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一起3年前的矿业企业向沙漠直排尾矿事件再次进入舆论视线。有人发现,虽然涉事的青海省海西州庆华矿业有限公司多次已被罚款,并已按要求整改,但是被污染的沙漠环境仍然没被修复,责任人也没被追责。
从11月24日至12月7日,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共监测到网络新闻483条,报刊新闻20条,App文章119篇,微信公众号文章109篇。
舆情发展脉络
舆情产生:沙漠里发现“污染湖”
11月24日下午,有媒体报道“青海庆华矿业被指向柴达木沙漠直排尾矿”,指出当地庆华矿业涉嫌“尾矿直排”“尾矿库无防渗措施排放尾矿”行为,造成环境污染,引发舆论关注。
11月初,环保志愿者发现青海省海西州庆华矿业有限公司(以下称庆华矿业)尾矿大面积直排入柴达木盆地沙漠。据了解,尾矿中的主要成分为重金属和洗矿使用的药剂,会对环境造成极大污染。而在尕林格矿区,庆华矿业已是惟一一家选矿厂。此后,新华网、澎湃新闻等媒体开始报道此事,有的媒体用“这企业在沙漠里排出一个污染湖”来形容污染物面积。
舆情发展:官方回应 污染是3年前的
格尔木市环保局11月24日回应称,此前并未发现该厂存在尾矿直排情况。随后,环保部西北督察局、青海省环境保护厅、海西州委州政府、格尔木市委市政府于当日晚成立联合调查组进行实地调查。11月27日,庆华矿业被海西州政府约谈,并表示全力支持配合调查,快速启动整改工作。
11月28日晚,格尔木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称,经现场调查,上述尾矿直排违法行为发生于2014年8月前。地方有关部门曾多次对该企业进行检查,6次责令企业整改突出环境问题,并给予两次行政处罚,罚款共计约8万元。2014年8月至2017年2月,庆华矿业停产。其间根据环保部门的责令整改,整改后基本符合环评要求。2017年3月庆华矿业恢复生产,之后未出现违规排放情况。但此次调查中发现,企业仍然存在对环保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管理层人员更换频繁、环保投入严重不足等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
格尔木市政府表示,将请第三方权威机构对排放造成的环境影响予以科学评估,并根据环境损害评估结果启动问责程序,编制整治方案,经审查通过后立即组织实施环境恢复治理,对企业和相关责任人依法处罚。这一系列回应引起更多媒体关注。
舆情持续:是否存在“以罚代管”
也就是说,3年多前直排的尾矿至今仍在沙漠。那么,这可能造成哪些环境影响,应该如何妥善处理?11月28日,澎湃新闻引述多名专家观点,认为要评估后再制定修复方案,沙漠地处无人区,影响人体健康的风险较小,但还要分析污染物会不会移动、扩散。对沙漠的环境修复通常不在优先开展治理的范围内。而为何被曝光后才问责,也是舆论追问的另一个原因。有网民认为,制止、罚款不能代替问责,更不能代替环境修复。
舆情反馈
《法制日报》刊发评论《排污区背后是监管无人区》,称把责任推给过去,把2017年发现的事归罪于2014年,这是简单的。可是,未来呢?
沙漠腹地既是环境脆弱的地方,也是经济发展贫弱的地方。地方想要发展经济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如果是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对企业违法排污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注定得不偿失。这条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不应该继续走下去了。企业向沙漠排污,几乎是无法隐藏的,只要地方上真正有保护环境的决心,沙漠排污没理由管不住。
要用经济的手段重罚,用法律的手段严惩,必须大幅提高沙漠排污的违法成本,不能“罚酒三杯”,下不为例。更重要的是,必须强化对监管失职的问责,严肃追究监管不力的官员责任,不能让沙漠排污成为监管上的无人区。
《新京报》追问,3年前向沙漠排污,为何如今被曝才问责?就目前看,当地的回应仍留下疑问:若依照当地官方说法,污染是“旧账”,当地环保部门也被查实曾多次予以制止和处罚,那如今再准备启动问责,究竟有何意味?那些污染物又为何仍未得到修复和治理?
当地拟对违规排污企业问责,这也是“依法治污”的应有之义。此前事发地环保部门就曾因庆华矿业尾矿库未按环评及批复要求建设罚款,可光制止和罚款,跟系统性问责仍是两码事。
矿企向沙漠直排,纵是“旧案”,其遗留的污染土壤修复、问责可能不及时等问题,也亟待被正视。对于这些由违规排污带出来的“后续处理欠妥问题”,当地有关方面也不妨给出明晰交代。
网民观点倾向性
质疑“以罚代管”(29%)
@天哪快瘦吧:收了罚款就不处理已污染的环境了吗?
处罚太轻(23%)
@前湾港路扛把子:8万元这种企业根本不放在眼里,应加大处罚力度。
担心污染造成的影响(18%)
@摇摆不休的天秤:沙漠也有生物圈,沙漠也有地下水。这种行径会对自然生态造成严重破坏。
要提高环保意识(18%)
@heibaitutu:人类已经消耗大自然很久了,就不打算给自己还有其他生物留条后路吗?
在沙漠执法确有困难(12%)
@仇卡农:一方面是懒政,但也有海西州地域广、车辆进出沙漠不方便等因素,形成执法盲区。
舆情观察
近年来,公众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环保成为舆情的高发领域。这次的“矿企向沙漠排污”事件发生在3年前,算得上“陈年旧案”,但曝出之后仍然获得了相当高的舆论关注度。虽然涉事企业已被处罚并进行了部分整改,也还是引发了“罚得太少”“以罚代管”的质疑,甚至有网民将罚款8万元调侃成“罚酒八杯”,足见环保工作的复杂性、敏感性。
说起“矿企向沙漠排污”,很多人第一印象是腾格里沙漠污染事件。该事件曾引起公愤,习近平总书记还专门为此作出了重要批示,被认为是环保史上有里程碑意义的“大案”。正是那次事件,使公众认识到沙漠生态环境的脆弱。
在有前车之鉴的情况下,庆华矿业再次触动了敏感的神经。尤其是污染物在原地3年未经处理,一个湖那么大的污染物照片触目惊心,使公众对新案旧案进行了忽略,将关注点放在了治理与追责上。
事件曝光后,当地有关部门立即表态,从调查到回应,也只用了4天时间,处置较为积极。官方“3年前旧案”的回应,与志愿者和媒体发现的“污染物已干涸”,在事实上可以相互印证,压缩了舆论猜测的空间。而且沙漠大多地广人稀,或是无人区,日常执法监管确实难以深入、存在难度。这些因素都使舆情没有进一步扩大。
不过从网民反馈看,仍存一些质疑
1、不能谅解污染3年不治理。按公开数据显示,该企业共排放尾矿浆约590万吨,污染带蔓延16公里,长达3年未进行治理,有些说不过去。
2、涉事企业多次被查出问题,反复整改和罚款,有过数次“前科”,停产前何时最后一次排污,有待深入调查。
3、涉事企业多次被处罚款,3年后旧案重提才追究责任,是否存在“以罚代管”。
4、根据“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类似污染后企业是否以及如何承担生态修复责任,有待进一步公布。毕竟污染对生态环境以及人体健康的影响,才是环境舆情高度敏感的根本原因。
虽然对具体事件的记忆会逐渐淡忘,但事件造成的生态影响和社会讨论可能长期存在,影响着有关部门的公信力和执法威信。沙漠排污事件已非孤案,应当引起相关地区地方环保部门的重视,理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完善事前预防及善后措施。
(新媒体责编:news1166)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