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是航天工程的一个核心、一个基础,火箭的运载能力有多强、航天的舞台就有多大。”
——中国工程院院士、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总设计师龙乐豪
伴随着发动机喷发出的烈焰熊熊燃烧,四周瞬间飞沙走石,持续20秒后,发动机平稳关机。
5月17日,国内首台80吨液氧甲烷发动机——蓝箭“天鹊”(TQ-12)20秒试车在浙江湖州试车基地圆满成功。
7月底,“天鹊”TQ-12液氧甲烷发动机又成功完成了100%推力试车,最长试车时间100秒。
近日,蓝箭航天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CEO张昌武在接受新华网科技频道独家专访时回忆起了在浙江湖州搭建发动机试车台的经历,“那是我们非常艰难的一段时期。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江浙地区天气不好,接连的雨雪对试车台的搭建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很多非常资深的航天工程师、优秀的研发人员,在工地现场管理工程,看上去就像普通的建筑工地包工头一样非常辛苦地工作,我甚至要用艰苦卓绝来形容他们的工作。同事们在山沟里顶着风冒着雨,日夜不停,终于把我们的大型试车台工程以非常高的效率和非常低的成本建设了起来。”
张昌武说,“蓝箭是一家很有韧性的公司,我们秉承了中国航天艰苦奋斗的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奋斗。在成立至今5年的时间内,完成了“天鹊”发动机试车这样重大的事情,不仅意味着蓝箭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筑牢了公司未来发展的技术根基;更是践行了蓝箭作为中国航天有力补充的定位,以切实行动为提升中国进入太空的能力做出贡献。”
民营火箭想活下来必须找准定位、走差异化路线
目前全世界只有三型大推力液氧甲烷火箭发动机完成了全系统试车考核——美国SpaceX的猛禽发动机、蓝色起源的BE-4发动机,第三型就是蓝箭自主研发的“天鹊”发动机。
正是这次试车的成功,正式宣告中国民营航天企业首次掌握了百吨级液体火箭发动机的关键技术,并具备了发动机研制所需的保障能力。
“对蓝箭而言,天鹊发动机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分系统。”张昌武说,蓝箭始终致力于成为国家航天事业的有益且有力补充,“在技术定位上,蓝箭选择了液氧甲烷推进剂的技术路线,天鹊试车的成功,意味着我们在液氧甲烷这个型号的产品上已经补足了国家在这一领域的空白。”
蓝箭是一家曾开创了中国民营火箭的先河的企业。2018年10月27日,朱雀·南太湖号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搭载微小卫星“未来号”发射升空,成为中国首枚发射的民营运载火箭。
“未来,蓝箭还将研发出可重复使用的液氧甲烷火箭,也会成为中国运载火箭家族的新成员。”张昌武说。
他预计,在2020年底至2021年初,朱雀二号液体火箭发射就要发射升空。
“我相信,我们的产品不仅能支撑目前商业领域的市场需求,同时还能促进行业下游更快速地发展。”张昌武说,火箭的发射是卫星制造及应用的上游,只有火箭发射的瓶颈问题解决了,卫星制造和应用产业才能以更快的速度、更大的规模发展。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研制、发射火箭是国家行为。作为一家民营企业,选择涉足航天产业是需要勇气的。
在张昌武看来,这并不是一时之勇,而是建立在深厚积淀和准确研判的基础之上。
张昌武说,在蓝箭创立之前,我们已经深刻认识到,在全世界范围内,作为运力输出的工具,运载火箭仍是一种非常稀缺的产品,大部分国家尚未将其形成产品,而只是一种航天技术。在此领域,美国的SpaceX、蓝色起源等一些私营企业快速发展,远远地走在了世界商业航天的前列。
“我们中国有这么多尖端的、优秀的航天工程师,有这么扎实深厚的航天产业链条,我们国家在航天领域的发展也日趋开放。我们有条件、也有能力让一家类似于SpaceX的企业在中国诞生、生根、发展。蓝箭就是要成为国内首先使用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的液体运载火箭公司,也要成为一家跻身世界主流商业运载火箭行列的公司,通过我们自己的火箭,进一步增强中国进入太空的能力。”
张昌武在采访的全程都保持着一副波澜不惊的平静面容,坚定的眼神背后是一颗中国航天人澎湃的心。
在他看来,能否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是民营火箭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
“中国的民营火箭,要想存活下来并且脱颖而出,必须要走差异化路线,这直接决定了企业能走多远。”他说,“民营火箭企业需要探索出自己的产品研制模式和商业逻辑,才有可能在国家整体积累已经非常深厚的基础上,再找到一片新的天地,并且在市场中形成核心竞争力。”
张昌武认为,蓝箭的商业模式本质上很简单,“我们是跑运输的,要确保我们的产品和运输服务实现最高的效率,才能具有竞争力。”
“为什么蓝箭选择做中型液体运载火箭?因为目前在这个市场上竞争对手还非常少。”不仅如此,在张昌武看来,中型液体火箭还是蓝箭面向未来快速增长的太空低轨小卫星发射服务市场需求的主动选择,“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中型液体运载火箭都是亟待去填补的空白。”他说。
