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全球竞赛中,不再是传统车企的三分天下。作为我国互联网行业的领军企业,百度、腾讯和阿里BAT三巨头公司在“速度与激情”上正在创造新梦想。虽然入局时间不一,但不约而同都瞄准了智能汽车、自动驾驶的研发制造领域。国际著名科技企业同样虎视眈眈,例如三星在自动驾驶领域已经投入了5亿美元,目标是打败苹果、谷歌,成为市场领导者。科技巨头们的“汽车梦”,真是让人期待呢。
起跑线:百度暂时领先
在传统车企、新创车企纷纷出手智能汽车和自动驾驶领域之时,科技巨头也迅速成为汽车行业内的“头条人物”。本月中,腾讯宣布获得深圳首张自动驾驶汽车路测牌照;上周,百度在雄安高调测试L4级自动驾驶汽车;阿里日前也终于宣布正在进行L4级别的自动驾驶技术研发。阿里的到来,凑齐了自动驾驶领域“BAT三国杀”最后一位玩家。在无人驾驶量产车落地之前的第一局较量中,虽然BAT三家已入场站在起跑线上,但是他们自动驾驶技术研发的路线、布局、成绩都不尽相同。
全媒体记者留意到,从BAT三家入局时间来看,在百度开始自动驾驶汽车项目后的第4年,也就是2017年,腾讯的自动驾驶业务才在腾讯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公开亮相。而直到今年4月,阿里才正式明确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布局,姗姗来迟宣布其AI实验室的首席科学家王刚在进行L4级别无人驾驶汽车的研究,并已具备了开放路测的能力。然而此时,百度已获得了多张自动驾驶路测牌照,腾讯也获得了深圳首张路测牌照。
玩法不同:阿里意在应用场景
全媒体记者留意到,BAT之中,百度不仅是最早提出无人车计划,也是最早公布量产计划的互联网巨头。但最引人注目的是,百度Apollo生态平台的成功。百度Apollo生态平台发展至今一年多,已与90余家车企、汽车配件公司、自动驾驶公司达成合作。而且百度在车联网、汽车安全、车载OS、云端数据均有布局,构建了全面的智能汽车生态。
相比之下,腾讯和阿里两家在商业化落地方面弱了不少。但去年11月腾讯也搭建了车联“AIinCar”系统,全面开放基于AI的连接能力和生态资源,广汽、长安、吉利、比亚迪、东风柳汽五家汽车厂商,成了腾讯车联的首批合作车企。此外,腾讯也已经入股特斯拉,并投资了蔚来、威马,以及硅谷的自动驾驶技术公司Drive.ai。一边自行研发,一边多方投资,腾讯走的是内外齐跑的路子,发展还算稳健。但无论是和车企合资建公司还是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腾讯目前的发力重点依然在车联网领域,离量产车型还有一段路要走。
落在最后的是阿里,虽然在智能网联汽车方面,2014年就在上汽荣威几款车型上搭载了斑马车载系统。今年4月阿里宣布投身自动驾驶业务,拿出的筹码也是曾经提供给荣威R5的AliOS“斑马智行”车载系统,让人看不到更多的技术储备。不过,阿里意图是将电商、物流和城市管理领域的AI成果直接转化,如实现导航地图、菜鸟物流、商汤科技等AI项目与自动驾驶技术团队的“联合作战”,玩出更多解决方案和应用场景。
国际:谷歌Waymo领先 苹果三星追赶
再看国际领域,在自动驾驶的这场全球竞赛中,科技巨头谷歌起步最早,旗下的Waymo被誉为自动驾驶领域的翘楚。
咨询公司Navigant对自动驾驶公司的排名报告显示,除传统车企外,Waymo的排名是全球第二名,科技类中的第一名。不管是技术研发,测试距离还是商业化进程上都领先传统车企和其他科技公司。
不过,后方还有苹果和三星在赶超。苹果一直在进行自动驾驶汽车研发,一度打算自己造车,只不过目前调整为研发软件平台。
但全媒体记者留意到,近年势头最猛的是韩国三星。
记者查阅三星资料显示,去年3月三星电子以8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音响巨头哈曼,双方投入了1000多名工程师致力于自动驾驶系统的研发;9月三星电子成立了一个3亿美元的汽车行业专用基金,投资与自动驾驶汽车相关的创业公司。到目前为止,三星电子在自动驾驶领域已经投入了5亿美元,虽然短期内超越谷歌并不现实,但在未来智能汽车和自动驾驶汽车主导的时代,三星想要有一席之地。
记者观察:赢在起跑线不意味是胜利者
BAT三家轮番加入自动驾驶战局,与三部委联合发布《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规范(试行)》不无关系。就如吉利副总裁杨学良近日接受采访时所说的:未来汽车会成为四个轮子下的手机,应用场景比手机更多元化。而且这种互联的实现一定是通过传统汽车公司的转型,实现技术引领。
然而,未来智能汽车这个移动的“四轮手机”上需要集成多种硬件软件,对技术迭代速度要求更快,单靠传统汽车显然是不可能完成技术的快速突破,所以越来越多的科技公司开始在智能汽车领域大显身手。
如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对于自动驾驶技术的促进是显而易见的,但同时也对BAT等互联网科技公司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PC和手机之后,汽车已经是AI变革人机交互的下一个领域。在自动驾驶这条赛道上,目前是百度领先,腾讯次之,阿里则是新入场的选手,但这并不意味着已经是最后的“战果”,未来三巨头都还有机会重新洗牌。因为真正的无人车相关技术尚不成熟,谁先突破谁就能成为赢家。
(新媒体责编:news1166)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