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共赴新征程,砥砺前行奋进“十四五”。站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历史新起点,2021年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肩负人民的美好期盼和殷殷重托,出思路、支实招,谋大局、开新局,为“十四五”发展交通先行建言献策。
民盟中央:加大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 推进环渤海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方能更好促进共同发展。民盟中央指出,环渤海地区处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向东连接海上丝绸之路,向西沟通京津冀,向南联系着中原经济区,向北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具有承载对内“协同发展”与对外构建“合作共赢”格局的战略责任,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
近年来,环渤海地区互联互通水平持续提高。表现在拥有互联互通、便捷高效的综合立体交通网,区域内依托天津港、大连港、黄骅港、青岛港、烟台港,基本形成了海陆空铁网构成的立体综合的交通网,能够实现三大城市群之间以及与国内其他区域和东北亚、亚欧大陆的高效联通。
在肯定发展的同时,民盟中央指出,推进环渤海区域一体化还面临着区域内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存在一定程度的区域壁垒与市场分割、核心城市辐射能力有限等问题,包括港口重复建设、过度竞争,与产业、城市融合不够。“区域内各港口没有形成很好的协同合作关系,港口建设存在同质化,各港口之间未能错位发展、联动发展,形成无序竞争,港口基础设施过剩,资源效益下降,阻碍整个区域港口群实力的提高。”民盟中央在发言中指出。
进一步环渤海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民盟中央提出多条实策,包括加大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实现区域交通一体化。民盟中央建议,一是加快推进环渤海交通的规划与建设,助推京津冀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的互联互通;二是加快区域内港口资源整合,明确各区域港口功能定位、发展方向,推进环渤海地区港口一体化发展,通过差异化发展提升环渤海地区港口群综合竞争力,以重点港口为枢纽加快构建陆海公铁综合立体交通网,进一步增进腹地延伸,提升环渤海地区开放度;三是将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列入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环渤海经济带发展规划等国家战略规划的实施方案之中,并制定相应配套措施,尽快启动渤海海峡跨海通道论证规划建设等工作。
全国人大代表冯鸿昌:加强内贸港区集装箱箱体管理
全国人大代表、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有限公司工会主席冯鸿昌介绍,内贸码头集装箱所装载的货物多为煤炭、粮食、建筑原材料等没有外包装的大宗散货,以及使用一次性大型液袋盛装的各类液态货物。当前行业承运货物的集装箱箱龄普遍较长,且散货载入集装箱的装货方式存在较多不规范处,甚至出现野蛮装箱情况。一方面会对箱体侧板造成较大压力及箱底局部集重,在箱体结构上形成脱焊、变形等隐蔽性强的安全隐患;另一方面,在港口码头内使用大型设备进行装卸时,这些带有安全隐患的“问题箱”易发生箱侧底板开裂、箱漏底等各类安全事故,对人员、设备、船舶造成伤害并污染环境。
为进一步从集装箱装货使用源头规范用箱,改善集装箱(特别是内贸箱)行业长期存在箱体隐患的情况,避免集装箱进入港区后因箱体隐患引发安全事故,冯鸿昌建议:
一是通过完善相关规程并明确责任,推促集装箱箱主加强集装箱的箱况管理,确保使用中的集装箱满足货物运输、装卸安全的用箱要求,箱体状况应符合《集装箱检验规范》的相关要求。
二是政府主管机关应尽快协调各方,研究完善内贸船运集装箱检验监督机制,尽早出台相关机构对营运中的内贸箱进行督检的指导性实施细则,对不适运的集装箱及时进行维修或淘汰,以确保当前营运中的内贸集装箱安全运行。
全国人大代表王小万:保障应急救援等特殊岗位高技能人才用人需求
“按照‘预案、装备、队伍’三个贴近实战要求建立的水上应急体系,在就近就地快速开展人命救助、保障公共设施和财产安全、保护水域生态环境等方面已取得明显成效。”作为深耕重庆水运一线的基层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嘉陵江航道管理处北碚航道站站长王小万呼吁,要畅通渠道,加强制度保障,为交通水运行业破除高技能人才缺乏难题。
他认为,目前水运发展和应急体系建设不断向智能化、现代化目标迈进,而水上交通领域存在专业化程度高、从业人才培养周期长、人才引进渠道单一、市场化用工流动性大等特点,这些因素共同造成了水上交通行业面临高技能人才缺乏的窘境。
为此,王小万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建议。其一,畅通人才引进渠道,积极争取高技能人才引进政策。“目前,交通运输行业主要面临高层次和创新型技能人才匮乏、特殊岗位与技能人才匹配矛盾突出、人才引进范围较窄等问题。”他建议,拓宽技能人才引进渠道,采取更加灵活的政策配套支撑,进一步放宽企事业单位用人自主权,探索更多特殊招聘途径,突破“刚性”编制约束,不唯学历,不唯身份,不唯资历,不拘一格招募人才,激发行业内生动力。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职业教育发展,这或可作为另一个突破口。“建议加强学校与行业间的联动,进一步探索学校、产业、行业联合一体办学,深化探索联合实训模式,完善教学体系。”王小万表示,可以依托行业优势将专业需求、高精技能、研究成果高效转化为教育资源。同时,为行业源源不断输出符合用工标准、满足行业发展的优秀人才,为产业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再者,他认为有完善的制度保障才能让专业技能人才各尽其用、各展其才。特别应该关注高空作业、水下作业、应急救援、恶劣环境工作等特殊岗位人才的引进、交流、合理用工。
