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18日,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全球冷链联盟主办,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亚太物流联盟承办的“2021第十三届全球冷链峰会”在苏州成功召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崔忠付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本文现摘取部分与读者共享。
2021年上半年,我国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势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2.7%,服务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53%,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1.7%,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显著增强。社会物流需求趋稳,上半年社会物流总额达到150.9万亿元,物流业总收入达到5.7万亿元,疫情背景下物流业呈现稳定发展趋势。同时外贸继续保持稳中提质的势头,上半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18.07万亿元,同比增长27.1%。
新发展
恰逢经济和服务业转型发展之际,我国提出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目标,为冷链行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近几年,国务院及各部委陆续出台了超过52项政策支持冷链物流发展,冷链产业前景可见一斑。
双循环格局下,冷链行业呈现出新的发展特点:
冷链物流基础配套设施不断完善。近五年我国冷藏车保有量和冷库容量连续保持10%以上的年增速,产地农产品冷链设施建设方兴未艾。据中物联冷链委、链库网统计,2021年上半年全国新建、改建冷库总量达到354.1万吨,同比增长16.9%;冷藏车数量新增3.3万辆,与同期基本持平。
冷链食品进出口市场稳步发展。以肉制品为例,2021年1—7月,我国肉类冻品出口总量达到18万吨,同比上涨7.9%,进口总量为593.2万吨,同比上涨3.3%;肉类冻品出口商品总额为9.7亿美元,同比增长6.6%,进口总额为195.05亿美元,同比增长5.3%。在疫情防控的巨大压力下,我国肉类冻品市场仍然保持稳定增长势头。
跨境冷链市场不断走向成熟。在双循环和冷链疫情防控背景下,我国跨境冷链市场规范化、标准化程度迎来历史新高。冷链消杀、冷链信息追溯等新型技术和平台快速应用,为冷链行业技术创新和冷链企业降本增效指明了发展方向。
新突破
本次全球冷链峰会的主题是“双循环格局·重塑新秩序”,十年之前中国冷链产业刚刚起步,十年之后中国冷链迎来了重新打造新秩序的历史阶段。经过十年时间发展,中国冷链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四个方面有了新的变化和突破。
一是消费持续升级带动冷链需求。目前,我国中产阶级数量到达4亿人,常住人口城市化率达到60%,人均GDP超过11000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千亿的城市数量增加至110个,且预计到2030年将翻一倍。从这几个方面看,中国正在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全面消费升级的背后,消费者将更加注重在食品安全、品质和营养方面的需求提升,这将直接带动冷链市场增长。
二是食品安全法规不断健全改善冷链环境。近年来,我国有关部门下了很大功夫重新修订了包括《食品召回管理办法》在内的多项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突出了冷链对于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三是监管趋严保证冷链良币驱除劣币。疫情之下我国政府主导建立了冷链流通追溯平台,加大了对冷链经营主体资质证照的审核要求,同中物联冷链委等行业协会制定了首个食品冷链强制性国家标准《食品冷链物流卫生规范》等。
四是合理规划引导冷链产业健康发展。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制定的《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即将发布,国家骨干冷链基地和各地区城乡一体化冷链设施正在有序建设和运营。逐步呈现出各级政府规划引导、不同企业差异化经营、多种社会资金理性支持的发展态势。
新未来
在打造双循环的格局下,在贸易全球化的趋势下,国内外冷链必将进入业务、标准、技术、基建、设施、信息化等多方面的深度融合阶段——
新消费场景下的新秩序。跨境冷链、生鲜电商、社区团购、下沉市场在近两年成为消费的主战场,随着新消费市场走向规范化,冷链物流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疫情常态化下的新秩序。作为保障民生和链接全球生鲜食品的重要通路,冷链疫情防控势在必行,冷链消毒消杀、冷链无接触配送、进口冷链食品信息追溯等成为目前行业关注的重点话题,同时也是行业未来发展变革新的着力点。
新技术驱动下的新秩序。冷链行业已经逐渐向智能化、科技化、自动化方向转型升级,多数企业的研发投入占比不断提高,冷链企业正在向技术密集型方向转变,科技赋能冷链市场。
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的发展对冷链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球一体化背景下,冷链物流产业的全球布局将如何展开?未来的全球冷链蓝图又将如何绘制?这都是每个冷链人需要面对和思考的。希望借由本次峰会,为同仁扩思路,为企业谋发展,为行业创未来。
(新媒体责编:xmtqyd)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