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舆情

    电商“双11”让利规则复杂化引舆论吐槽

    距今年“双11”还有两周。与往年主要靠拼手气、拼网速的玩法不同,今年“双11”期间,剁手党们要想买到物美价廉、心仪已久的产品,还要比拼智力、体力。今年众商家促销活动规则更加复杂,预售、定金膨胀金、各类满减红包、直降红包、返现券等优惠券以及7天或30天保价政策……网民纷纷吐糟:没有奥数功底已不敢应战。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促销应简单易懂、少些套路

    北京青年报评论指出,今年的这些复杂的促销规则,均或多或少地存在格式条款或欺诈情节。如预售商品不退不换,不享受其他优惠;如一些优惠券只支持“单笔且同色同尺寸同款式”且达到一定金额的商品。应该说,这些促销手段均存在大量水分甚至是违法之处。而设置层层不合理条件的优惠券也失去了原有意味,有虚假宣传,变相损害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的嫌疑。

    网民“一杆秤”认为,促销就应该简单、易懂、明白无误,容易理解,不至于噱头大于实际,产生误解和歧义。这是商家恪守诚实信用市场法则的应有之义,更是赢得消费者信任的经营之道。

    媒体数据显示,去年“双11”网购节的投诉案件中,促销优惠不实是投诉最为集中的问题,占比62%,主要包括优惠条件限制多、优惠承诺不兑现等。对此商家应该引以为戒,尽量少搞最好不搞“花式促销”,否则就会被识破真相的消费者抛弃。

    防坑防陷阱,需要监管发力

    几年电商的这些营销创意,被网民称之为“双11新版游戏规则”。有观点认为,雾里看花的让利规则其实是对监管部门的考验。一方面,商家推出新创意的时候,是不是需要监管部门审批?一方面来说,如果“新版游戏规则”出现问题,能不能第一时间帮助消费者维权?再一方面来说,能否不让“新版游戏规则”成为陷阱?

    许多“花式折扣”实为不是促销,存在很多消费陷阱,甚至涉嫌隐形价格欺诈。华商报文章指出,治理不实促销痼疾,不能依赖于电商自律。相关部门应以打造和培育“双11”消费时点为核心,进一步加大对网购平台的监管力度,改善消费环境。只有维护了消费者权益,网络经济才能更加体现公平正义,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才能通过消费安全得到提升。

    拼智力、拼手速,不如拼质量、拼服务

    #FormatImgID_1#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双11”促销规则的变化意味着什么,引发了网民深入思考。舆论共识认为,“双11”走红的背景是中国商业的整体不发达,“双11”就像催化剂一样,将整个社会的消费热情瞬间点燃。但消费不可能永远狂飙突进,“双11”的催化作用早晚会黯淡下来。网民“西坡”说,“双11”促销规则的复杂化,就是变化发生的一个标志。许多促销规则都指向同一个目标:把战线拉长,将“双11”常态化。比如预售和保价,个别商家甚至保价365天,就是告诉你早买晚买都一样。商家都学聪明了,都不想“一天吃干全年喝稀”,都想要细水长流。

    有心的网民会发现,现在一年里边除了“双11”之外,还有“双12”、“6·18”等大大小小的购物狂欢节。每个节又都覆盖前后好几天,结果就是全年打折促销,个别节点即使低也低不到哪儿去。网民“小心心儿”说,“双11”的内涵应脱离简单粗暴的打折,比如更强调品质,强调参与感。“双11”将不再仅仅是一场价格战,这其实是中国商业文明发育成熟的体现。

    电商让利诚意降低,“双11”狂欢还能走多久

    复杂规则的另一面,其实是电商让利的诚意下降,或者说让利行为的目的变得更不纯粹。网民“任然”指出,“双11”从兴起到兴盛,其始终所遵循的一条不言自明的界限是:商家所设定的规则的合理性,与消费者对于集体购物的参与和对价格优惠的向往是匹配的。当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感到优惠获得之不易,简单粗暴的打折被精细化,甚至被充满陷阱的让利规则所替代,说明这两者已有失衡的倾向。

    多年来,“光棍节”对互联网的启蒙意义逐渐消失,赶羊式的营销和行业脱节、商家获利模式始终没有形成,多重因素令“双11”的存在必要性大大降低。这或许意味着网络购物拐点的到来。正如网民“员广阔”所说,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也许再过一两年,也就不存在所谓的“双11”等人造网购狂欢节了。因为不管是市场还是消费者自己,都变得更加客观理性。

    (新媒体责编:news1166)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