他还建议,完善人才交流制度,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从培养、选拔、配置、激励等方面为专业技能人才提供政策保障。因人而异、因地制宜,为技能人才搭建干事创业平台,发挥特殊岗位特殊专业优势,让人才自身价值得到实现和尊重。关心人才,爱护人才,在制度保障下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真正让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全国政协委员刘伟:强化交通出行数据治理 赋能交通强国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广州佳都科技集团董事长刘伟建议,按照“标准先行、平台整合、共享应用、强化监督”的思路加快推进交通出行数据治理。
交通出行数据治理是指利用智能技术,基于人、车、物、行为等大数据,实现场景化、智能化、数字化的交通业务应用,为城市交通的工具、系统、管理与服务带来根本性变革,从而以“数据+智能应用”的模式促进智慧交通发展,有效夯实交通强国建设的基础。
刘伟提出,交通出行数据治理是交通强国建设的重要任务和目标。当前,交通出行数据已经成为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智能技术大规模应用落地的依托,是促进交通智能化建设最重要的底层资源之一。
他认为,现实场景下,交通出行无时无刻不产生大量的数据,但这些数据标准不一、分属各方、体量庞大,数据的采集、管理、应用及安全面临严峻的挑战和困难。因此,加快推进交通出行数据治理工作刻不容缓。
刘伟建议,推进标准先行,探索制定交通出行数据行业标准。打通政府部门、公共交通企业及交通出行服务提供商壁垒,从国家层面建立包括统计标准、管理标准、信息系统标准、隐私安全标准、服务规范和监管流程标准等行业标准体系。
打造整合平台,实现交通出行数据实时动态监控。融合现有“交通综合运行监测与指挥调度平台”及“交通集成指挥平台”,新增接入各类新型交通出行服务提供商的平台数据,日常可进行实时监测和调度,特殊时期帮助相关部门迅速掌握情况、高效科学决策。
加快共享应用,依托数据推动智能交通产业发展。推动“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市场化合作机制,融合政府海量数据资源及企业技术应用的优势,推进交通出行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和应用创新,深度挖掘数据价值,充分发挥数据效用,在提升公众出行体验的同时,推动智能交通产业发展。
加强监督管理,构建交通出行数据安全的监管体系。依法合规开展数据管理,注重数据分类分级和关键数据脱敏,明确数据资源占有及使用各方的权利和职责,确保数据安全和不被滥用,免去公众对隐私泄露的担忧。
全国政协委员岑旭:抓紧构建维护海洋权益法律体系
在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原总政治部主任助理岑旭围绕海洋法治建设作了发言。
岑旭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次强调“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明确要求“提高海洋维权能力,坚决维护我国海洋权益”。
他认为,我国是拥有300万平方公里主张管辖海域、1.8万多公里大陆岸线的海洋大国,但当前维护海洋权益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目前,我国海洋法治建设薄弱、法律准备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维护海洋权益的一个突出短板。
为此,岑旭建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着眼我国海洋安全形势和维权斗争需要,加快推进海洋法治建设,全面提升依法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能力。
他建议,要抓紧构建维护海洋权益法律体系。制定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基本法》,为各级海洋主管机关和维权单位依法授权的同时,规范明确行政问责、法律追责等制度,确保各涉海部门在维护海洋权益方面职权匹配,让固权、维权、护权依法落到实处。加快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岸带管理法》,及时修订海域使用管理法、海岛保护法、渔业法等法律,健全完善相关配套法规,形成系统完备、向海图强的法律制度体系。
同时,岑旭提出,要不断深化海洋权益法律问题攻关。设立国家级海洋权益法律问题专项研究项目,依托院校和研究机构培育一批国际法、海洋法高端智库。整合国内法律优势资源,集中攻关海上维权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前瞻加强极地、深海等法律问题研究,形成一批实用管用的研究成果。
此外,岑旭认为,要着力提升海洋维权执法司法能力。建立国家海洋维权指挥中心,加强高层统筹、协调和决策,从国家层面确定维护海洋权益的策略方法。
(新媒体责编:xmtqyd)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