“对于火箭的研制来讲,企业找准方向是至关重要的,只有瞄准一个方向,我们才有信心在发展过程中通过快速迭代、持续投入,把市场真正需要的产品开发出来。研制大型工业品,最可怕就是要推倒重来,我们在路径上可以快速迭代,但是方向上不能改变,方向一旦改变,就意味着失去了两年、5年甚至更久的发展窗口期。”
“民营火箭快速发展是中国航天强大的表现”
蓝箭成立于2015年,那一年恰恰被业界称为中国商业航天的破冰之年。
至今不到五年,我国的商业航天产业迅猛发展,国家政策的支持越来越多,商业航天的参与者越来越多,资本层面的投资者也越来越多。
据行业数据,目前中国航天领域出现的民营企业已经接近百余家。“整个民营航天业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接下来有望能够呈现百花齐放的状态。”张昌武预计。
中国航天60余年的艰苦奋斗,提供了宝贵经验,输送了大量人才,是中国民营航天得以发展最重要的基石。
“过去五年间,中国民营火箭能够快速发展,是中国航天强大的表现。我们取得的成绩,是站在了国家航天事业60多年积累的肩膀上才做到的,选择民营航天这条道路,也是我们对中国航天历史与未来信心的表现。”张昌武坚定地说。
受益于中国经济转型,航天产业感受到了拂面的政策春风。“国家政策重视民营航天领域,鼓励我们去研制开发硬核科技,我觉得整个行业的发展处在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张昌武说。
然而,这仍然是一个进入门槛较高的领域,注定只会有比较少的参与者能够在行业里真正形成竞争力。
张昌武对民营航天产业的客观规律不乏清醒的认知,“我认为这不能说是困难或瓶颈,这是行业的规律,是由这个行业的客观现实决定的。”
张昌武说,火箭是一个技术非常密集、链条很长的产业,产品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客观上并不适合大部分投资人参与投资,专业领域的投资人才能对这一产业有一定的了解,并且能够经得住长周期的考验。“只有对产业的未来有憧憬,才可能真正投身进来,长周期地伴随或孵化产业向前发展。”
卫星是商业航天的核心环节,而小卫星的发展带来了运载火箭需求的大幅提升。当前,我国两大航天“国家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都提出了自己的低轨小卫星星座计划。一时间,中国版的太空低轨小卫星星座计划风起云涌。
“中国的商业航天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会以‘国家队’为主,同时刺激和带动民营航天力量携手进步。我相信,在空间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中,将向民营航天企业充分开放参与机会。我们现在需要做的,就是尽最大努力把产品尽快交付出来,把产品的可靠性在市场上树立起来。”张昌武说。
“我们秉承了中国航天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奋斗的精神”
快速的理解,严谨的逻辑,清晰的话语,明确的回答。架着一副黑框眼镜的张昌武,一副典型的理工男风格。
“其实我没有学过理工科,之前的学习和工作背景是金融和管理。”张昌武略带腼腆地一笑,转而继续说,“现在我能够带领蓝箭团队,我觉得恰恰体现出中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未来将形成一个更加多元的格局,需要来自更多领域的人才加入其中,去了解航天、参与航天、助力航天,而不仅仅是用航天技术发展航天。”
回顾蓝箭四年多的来路,张昌武说,“蓝箭是一家非常有韧性的企业,我们在过去发展的每一天都是面对很多困难的。困难主要是因为作为中国走在前列的民营航天企业之一,我们所做的事情基本上都是新的,怎样搭建企业内部系统?怎样通过自己研发的产品打通供应链?怎样建设人才队伍等,这些都是全新的命题。”
面对困难,张昌武习惯的思考方式是做最坏的打算,尽最大的努力。“我们的每一天都是非常不容易的,但我始终相信明天会是最困难的,这是一种心态上的保障,只有认为明天会更加困难,才能为明天解决困难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说到高科技领域的创业,也许大家想象出来的都是这样的画面,坐在高大上的写字楼里,敲打键盘,轻点鼠标,技术快速迭代,寻求资本市场上市……其实我们不是的,我始终觉得,在民营航天产业,我们秉承了中国航天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传统,我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奋斗,能够取得今天的成果,也筑牢了蓝箭未来发展的根基。”张昌武说。
奔向太空,是人类向外探索、走出“地球摇篮”、认知宇宙最大胆的尝试与开拓,其重大意义与终极收益无法估量。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中国不懈追求的航天梦。
展望未来,商业航天拥有极高的成长性和极大的市场空间。与此同时,“我们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要客观正视中国民营火箭企业发展的现状,以及目前我们同这一领域内世界一流企业之间的差距。”张昌武说。
我们期待,秉承中国航天艰苦奋斗精神的民营航天,找准定位,坚韧生长,一飞冲天。
(新媒体责编:news1166)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