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论
民众对网约车的需求其实是鱼与熊掌得兼,既便利又安全。
在滴滴整改第一夜,拥有1.5万辆出租车的成都却让市民在深夜出行遭遇了打车难尴尬。据媒体报道,深夜,在九眼桥附近聚集了一大批打不到车的人,出租车开始不再打表,转而喊价;有人还给熟识的黑车司机打电话,“我帮你找个活儿……”。无望之后,一些市民改为接受高价拼车。不仅成都,全国多个大城市的繁华地段亦出现了此种状况。
有网友因此戏谑道,“恭喜你们,重新回到打车难、司机绕路甚至不打表的年代!”其实,这句话深深地刺痛了夜班族等“夜猫子”,因为他们在经过一天的工作劳累后又陷入打车难的烦忧之中。在经历过网约车平台带来的打车便捷之后再回到打车难时代,这会是民众难以接受的现实。
所以,在这一波舆情中,我们也看到了真实的民意诉求——民众既希望网约车安全,也需要网约车带来的便利。很少有人愿意退回到只有出租车的时代。
对网约车平台的整改,目的是要让网约车平台有能力做到“把乘客安全放在首位”,但整改的目的当然还是要保障市民的出行便利。否则光有安全,却无便利之宜,整改便失去了其应有之义。民众对网约车的需求其实是鱼与熊掌得兼,既便利又安全。
如此看来,整改还需相关部门和网约车平台全力以赴,快马加鞭,尽快还市民以安全基础上的出行便利。这需要网约车平台担起责任,不可心存侥幸,同时,也需要相关监管部门通力合作,搭建共同的安全出行网络平台。因为出行安全本身就是一种公共服务,而相关部门的监管同样也应该服务于民众出行便利这个大前提。
当此之时,无论是网约车平台还是监管部门,都应该反思的问题是,怎样让一种新经济、新模式最大化地服务于公共利益?无论是网约车企业此前对安全的忽视,对地方查缉违法运营车辆的消极抵制,还是一些地方政府对网约车政策的各种苛刻要求,都非正常状态。这种监管与被监管对象之间持续多年的混乱与紧张关系,在很多行业都是罕见的。
在网约车领域,最怕的就是企业与相关政府部门之间信任稀薄,而最终为此买单的却是公众。
站在公众利益的角度,相关监管部门再怎样要求网约车企业展开安全大检查,都不为过,而企业也理应痛改前非,为公众安全负责。故而,相关方需要以问题为引导,以民众利益至上为原则,协同并进解决问题,同时,也需要超脱于当下的具体问题,而构建健康的行业运营和监管生态。
网约车行业的治理应该远离意气用事,超越固有的利益格局。如果各方都能本着公众利益最大的原则,相信各监管部门和网约车平台则能够共同找到一个更优的解决方案。
(新媒体责编:news1166)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