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物流

    绿色快递 让你我共享

    几年间,线上商城迅猛发展,电商产品得以“飞入寻常百姓家”。伴随着电商的发展,快递包裹量也在激增,每年都有那么几天,考验着快递物流的承载力。

    国家邮政局局长马军胜表示,邮政业要来一次行业绿色生产方式“大革命”,到2020年要在邮件、快件包装绿色化、减量化、可循环3方面取得明显成效。随着电商包裹在我国快递配送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发展绿色快递和绿色电商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环保包装势在必行

    国家邮政局日前公布的邮政行业运行情况显示,2018年1到8月,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302.6亿件,同比增长27.2%,快递数量仍然保持高速增长。有数据表明,在中国特大城市中,快递包装垃圾增量已占到生活垃圾增量的93%,部分大型城市则为85%至90%。

    大量的快递给人们的购物生活带来便利体验的同时,其中的隐忧也慢慢浮出水面。迅速增加的快递数量,增添了大量生活垃圾,还造成了很多资源的浪费。据统计,2017年全年,中国快递业务量达到400亿件。仅2017年,包装快递所用的胶带总长度就可以绕地球赤道425圈,纸板和塑料的实际回收率不到10%,包装物总体回收率不到20%。

    数量如此庞大且仍在不断增长,再加上很低的回收利用效率,实现快递包裹“绿色化”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而且,这一问题也在法律层面得到了重视。

    前不久刚通过的《电子商务法》中明确提出,“快递物流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规定使用环保包装材料,实现包装材料的减量化和再利用”,“支持、推动绿色包装、仓储、运输,促进电子商务绿色发展”。此外,新修订的《快递封装用品》系列国家标准也正式施行。

    “减量化、绿色化、可循环”将是未来快递包裹的新面孔。

    技术助力包裹减负

    快递包裹减负这个命题,实际上包含着两个方面,其一是在物流过程中减少快递包裹的产生,其二是提高已有快递包裹的回收率,实现这两方面,都需要充分发挥技术的作用。

    以前,快递包裹造成资源浪费的一个原因是没有根据所包装的物品大小进行量身定制,现在,已经有技术在尝试解决这个问题了。“我们可以通过智能箱型算法解决快递包装浪费问题,卖家只要输入自己店里每件商品的长宽高和历史订单数量,系统就会自动推荐日常使用需要准备哪些尺寸的箱型,每种准备多少个最节约环保。同时,当有新的订单时,系统还会根据商品体积,自动与已有纸箱匹配,并会提供装箱顺序及摆放样式。利用技术创新,从源头就可以节约快递包装材料的使用。”菜鸟物流云高级专家王攀表示,“未来,人工智能还可以在节约包装材料上做得更精细。比如,运送距离不同的包裹,可以使用厚度不同的纸箱。通过智能计算,告诉装箱员工哪个商品需要特殊保护,而不是把所有商品都包上厚厚的泡泡垫。”

    不仅如此,绿色物流也包括作为重要技术支撑的环保信息的收集、整理、储存和利用。能否收集和利用好绿色信息和数据,将在未来影响一个物流企业的发展。将物流过程中产生的绿色信息和数据利用到现代物流管理中,有助于物流行业的智能化运营,提高效率,减少资源浪费。

    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升级快递包装、推广绿色物流是大势所趋。如何从技术层面为绿色物流贡献一份力量,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绿色物流共同参与

    要让包裹真正“绿”起来,仅靠呼吁卖家改善技术、增强环保意识还不够,还需要调动广大用户的积极性,让大家一同参与进来。

    店家推出相应的活动,发动用户广泛参与,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快递包裹的数量。诸如菜鸟网络的“回箱计划”、京东上线的“纸箱回收系统”、1号店通过奖励积分兑换商品等形式回收纸箱,便是以自己的方式在努力,提升快递包裹的使用效率,将物流的最后1公里,变成推行绿色物流的第1公里,从而形成回收产业链条,节省成本的同时达到资源循环利用的绿色效应。

    在共享经济时代,共享快递盒的思路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快递包裹的产生。2017年4月,苏宁物流率先启动“漂流箱计划”,首次推出可循环利用的共享快递盒,替代普通纸箱。除了苏宁物流,菜鸟、京东物流也纷纷试水绿色包装。

    但需要注意的是,快递包裹浪费的问题涉及包装材料供应商、电商平台和商家、快递企业、消费者等多个主体,单靠快递企业一己之力难见成效,推动快递包装绿色化需多方共同努力。换言之,只有快递包装产业链各主体联动,才能实现产业链整体“绿”化。

    马云曾表示:“未来的快递业,‘快’保证不输,‘绿’才能赢。”希望未来的中国快递业,带给大家的不仅是便利,还有环保和绿色。

    (新媒体责编:news1166)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