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新视野

    交通部发文禁止在地铁内吃东西等10类行为,你怎么看?

    在车厢里吃东西、手机看视频声音外放……这些发生在公交车、地铁上的不文明行为确实令人反感。去年10月,交通运输部印发《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与服务管理办法》,明确了影响交通运营安全的10类禁止性行为以及影响公共交通秩序的7类约束性行为,要求乘客服从工作人员指挥和引导,提倡文明乘车。今年4月1日,这一办法已经正式实施。

    文明乘车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出行体验,济南市民最反感哪一种不文明乘车行为?对济南的公共交通环境有哪些期待?我们通过网络问卷调查和街头采访两个渠道收集了不少市民的声音。

    网络问卷

    公共场合外放电子设备声音?令人反感!

    网络问卷反馈的信息显示,在车厢内外放电子设备声音是受访者最反感的不文明乘车行为;车辆过站后强行上下车是被目睹次数最多的危险乘车行为。关于地铁站的设施设置,大家对无障碍卫生间、母婴室和自动售货机的期待都比较高。如何提升公共交通环境?有的网友建议立法惩戒不听劝阻的不文明行为;有网友建议地铁站提供共享雨伞、共享充电宝等应急物品。

    街头采访

    期待地铁站周边设施配套更完善

    在街头采访中,受访者认为车辆过站后强行上下车这一行为比较危险而且比较常见。如何提升城市公共交通环境?受访者建议完善地铁站周边的设施,包括配套小商业区等,方便乘客出行;通过宣传引导公众文明出行。

    市民李凤霞:在车上脱鞋确实很令人反感,本来车厢就是一个密闭且人员密集的地方,不文明行为会给其他人带来不好的影响,有的人等车的时候看手机,车门就要关了还往上挤,这种行为很危险。

    市民李女士:在车上脱鞋、吃东西挺令人反感的。我还见过家长放任孩子在车上四处跑,这对孩子来说很危险。地铁站应该设置自动售货机等设施。目前咱们济南的地铁站建设得很好,希望大家都能文明乘车。

    市民孔祥贺:在不文明行为中,公交车上乱扔垃圾和车窗抛物比较多见,既不文明也存在安全隐患。地铁站的设施应该齐全些,母婴室、无障碍卫生间等都应该考虑到,设施全面了,服务水平相应的也会提高。

    市民孙守飞:在车上外放手机声音最令人反感。我见过车辆已经启动了,有的乘客还从后方赶过来拍打车辆要求上车,这样太危险。地铁站周边应该配套小商业区,比如百货店、餐饮等,公共交通环境的提升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

    记者手记

    地铁文明:根植于心 付诸行动

    地铁是一座城市形象的名片,也是体现城市文明的公共空间。随着轨道交通的不断建设发展,市民对地铁文明愈发关注。在车厢里吃东西,食物的味道会影响他人,掉落的残渣也会破坏卫生环境;车厢里外放电子设备声音,难免会影响其他乘客的出行体验。

    为了禁止这些不文明行为,各地都在尝试做出改变。北京在去年5月就实施了“地铁禁食”规定,明确不文明乘车行为将纳入个人信用不良记录。《昆明市城市轨道交通乘客守则》规定,不得在列车内大声喧哗、弹奏乐器,使用电子设备时不外放声音。

    各地禁止性条款的制订,虽然目的都是一样的,但在具体条款细则方面却并不统一。今年4月1日起实施的《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与服务管理办法》统一了“顶层设计”,明确了影响交通运营安全的10类禁止性行为以及影响公共交通秩序的7类约束性行为,将大家身边常见的不文明乘车现象一一列入,对于违反文明出行规范的,运营单位有权予以制止,对于不听劝阻的不文明行为,也可以报有关部门依法处理。

    在采访中,有市民表示,文明不能单单靠禁令来监督,更应当是源自内心的自律,需要引导。确实,管理办法的实施对乘客文明乘车起到了规范作用,但除了严管也需要柔性的引导,让文明根植于心,付诸行动。(王飞 张铭)

    (新媒体责编:zfy2019)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