探索之中,在产品和服务的标准化、安全性方面还有提升空间,需要在不断的试错中走向成熟。”崔忠付说。
(新媒体责编:wb001)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