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宣部、中央网信办、国铁集团联合主办的“我的铁路风景”首季活动,揭晓优秀作品。活动以“回家的路,就是最美的风景”为主题,历时46天,动员广大网友、旅客通过铁路视角记录见闻,共征集27万件作品,经人民日报客户端、新华网客户端、微博、抖音、小红书和中国铁路新媒体平台,评审出410件佳作(图片245组、短视频131个、短文34篇),活动由全民用镜头讲述中国发展故事,展现家国温情与时代壮景。
“我的铁路风景”主题宣传活动,以铁轨为线、镜头为梭,编织出一幅展现中国气象、传递民声的锦绣长卷。从雪域高原的钢铁巨龙到春运车厢的烟火温情,从大国重器的硬核实力到文明出行的细节之光,以深度解读赋予影像思想重量,勾勒出山河壮阔,创造了奇妙的传播生态,解码全民融合的故事,正在百万帧画面中悄然书写。让官方叙事与民间话语形成共振,专业创作与大众创作展开对话,一个民族的美学自觉便真正成熟。而属于中国的新时代宏大叙事,溶解于人民生活的长河中,由14亿双手共同描绘。
快门声中的文化自觉,正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中央媒体平台主动让渡话语空间,微博、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媒介成为创作“主战场”,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这种去中心化的创作生态,打破了传统宣传的单向输出模式,而“我的铁路风景”正是开创了主流价值传播的新范式,主流叙事实现了从“我说你听”到“我们共写”的质变。优秀作品中普通网友作品占比超75%,也印证了人人都是时代记录者和民主化的传播性。
“我的铁路风景”将创作权交给亿万旅客与网友,显得更加真实且珍贵,245组摄影作品中,既有展现“八纵八横”高铁网宏阔格局的航拍大作,也有聚焦焊轨工人汗珠特写的微观叙事;131个短视频里,既有350公里时速带来的视觉冲击,也有慢火车悠悠穿行山野的诗意,形成人间烟火美学;34篇短文则以文字为光轨交织,筑起立体声画剧场,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时代的脉动。这种官方搭台,全民参与“唱戏”的模式,既保证思想引领的高度,又赋予了创作表达的广度,形成主流价值与民间表达的深度交融。
活动产生的“破圈”效应印证了朴实的力量。这些源自群众视角的创作,具有天然情感的穿透力,不仅是国家经济发展的见证,更是人民幸福的宣言,在互联网上架起一条直抵人心的“精神铁路”,当5G信号覆盖青藏高原,当AI剪辑赋能市井烟火,华夏儿女正在用手机镜头续写新的“游记”,让每个受众都成为中国故事的传播节点。官方纷纷@网友领取奖励,让这一场觉醒的文明仪式,渗透到每个普通人心底,让朴素的“行走诗人”,将光彩展露在“流动美术馆”的车厢里。
情感共振,旅途时空里的家国同构。钢轮碾过的岁月,飞掠的雪山,在取景框中化作流动的“千里江山图”,记录世界屋脊的地理变迁,镌刻着中华民族的攀登史诗;更令人动容的是那些浸润着生活温度的瞬间,乘务员怀抱啼哭婴儿的臂弯,候车室里写福字的墨香,非遗传承人教孩童剪窗花的指尖。让我们看见在350公里时速之外,还有血脉相连的人文温度。这些作品将宏大叙事溶解在生活洪流中,让中国式现代化变得可触可感。活动精准捕捉国民情感共鸣的窗口,让“回家”主题升华为家国同构的集体记忆,烙印中华文明的时代脉搏。
数据见证影像运动的传播效能,共同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完整拼图。全民参与摄影写实,累计曝光超50亿次,打破了行业宣传的局限,使铁路成为观察中国的超级视窗。琐碎的场景被千万网友上传,汇聚成流动的“清明上河图”和扣人心弦的“阳春白雪”,410件优秀作品证明,新时代的中国故事,不在宏大的宣传片里,而在普通人回家的行囊中,沿着铁轨的经纬,读懂文明大国在现代化征程上的笃定与温情。(黄金水)
(新媒体责编:fujia1125)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